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发,朱广亮,唐冰冰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评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不仅需要理论层面的价值探讨,还需要实践环节的技术驱动。2008年,区块链伴随比特币的问世腾空而起,经过10余年的发展完善,区块链正以底层技术创新深度嵌入产业变革、社会治理、政务管理、金融服务、精准扶贫等领域[1],其“技术赋能”不仅提升了生产力水平,还重塑了社会生产关系。随着区块链技术研发及其应用向纵深推进,“区块链+教育”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开辟了新的视域。鉴于此,本文依托区块链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进行系统性考察与审思,以期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作为一项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区块链去中心化、防篡改性、可追溯性、公开透明、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特征,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新的契机和动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主体、手段、过程、结果等发生根本性变革。
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中,学校主管部门处于评价主体的核心地位。主管部门掌握着评价资源、主导着评价方向、左右着评价进程、决定着评价结果,其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中的权威性和主导性无可撼动。虽然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年大学生也能参与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但他们的评价依然是在学校主管部门主导下完成的,并不能完全体现他们的真实意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校主管部门单方面主导的评价模式不仅易造成结论偏失的现象,还可能遮蔽其他主体功能的发挥,从而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主体构成的全面性及话语权的均等性。随着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应用,其去中心化特征使链上所有节点用户拥有同等权利和义务,遂使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平等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学校主管部门评价主体地位被削弱。学校主管部门评价主体地位的确立端赖于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身份及其对质量评价资源、信息和话语的掌控。但区块链去中心化使多元评价主体均能及时拥有评价资源和信息,由此削弱了学校主管部门在质量评价中的权威地位,青年大学生与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拥有同样的话语机会和评价权利。换而言之,区块链环境下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仍是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者,但其评价的权重则与青年大学生并无二致,实现了信息分配和获取途径的公平性。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评价主体地位凸显。区块链去中心化消除了资源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共建共享过程中赋予青年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均等的机会。在区块链系统中,青年大学生不只是“被教育”“被灌输”的对象,而是被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由被动接受者转变而成的主动参与者,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区块链从技术底层赋予受教育者参与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的权利,助推评价模式由主管部门“一元主导”向各评价主体“多元协同”的分布式转变。
作为评价主体,不论是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还是青年大学生,其性格多面性和行为复杂性使得完全依靠制度来约束或规范评价主体行为的手段略显单一。因此,需要实现制度与技术的良性互动,使它们形成互为支撑的关系。传统情境下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中人的主观行为容易导致评价失准,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受评价主体自身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以及评价经验等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结论存在偏差;另一方面,有的高校主管部门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指标设置、体系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形式主义、个人主义等问题,遂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的精准度和可信性大打折扣。而区块链技术的介入,打造主体行为的规范性,能够有效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中人为误差和制度监管失灵的问题。因此,学校主管部门要发挥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功能,让学校党政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等提前研讨并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方案和规则办法,编成切合时代发展、呈现本校特色的评价合约,上传至区块链系统。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主体的行为违反合约内容时,区块链智能合约机制就会自行启动,自动发挥监管和警示作用,从而减少评价主体的随意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的有效性。智能合约是所有参与主体在协商基础上生成的,制度规则一旦写入系统则不可更改,所有评价主体必须遵守既有合约内容,否则系统会自动删除评价主体的操作。此机制实现了制度与技术的良性互动,有力推进了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手段的智能化,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的重要举措。由此,技术成为变革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成效的重要工具。
有效评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既要注重总结性评价,又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只是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性需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然而评价技术水平不高,致使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主体难以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予以无“微”不至的监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监管处于缺位的状态,而且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共享效率,也使评价主体无法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进而影响质量评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而区块链公开透明的特征使过程性评价成为可能,正好弥补传统质量评价对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关照不足的缺点。在区块链技术条件下,学校党政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等职能部门,以及青年大学生等多元评价主体,都可以成为区块链上的网络节点用户,并基于分布式账本动态追踪和深度检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新进展、成效以及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状况。而且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主体能够看到其他评价主体的网络行为痕迹和评价内容明细,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学校主管部门可以利用区块链公开透明的特征对质量评价数据加以关联性分析,评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以及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需求期待等,从而全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并可实时将分析结果上传到区块链系统中,便于链上所有节点用户查阅与共享,为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因此,将区块链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相结合,有助于质量评价主体对思想政治工作及其质量评价进行全程、实时、共同的监管,有效解决各评价主体信息不对称和各监管部门信息壁垒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流程变得更加透明。
以往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其结论都有被修改的风险,给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可能引发重大影响,导致质量评价结论受到质疑。这个缺陷可以从区块链技术中获取解决方案。区块链防篡改性使链上所有写入的数据信息永久保存且不可更改,从而保障了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结论的安全和完整性。一方面,区块链防篡改性有助于保障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结论的真实性。区块链时间戳(time stamp)对写入区块的数据信息自动加盖时间戳,确保了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数据的唯一性。在数据写入过程中,区块链利用哈希算法对存入区块的数据信息进行压缩和加密。而区块链去中心化使链上所有节点用户都可以查阅区块数据信息,对于违反评价合约、提交错误数据或捏造虚假结论的行为则会受到链上其他节点用户的监督、审查和抵制。另一方面,区块链可追溯性有利于溯源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结论。区块链可追溯性能够有效追溯评价数据的出处和来源,并据此找到提交评价结论的区块链网络节点地址,为日后审查和追责提供无可辩驳的证据。很显然,区块链的防篡改、可追溯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行为的全程溯源,有助于提升评价主体之间协作的可信度,在没有第三方担保的前提下,构建出去信任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新型信任机制。总之,区块链技术倒逼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主体必须事随境迁、与时俱进,对自己的评价行为和评价结论负责,对高校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青年大学生是否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切实保障评价结论的真实性和精准度,使之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依据。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助推下,区块链技术可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的重要工具。当然,任何新兴技术的使用都可能存有一定的隐患和风险,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应用区块链技术同样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现实难题。学校主管部门在发挥区块链技术优势的同时,必须对其潜藏的安全隐患和技术风险有清醒的认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预判。
在科层结构组织引领下,以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普遍采用自上而下的评价策略,学校主管部门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中占据单一主导地位,青年大学生的参与离不开学校主管部门这一中间介体。可以说,传统情境下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是集权式、中心化的,学校主管部门在质量评价中的主导地位无法取代。区块链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带来的不只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思想观念上的变革。在区块链技术支撑下,去中心化使得链上所有节点用户在数据信息建设、维护和使用上拥有完全平等的权利,实现了数据信息在区块链系统中的点对点自由传输。相对于中心化集权式评价模式,区块链无疑打造出了一个类似无政府主义的网络自治模式[2]。然而,没有中心节点对数据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易导致节点间数据的拥堵,从而降低数据传输的效率,继而削弱各节点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协作。由于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特征,学校主管部门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中无法对其他节点用户的评价行为进行有效监管。进一步而言,区块链确实提高了其他评价主体参与的公正性,有利于开创“全员动员”的生动局面,但却极大地弱化了学校主管部门在评价中的主导地位,消解了其在评价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以致学校主管部门在评价方案制定、评价指标设置、评价体系构建上的主权意识逐渐丧失。如何规避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区块链应用导致核心主体缺位的风险,成为目前各高校主管部门必须面对的技术难题。
区块链技术自勃兴以来,业已在政务管理、金融服务、社会治理、精准扶贫、商品防伪等领域展露出无与伦比的技术优势而成为价值互联网的杰出代表。将这种颠覆性创新技术嵌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中,势必带来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要素及环节的根本性变革。技术引领变革和创新固然令人欣喜,但是区块链应用于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的前提是,学校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乃至青年大学生要有区块链素养,要懂得区块链技术原理与运行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将区块链更好地嵌入到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中,实现二者的互嵌转化与深度融合。然而术业有专攻,专业技术成为目前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主体难以跨越的障碍。区块链作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迭代升级的结果,集成了网络技术、计算科学、社会科学、统计科学、加密算法等专业性学科,显然不是大多出身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主体短期内凭智慧和直觉就能领会的。据统计,我国目前区块链专业人才不足5 000人,根本无法满足区块链技术应用对人才的需求[3]。2020年7月6日,人社部等部门把“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列为新职业[4],可见区块链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各界对其无不心生向往。总之,区块链技术人才稀缺成为区块链应用于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的一大短板,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力支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区块链应用将无法落到实处。
从货币应用到金融服务,从政务改革到社会治理,从商品防伪到精准扶贫,区块链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区块链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其决策相比人的主观判断无疑更透明、客观和规范,但技术平台的研发者不能预知和控制智能算法生成的所有后果。对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主体要有清醒的认识,应明确区块链技术优势的效度及限度,绝不能被“技术决定论”所魅惑。从规章制度方面加以规制和引导,是区块链技术赋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的内在要求。然而,对于发展势头迅猛、引领社会变革的区块链技术而言,与之相配套的制度监管却相对滞后。一方面,现行规章制度监管失灵。区块链分布式账本赋予所有主体平等参与的权利,这种自下而上的组织结构模式与我国传统的科层式治理结构难以兼容。在此情形下,现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方面的政策体系很难与区块链技术有效对接,导致既有规章制度无法很好地规制区块链技术应用层面。另一方面,区块链给立规带来困境。区块链去中心化使得系统上没有一个负责的中心主体,在介入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过程中,难以界定评价主体的责任;且智能合约的防篡改性与传统合同可更正、撤销及终止有质的差别,这些无不给区块链技术应用建章立制带来诸多挑战。总之,囿于不健全的政策法规,在将区块链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时,缺少制度层面的规约及相应的责任追究,会使质量评价监管处于虚化、空白状态。
鉴于区块链技术应用面临的多重风险和技术安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区块链应用要发挥学校主管部门的引领作用,并着力从平台、机制、技术、伦理、法律等方面入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公开性、透明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成效。
区块链去中心化特征使得学校主管部门无法有效掌控链上的数据传输、存储、使用等情况,链上节点用户往往会基于自身利益诉求而有意无意地做出与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原则、立场相悖的行为。质量评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主管部门在此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和价值引领性,它要求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必须进行设置评价目标、制定评价方案、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等工作。而建立主权区块链监管平台,在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过程公开性、透明化的同时,也保障了学校主管部门的核心地位,确保其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过程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主权区块链实现再中心化,做到在多元性中突出主导。就构成要素而言,主权区块链监管平台由质量评价主体权利监管、评价数据流通监管和网络舆情监管组成。首先,在主体权利监管中,利用区块链公开性和透明化特征,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主体权利运行和决策过程清晰、透明和规范。将涉及质量评价的党政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等相关主体导入区块链系统,基于各部门相互监督功能来检视权利运行状况。其次,在数据流通监管中,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和不可篡改等特征来监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样态。在确保数据信息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基于区块链时间戳构造责任追溯链,以有效追溯相关责任人。再者,在网络舆情监管中,利用区块链系统中数据上传、存储、使用等记录剖析和研判链上节点用户对于相关数据信息的真实态度,以此来鉴别数据信息的真伪并预估其未来动向,为学校主管部门制定及实施质量评价方案提供舆情信息。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的有序推进,需要评价责任机制的有效支撑。然而,目前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责任机制还不够完善。比如,青年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主要通过制度传导压力来实现,其在质量评价过程中的具体行为缺乏相应的约束和问责机制。囿于不健全的问责机制,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主体并未审慎对待质量评价工作,仅把质量评价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殊不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不仅事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运作和高质量发展,还关乎高校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目标的实现。区块链作为一项底层驱动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责任追究过程中具有显著优势。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问责机制,首先,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的内容、对象、目标、方法、指标等数据导入区块链系统,并对所有数据加盖时间戳,确保数据身份证明的唯一性,防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主体利用权限修改数据内容以规避责任。其次,要把所有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主体信息如所属单位、教育经历、学科专业、工作成效等数据导入系统,明确质量评价主体的责任和权限。再者,要利用区块链可追溯性对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过程加以长时段、全程性审视及监督,对数据信息上传、流通和交易的源头和出处进行有效追溯。最后,利用区块链共识机制让链上所有节点用户对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的数据、记录及方案等加以确认,一旦确认通过即合约生效,同时成为问责证据,具有法律效力且不可篡改,所有参与质量评价的主体必须承担评价结论真实性责任。若有评价主体违反已达成一致的合约,区块链系统将自行启动问责机制予以追责。
区块链能否嵌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并取得实效,根本上依赖的仍是学校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技术素养从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区块链应用的核心变量。在区块链大行其道的时代,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不仅要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明确质量评价的目标任务,还要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全面融入质量评价全过程、各环节。掌握区块链技术原理和运行逻辑,成为区块链赋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的根本前提。对此,一方面,要开展系统的技术培训。学校主管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术业有专攻,并且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往往对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缺乏天然的敏感性。这就需要聘请区块链技术人员及理论专家对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技术人员、理论专家与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广泛接触与深度交互,帮助其更新观念、提升素养,深化对区块链技术原理、逻辑结构、运行规律、发展历程、应用现状及潜存的技术风险和安全隐患的认知和了解。另一方面,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除了技术培训,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也要做好自主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便跟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步伐。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要“玩转”区块链,就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密切跟踪区块链研发动向、持续关注区块链理论成果、精准把握区块链发展规律、切实提升区块链应用能力[5]。总之,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要积极“拥抱”区块链技术,基于技术普及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素养,唯有如此,才不会在现代信息技术迭代发展中迷失方向,更好地运用区块链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工作。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工作,旨在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因此,将区块链技术嵌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运用新兴技术手段创新质量评价工作,就不得不考虑区块链技术缺陷及使其赋能质量评价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而技术缺陷引发的安全风险,显然要借助技术手段来寻求解决之道。一方面,要以核心技术攻关为关键,通过技术矫正降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区块链应用的安全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着力推动区块链引领产业变革及其在社会民生领域中的应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区块链核心技术攻关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遵循依据[6]。因此各级政府要发挥导向作用,加大投入力度,明确主攻方向,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有效降低区块链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的技术风险和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要以伦理规约为支撑,通过技术伦理减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区块链应用风险和安全问题。人类社会发展表明,技术伦理伴随技术研发应用而产生。区块链与其他技术一样,其本身没有价值取向,关键是如何规约区块链应用。将区块链技术嵌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过程中,也会引发伦理问题。对此,可以设立区块链技术伦理委员会,对区块链技术设计、研发和应用过程进行全程性监督;可以借助新兴技术将伦理规约植入区块链系统,实现人机交互的伦理规制[7]。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人工干预,在发现危机和风险时及时终止区块链系统运作,从而保障数据信息和用户隐私安全。
任何新兴技术效能的发挥都离不开相应的法律规制,技术应用出现的问题无疑要用规章制度予以解决。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底层通用技术,业已形成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新一轮赋能和重构,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手段。然而区块链自治能力不足,其内部欠缺反思性且具有一定的负外部性[8],因而必须在规章制度的规制下,区块链才能在人类社会各领域发挥更大效能。近年来,我国政府关于区块链研发应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防范区块链应用造成的负效应。如《“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2016年,国务院)、《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年,工信部)、《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19年,国家网信办)、《高等学校区块链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20年,教育部)等。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出台,为区块链技术有效应用和潜能的发挥提供了政策保障,但真正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实践的规章制度并不多。因此,必须制定切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区块链应用方面的规章制度,对质量评价区块链应用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概括和凝练后提升到制度层面,为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建章立制,理顺与既有政策条例的关系并进行有效对接。如对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区块链应用中的数据性质认定、智能合约效力以及用户隐私保护等用规章制度加以确权[9],以达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的目的。此外,区块链去中心化使学校主管部门权威旁落,弱化了主管部门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因此,要在建章立制中明确学校主管部门在区块链应用中的主体地位,即主管部门仍在区块链系统中扮演管理者角色,对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加以干预,确保区块链技术赋能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内。总之,制定与区块链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切实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主体及评价对象的合法权益,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在制度法规的精细规制下有效运行。
区块链作为价值互联网核心技术代表,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区块链分布式账本、链式时间戳、去中心化、防篡改性、可追溯性、智能合约、共识机制等特征,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流程再造,实现质量评价主体平等化、手段智能化、过程透明化、结论精准化等具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学校主管部门要正视区块链的技术优势,推动区块链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对接与深度融合,不断激发区块链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的应用潜能。最后还需指出的是,将区块链嵌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二者在实践层面的对接与融合必然存在一些无法预知的困境和问题。对此,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党政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要深度关切,学校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广大思政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及青年大学生要积极参与,聚焦并解决区块链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更好地发挥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中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