陈 莉
(陕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原则[1]。其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求在教学中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服务国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中办、国办颁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均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众多面向学生的调查中,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也是共同的呼声[3],尤其是对地方高校而言,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重点探讨分析地方高校思政课“三维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构建和完善机制,以期为推进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当前,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正处于探索提升阶段,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评价机制、教师实践教学的观念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4]。地方高校在区域文化、历史、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拥有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进一步改进提升的新空间[5]。但是,高校思政课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学实施不够规范、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学效果不突出等问题。经过长期探索和理论创新,一些地方高校逐步建立起了具有地方高校特色和较强实效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即地方高校思政课“三维四段”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在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社会实践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地方高校思政课“三维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行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成果。当前,国内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落脚点为“体系创新”的研究成果不多,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成果更少。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社会各界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理直气壮既是对思政课教学理论正当性的准确定位,更是对其理论价值的恰当评价。因此,专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进行研究,对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有重要的理论价值[6],也对创新、延伸思政课课堂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地方高校思政课“三维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对探索和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新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已持续进行了十多年的时间,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各类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式、途径多数还处在摸索阶段[7]。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名校在优势资源推动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对地方院校而言,不具有可参考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地方高校需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不断发展和完善地方高校思政课“三维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通过大量实践教学改革资料的查阅以及对陕西理工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证调研,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具体校情、学情和区域实践教学的优势,课题组研究制定出富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
一是建构地方高校思政课“三维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实现知识、能力、素养、情怀的相统一。
二是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矩阵图,打造特色实践活动,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的相互贯通。
三是借助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集体备课机制,打通堵点,填补盲点,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建立多维度、多主体、交互式、过程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实践教学深入开展,不断提高实效性,引导师生共同发展。
地方高校思政课“三维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三维”是从与学生思政教育活动相关的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要素三个层面来进行,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三维四段”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框架
一维是从学生面临的教育环境的角度要求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立体式全面介入协同育人体系。在立体参与维度我们重点借助学校与社会、政府、家庭的联系,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引入地方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相关领域负责人、学生家长进校门、进课堂、进座谈会,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社会性。支持大学生通过团委、学工部组织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与实习见习、毕业实践等方式走出去,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会、体验,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抽象性、完美性与实践的具体性、缺陷性之间的关系。
二维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角度,小学、中学、大学的思政课教学要形成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多层次递进关系,我们主要通过与汉中市教育局、汉中市政治教研室合作,组织开展汉中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会,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对学生成长规律的认知和把握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
三维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角度,要在包含教师、学生、课程、学科等要素在内的思政课、课思政多要素创新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层面主要通过“四段”式实践教学项目来实现。
地方高校思政课“三维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四段”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化、系统化,指大学生从进入校门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四年当中,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实现四年不间断,每年有实践,让每一个大学生在持续性的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中体会实践的推动力和理论的指导性作用,使其进入社会后能够坚定信仰、坚持改革,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要严格遵循教育部颁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精神,统一开设课程,选用马工程教材。在实践课教学项目、教学案例的选择方面,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弘扬地方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过程中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面向本科生开设并规定了实践课时的公共必修思政课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课程,统筹协调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各方力量,建立与这四门课程相对应的实践教学项目矩阵,有利于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学校精心管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四好”创优行动良好局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思政课,该课程在完成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与学校团委、学工部第二课堂结合,通过设置家校实践平台、社会各界精英入校园、规划我的大学、法治实践等活动,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参与、政府引导紧密结合,结合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在实践、参与、感悟过程中逐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探索科学的人生目标实践路径。项目矩阵如图2所示。
课程目标章节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培育道德素养培育法治素养教育知识积累读红色经典听人文讲座听精英报告读法律经典能力提升规划我的大学访谈英模主题作品创制作法治宣传素养培育志愿服务活动家校平台实践基地实践教育观摩法庭审判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设置中,结合理论授课内容及地方高校历史文化特色,设置了红色基因传承、“三线建设”教育、春雨工程等史实结合类项目,借助地方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引导大学生亲身感受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艰辛与辉煌成果,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项目矩阵如图3所示。
课程目标章节上篇:风云变幻中篇:开天辟地下篇:走向辉煌知识积累读晚清民国史读中共党史读共和国史史观形成收集民间红色文化典型事迹陕南红色文化筑梦之旅三下乡活动能力提升春雨工程听报告新乡村建设调研素养培育青年志愿者服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社收集汉中“三线建设”材料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设置中,学校通过开展原著选读、社会观察、大学生讲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社活动、马克思主义宣传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学会总结、学会应用,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守人民立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民民主、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人与自然、世界历史等思想。项目矩阵如图4所示。
课程目标章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规律认知读经典原著学习反思社会观察5.5马克思主义宣传日能力提升时事分析大学生讲思政课交流历史经验做手工作品观念形成讲红色故事文化育人活动听报告时事分析素养培育参观实践基地辩论赛马克思主义学社拍微视频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结合学习内容,重点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调查、调研与分析等社会调查活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习、实训、见习活动,结合就业中心的就职讲堂训练营活动和专业实习,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大学四年级,实现大一到大四思政课实践教学四年不间断的持续性。项目矩阵如图5所示。
课程目标章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规律认知经典品读影片赏析案例选读能力提升小组讨论异位教学时事述评素养培育基地考察主题调研交流宣讲
“三维”由远至近、由间接到直接、由外围到中心,构建立体化、全要素、全过程参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体系。“四段”从大一到大四,按时间序列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团委、学工部“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相融合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把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和校团委、学工部组织的第二课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向第二课堂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延伸,既能够克服理论教学实践课时有限的不足,又能够为第二课堂和团委、学工部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所以矩阵图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应由课程实践教学和团委、学工部组织的第二课堂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调研活动共同完成。
在实施“三维四段”模式办好思政课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反馈整改机制,推进思政课教学不断提升。从现有资料来看,许多学者研究了不同类型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评价过程,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8]。学者们提出了实践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如评价理念相对落后、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评价方法单一、标准模糊等问题。课题组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反馈机制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和完善。
一是增强评价指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践教学之所以比较难以评价,关键原因就在于没有建构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当前的许多研究者往往定性研究有余,而可量化的定量研究不足;面上的泛泛原则研究有余,而针对性的具体操作研究不足[9]。就课题组所见,大多数学者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从不同角度来选取的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陕西理工大学借助线上平台,参考社会、政府、家庭多方反馈,发挥学生、老师、实践实习第三方等主体性作用,依据学生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学中采用专题导学讲评式教学模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把自主学习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的学习主动者地位,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知识的传递,而是设计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协助学生掌握主动分析问题,进而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学生学案指导、质疑精神的培育、评价中的点拨等方法发挥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形成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多主体、多维度、交互式、过程性评价反馈机制,在持续改进中不断完善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创新体系。
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交互性。在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理念指导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教师评价主体,引入了社会参与各方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教学反思等评价主体,在多元化、交互式评价中提升学生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与获得感。
三是评价过程的便捷性、无纸化。借助微信平台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小程序,师生和社会各方通过小程序实时上传实践教学活动的意见建议,实践活动后各方根据实践效果完成教学评价、教学建议,实践课带队教师根据教学反馈动态修正教学案例、实践项目,真正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持续改进中提升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