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强
(菏泽学院 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曹洞宗是禅宗南宗的一支,唐中后期由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师徒所创立,初期在今江西、湖南、浙江等处传承,后枝叶播散,逐步兴盛,成为汉传佛教重要的宗派之一。泰山灵岩寺始创于北魏时期,历南北朝、隋唐而成一方大刹,唐中后期已享有“四绝”之一的美称。而在宋金元时期,曹洞宗与灵岩寺产生了密切关系,曹洞宗法脉在灵岩寺传承,经教得以弘扬,使其成为该时期曹洞宗在北方的重要基地。
泰山灵岩寺在北宋中前期是禅宗北宗丛林,神宗熙宁三年(1070)朝廷敕令改为十方选贤制度,“圣旨指挥许令在京或外处指摘僧五七人,同共前去充本寺掌事,依十方禅院住持勾当”,[1]如此便使其它宗派的高僧进入灵岩寺住持传法成为了可能。禅宗南宗进入灵岩寺的第一位高僧是云门高僧仰天玄禅师,“自是禅学兴行,丛林改观,是为灵岩初祖”,[2]自此不断有南宗的高僧大德被朝廷选派住持灵岩寺,灵岩寺也成了南宗向山东扩展传播的中心。继仰天玄禅师后,宋金时期仁钦、妙空、道询、法云等高僧相继住持,不过基本都是临济宗门人,金代高僧大明法宝方开曹洞在灵岩传法之绪。大明法宝,俗姓武,磁州(今河北磁县)人,幼习儒典,卓尔不群,八岁出家,十九岁投于本州寂照庵荣长老座下披剃,获法名“法宝”,大受荣长老垂爱,说“众角虽多,一麟足矣”。[2]天眷三年(1140)试经具戒,其后闻曹洞高僧青州希辩(又作青州一辩或普照一辩)在中都万寿禅寺传法,遂前往礼拜,“辩一见而奇之,□□门之龙象也”。[2]《长清县灵岩寺宝公禅师塔铭》记载了法宝在希辩处悟道的经过,“辩一日问师(指法宝)父母未生前事,师拟诉间,辩喝出,寻不知天地之大也。恍惚归堂,顿然大悟”。[2]法宝在希辩处修习三年,“应系洞下宗旨,□□隐奥,俱造渊源”,[2]后辞师而去,希辩以法衣、三颂付之。之后法宝隐修于山东泗水,皇统九年(1149)受请于灵岩寺说法,灵岩寺千佛殿东立有金“济南府尹、上柱国、巩国公完颜笃化叔”请“宝公”开堂讲法疏碑,“宝公”即指法宝,疏中称赞其“伏维宝公堂头和尚,早具锻金之炉鞴,妙传出世之津梁。枯木寒灰,宴坐于千峰影里;腾蛟起风,进步于百尺竿头”。[1]第二年青州希辩圆寂于中都仰山栖隐寺,太师、尚书令、南阳郡王张浩命其住持该寺,法宝在该寺“续焰传芳,靡所不备”。贞元三年(1155)法宝回归故乡奉养荣长老,乡里众人将原有的庆西寺旧基供法宝驻锡并侍奉荣长老。大定二年(1162)张浩因素慕法宝德行,出己俸三千万买大明寺寺额及符文,迎请法宝出任大明寺开山住持,故而得名“大明法宝”。法宝在住持大明寺期间,不仅将殿堂廊庑构筑一新,且不数年便使该寺成为一方大刹,“王侯景慕,衲子云臻,法遍诸天,名飞四海”。[2]大定十一年(1171)法宝从大明寺退席,隐居于紫山、谼峪山,大定十三年(1173)七月七日圆寂。
大明法宝是宋金之际曹洞宗在北方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对曹洞一宗在北方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青州希辩嗣法于净因自觉禅师,先后住青州普照寺、燕京万寿寺、栖隐寺等处,弘扬北方曹洞禅,其门下实则一脉孤传,自嗣法于法宝,法宝又创立大明寺,方使曹洞宗在北方有了稳固的基地。法宝门下三传至万松行秀,行秀开金元之际曹洞宗兴盛繁荣之端。法宝门下弟子有惠才、善恒、觉体、圆俊等人,其中惠才亦曾在灵岩寺弘法传宗。惠才,俗姓韩,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十岁遭遇兵乱,父母兄弟皆遇难,十五岁依开元寺僧智昭出家,皇统二年(1142)剃发受具戒。其后遍历诸方,参礼尊宿,听闻大明法宝禅师唱道灵岩,于是不远数百里参礼法宝,其后留侍法宝,法宝在燕京栖隐寺住持期间亦如此。惠才先后驻锡多处寺院,几年后灵岩住持虚席,惠才受众人敦请住持灵岩。惠才住持灵岩六年,于寺院建筑修葺重构多有贡献,“初,师之至也,以之重门及御书、罗汉之阁,荐献之殿,岁坏月隳,瓦毁桷腐,无以风雨”,惠才遂“规其广而易之,即其旧而新之”,[2]使日渐圮坏的寺院建筑焕然一新。惠才后住持东平兴化禅院四年,大定二十六年(1186)圆寂,其弟子为其建塔于方山之阳。惠才在灵岩有法嗣数人,除比丘广方外名皆不可考,此外知名者还有东平兴化宗源、中都万安浦滌、益都普照宗如、义州大明善住、单州普照道明等。
惠才之后整个金代曹洞宗在灵岩寺的嗣法情况未详,宋金两代皆延续北宋熙宁时制定的“十方选贤”制度,直到金明昌时期(1190-1196)党怀英作《灵岩寺记》时,仍旧是“而后法席若虚,则请名德以主之,而不专一宗”,[3]不过宋末及整个金代以临济宗法脉为主。
曹洞宗在宋金时由青州希辩传法于北方,历几代法嗣主要在民间传承,未获得官方认可及尊崇,这一情况到万松行秀、雪庭福裕师徒得以改变。万松行秀在金末(蒙)元初得到金章宗及窝阔台的尊奉,雪庭福裕代表佛教取得了佛道论战的胜利,曹洞宗的官方地位正式确立,在北方迅速扩张发展起来。灵岩寺在金末(蒙)元初迭遭战乱,(蒙)元统治在山东地区确立后,灵岩寺的法脉也由诸派并弘改为曹洞专属,终元之世皆是如此,法脉的主要传承情况如下。
第二十五代住持德方,字仲矩,号清安,京兆德顺州(今宁夏隆德县附近)人,俗姓姚,遭遇战火,家人罹难,遂剃发出家,受具戒。初侍陶山仁公席下五载,后闻万松行秀道风远播,便往燕京报恩寺依止。在行秀处悟道并蒙印可后受命住持于清安禅寺,故而得号。后住持束鹿(今河北辛集)真如禅寺,乙卯年(1255)蒙古东平路行军万户、管民长官严忠济疏请德方住持于灵岩寺。德方在灵岩苦心孤诣,勉力经营,不仅唱演佛法,且修葺殿阁,恢复林田,“未周岁,众容二千指,升堂演法,请益小参,殊无懈倦。日就月将,为农为圃,经之营之,不日成之。庄产园林侵占者复归之,殿阁、丈室、堂廊所废者复新之”。[4]中统元年起(1260)住持鹊里崇孝禅寺,至元十八年(1281)示寂,“嗣法门人十有四员,落发门人八十余员,俗中受法者千余”。[4]
第二十六代住持广福,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俗姓赵,幼岁出家,礼本州龙兴寺嵩公为师,后在鹊里崇孝禅寺参礼万松行秀另一法子复庵圆照,充任侍者十年,获得印可。后往灵岩寺依栖德方,中统元年(1260)接替德方住持灵岩,“于是宗风大振,名重丛林,不数载殿宇堂廊焕然一新,四方贤哲悉皆称赏。住持十余年,度徒百余众,亹亹嘉声,播于京师”。[5]广福的突出贡献是重新住持灵岩寺的戒坛事务,塔铭称其“被恩受旨,作传戒大会,十方信施源源而来,泉涌食益,殊祯绝瑞,不可殚纪”。[5]《灵岩志》也赞其这方面的作为,“自贞祐南迁之后,戒坛事务几乎尽废,赖公主持戒坛,整饬禅规焉”。[3]后在灵岩退席,住持于东府四禅寺,至元十九年(1282)圆寂,门人在灵岩寺塔林为其建塔,碑铭后所载嗣法弟子有思纯等十六人。
第二十九代同新,字仲益,号月泉,俗姓郭,房山(今北京房山)神宁太平里人,初礼鞍山寺坚公为师,受具足戒。后多方参礼,入清安德方禅师门下,“得彻曹洞之宗旨”,临济宗大师海云印简请其住持鞍山慧聚禅寺。至元六年(1269)国师八思巴法旨命其住持灵岩寺,“师(指同新)既至其所(灵岩寺),以维持山门,不惮艰苦,送迎宾客,鞠躬尽瘁。至于让功责己,潜德密行,不可概举也”,[6]可见其对灵岩寺做出了不俗的贡献。其后因忤逆权贵去席,振锡游于江南,灵岩寺提点正广赴江南礼请其再住灵岩,由此两坐道场,其再次住持期间“晨夕焚修,三时钟鼓,入室小参,学者云臻。师证道弗迷,诲人无倦,凡亲謦欬,皆随浅深而有得焉”。[6]至元二十二年(1285)往济南观音寺结夏,不久圆寂,“嗣法者三人,落发者二百余人”。[6]
净肃,号足庵,俗姓孙,金台永平张家里(今河北完县)人,是元初禅宗曹洞宗高僧雪庭福裕的法子,雪庭受元廷信任住持大都万寿寺,净肃参访雪庭,雪庭“一见心奇之,针芥之缘,不差毫忽,遂以衣法而并付之”,[7]雪庭对其十分青睐,并授予其衣钵法门。其后净肃辗转多地,修学游方,后回大都之万安寺闭关清修。元廷随之命其讲法于嵩山少林寺,第二年授予其河南府僧尼都提领之职,“居九祀,革故鼎新,未尝少息,创建方丈二十四楹,古未之有也”。[7]至元十一年(1274)起足庵住持于灵岩寺八载,“广阁大厦,椽梠差脱,人不堪其忧,公为之一新,其余僧舍增新者百有余间,自来修营缔构无出其右”,[7]可见其对元初灵岩寺的建筑营构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作为深受皇室崇信的福裕弟子,净肃系出名门,对于提升当时灵岩寺的影响和声誉也有很大关系。后又住持于大都万寿寺,也是众人称善。净肃于至元三十年年(1293)圆寂,火化后建塔安葬,其师叔——万松行秀的弟子、大都报恩禅寺住持林泉从伦为其撰写道行碑,称赞他“此公居三巨刹,立丛林、宏祖道,兴福之大概也”。[7]
足庵退席灵岩后,至元二十年(1283)同新再住灵岩,二十三年(1286)同新圆寂,宝峰顺公接续住持,至正元年(1341)所立《大元泰山灵岩禅寺创建龙藏之记》称宝峰顺公为第三十代住持,对于这位高僧目前资料不多,只知宝峰顺公为清安德方法子,其法嗣有思泉、思亨、智慧等,宝峰至少住持至至元二十六年(1289),更多资料以待来日发现。
宝峰之后为第三十一代住持觉达,字彦通,号桂庵,汴梁尉氏县(今河南尉氏县)人,俗姓李,自幼便喜听闻佛法。二十三岁参礼龙门山宝应寺嵩岩和尚为师,受戒之后游方各处学法参修,后至大都万寿寺参拜曹洞高僧复庵圆照,“复庵一见,待若故人,遂授以衣钵掌之”。[8]之后至齐河之西庵,后复归燕京,参谒林泉从伦,之后“心清目冷,室奥门深,屏退红尘,消残白日,百锻千炼,刮垢磨光,囊锋露影”,[8]辛苦参究佛门义理。至元二十二年(1285)起觉达住持于圣州椴谷山龙岩禅寺四年,后退院归大都。之后欲回归故乡,在齐河之西庵暂息,灵岩寺僧众闻其到此,邀请其到寺阅看经卷,在此日久,正值宝峰退院,住持空缺,寺众于是礼请觉达住持,其推辞再三,最终应允,在灵岩寺住持六年。觉达在此期间,“恢心住持,殷勤六载,常住事产,无者有之,旧者新之,破者完之,地土窄隘者宽阔之,园林斫伐者告纶言护持之”,[8]对于当时灵岩寺建筑的修补整葺、土地财产的扩充保护、山岭园林的维护等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其后觉达到河南香山普门禅寺住持,并在此圆寂。大德十年(1306)灵岩寺僧众因思念觉达,而在寺中墓塔林为其立碑纪念。
第三十二代福海,号普耀,自称月庵,翼城(今山西翼城)人,生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俗姓杨,自幼便喜好浮图。五岁拜本县香云寺成公为师,尽得所学,其后又西行陕西参学伯达禅师,受到伯达青睐,又到洛阳龙门宝应寺随嵩岩修行,游历四方,潜心向学。自至元十七年(1280)始至大德元年(1297),福海先后住持于嵩山法王寺和汝阳香山寺,大德二年(1298)起住持于灵岩寺。在灵岩寺住持期间福海“隆殿堂于久替,新丈室三十余楹,诸栋宇无一不备”。[9]嵩山法王寺为其所立道行碑也载其住持灵岩时“倾囊兼助,香积弥新,余诸修造备已,又创盖方丈,凿石定基,功倍于前……又斋僧万员,通主经五祀”,[10]修缮整饬殿堂、方丈,使得灵岩寺各种建筑完备,规模比之前又有扩大。大德六年(1302)福海从灵岩寺退院,先后赴南阳丹霞寺和大都万寿寺住持,至大二年(1309)圆寂于万寿寺,荼毗后灵骨分于其所主持过的法王、香山、灵岩、丹霞、万寿五寺,分别起寿塔供奉,皇庆二年(1313)和延祐三年(1316),灵岩寺和法王寺分别为其立道行碑,以志纪念。
第三十三代普就,自号古岩,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俗姓刘,十五岁出家,曾多方参礼尊宿,后嗣法于足庵净肃。大德六年(1302)受请住持灵岩,大德十年(1306)又接受圣旨和皇太子令旨住持,“山门产业前后一新”,[11]获赐“严宏法大禅师”之号。住持灵岩七年后退席,住持封龙山应觉寺,后退居灵栖寺,皇庆二年(1313)起住持少林寺,延祐(1314-1320)末圆寂。普就之后容公住持,据至治二年(1322)年所立《泰安州劝请疏》,该年地方官员迎请容公住持灵岩寺,容公“来源正当,古岩亲嗣”,[12]即为古岩普就法嗣,且“襟怀洒落,气象轩昂”。[12]
第三十四代智慧,号涌泉,袁州(今江西宜春)人,俗姓李,十六岁出家,礼足庵净肃,落发受具足戒。后侍宝峰顺公,得到宝峰赞赏,以衣颂付之,“乃为清安嫡孙、宝峰之子”,[13]其后又多方参访尊宿,多蒙印可。智慧“师秉性聪敏,博览群书,所以人皆称赏”,[13]曾先后住持泗水安山禅院和鹊里崇孝禅寺,住持灵岩数载,至顺元年(1330)起住持肥城空杏禅寺。享寿七十余,卒年不详。
第三十九代住持为义让,号息庵,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俗姓李,十三岁礼真定府华严寺相舍梨剃度出家,其后参学各处,皇庆(1312-1313)中至封龙山参礼古岩普就,嗣法并获付衣颂,并任书记。自至治二年(1322)起先后住持于洛阳天庆寺、熊耳山空相寺和泰山灵岩寺,“凡所住之处,皆革故鼎新,百废俱举”,[14]后至元二年(1336)住持嵩山少林寺,后至元六年(1340)圆寂,“弟子百有余人,嗣法者一十二人”。[14]
第四十代德慧,号定岩,俗姓张,保定完州(今河北顺平)人,八岁出家,亦曾多方参礼游学。皇庆元年(1312)桂庵觉达再住灵岩,德慧欣然赴其法席,先为侍者,三年后得付衣颂。其后多方住持,后至元元年(1335)受请住持灵岩,其在灵岩“创龙藏一、僧寮三十余,修演法堂,整御书阁,新龙王堂于黄龙池,阙者完之,弊者新之”,[15]亦颇有贡献。德慧卒年不详,灵岩寺众于至正十一年(1351)为其立塔建铭。德慧之后住持为思璧,因资料缺乏,具体情形不详。
除各代住持外,元代灵岩寺的其他高僧有思泉、思亨、正广等人。思泉,俗姓何,十六岁礼宝峰顺公为师,“气宇不凡,既习经业,兼究玄旨”,[16]后瞻礼四方,就林泉从伦等耆宿参学。后至灵岩寺充任首座,其长于医药,常舍药助人,“人多德之”。[16]思亨,俗姓赵,亦宝峰顺公弟子,曾任首座,通晓诸经,兼修儒典,又能善读音韵。正广,俗姓夏,字济川,扬州江都县人,年十岁遭遇战乱,家人罹难而出家,十四岁入灵岩寺礼清安德方为师,披剃受具戒。其人灵活机变,被安排担任院门之职,“日往月来,委当院门,一了百当,其为人权变如此”。[17]至元四年(1267)元廷明确其副寺及东西两架都提点的地位,并赐“普觉大禅师”名号。正广曾赴江南迎请同新和尚再住灵岩,其重视佛教典籍的重要性,认为“道离文字者禅,不离文字者教。奈教自禅来,禅从教入,使失者得而迷者悟”,[17]因而不辞辛劳,带领本寺僧众往杭州普宁寺刊印大藏经一部,龛于灵岩寺。此外还有首座运公、提点举公、寿公禅师等高僧,以及其他数以千百计的普通僧众,囿于资料,不能一一详述。
从元代灵岩寺各代住持及几位名僧的法脉传承来看,皆为曹洞名僧万松行秀门下法嗣,其中清安德方一系为:清安德方—月泉同新、普觉正广、广福,清安德方—宝峰顺—涌泉智慧、思泉、思亨;雪庭福裕一系为:雪庭福裕—足庵净肃—古岩普就—息庵义让、容公;复庵圆照一系为:复庵圆照—桂庵觉达—定岩德慧,复庵圆照—嵩岩圆玉—月庵福海。
灵岩寺直到元明之际仍为曹洞丛林,据《续指月录》载,元末明初雪轩道成禅师,少年时“闻秋江洁公大弘曹洞宗旨于齐之灵岩,遂往礼谒”。[18]入明之后重开山,转为临济系统,古代曹洞宗在灵岩寺的传承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