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顺
(泰山学院 泰山研究院,山东 泰安 271021)
西汉神爵元年(前61),汉宣帝制诏太常,确立了五岳四渎的国家祭祀制度,“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灊山于灊,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唯泰山与河岁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祷而三祠云”。[1](P1249)
宣帝颁布的山川祭祀制度,首先规定了皇帝是祭祀泰山等五岳的主祭者,其次确定了泰山等五岳的祭祀地点,第三,指出了祭祀目的。祭祀山川,为天下祈祷丰年,所以,泰山等山川神灵具有农业神的品格,最后规定了泰山等岳渎的常祭等级规格。泰山与黄河一年五祠,江河祭祀等级中,仅黄河最高;山岳祭祀等级中,唯泰山最尊。五岳之伯、五岳之尊、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文化现象,在此找到了明确的源头。
泰山由先秦时期的名山、秦时的十二座名山之一,到公元前61年一跃而成为天下名山第一,其中的原因,人们一般从泰山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东夷族是我国东部沿海的古老部族、泰山自古就是一座充满神话传说的“神山”、泰山的景观、封禅、宗教、人文和建筑等文化是其它四岳无法比拟的等方面进行解读。[2](P12~15)以上观点虽然较好地阐释了泰山何以五岳独尊的问题,但从秦汉时期的哲学与政治观念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探讨却少有人涉及,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正大家。
阴阳五行是秦汉时期的普遍知识与思想共识,引导和奠定这个局面者为董仲舒。陈其泰指出:“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说的流行,是汉代思想史上值得研究的特殊现象。汉代的阴阳五行说肇始于董仲舒。”[3](P81)
此前梁启超也指出:“春秋战国以前所谓阴阳所谓五行,其语甚希见,其义极平淡。……诸经及孔、老、墨、孟、荀、韩诸大哲,皆未尝齿及。然则造此邪说以惑世诬民者谁耶?其始盖起于燕齐方士,而其建设之传播之宜负罪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4](P3361)
我们且看董仲舒(前179~前104)在《春秋繁露》中如何论述“五行”的。《五行对》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5](P315)
首先董仲舒列五行之序为木火土金水。其在《五行之义》中更加明确地指出:“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5](P321)木为五行之始,依据相生关系,依次为火、土、金,最后是水。
其次,以四时五季配之,木为春,主生;火为夏,主长;土为季夏,主养;金为秋,主收;水为冬,主藏。
冯友兰指出:董仲舒吸取了战国以来的阴阳五行思想,虚构出一个世界图式: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结构;天与地是这个结构的轮廓;五行是这个结构的间架;阴阳是运行于这个间架中的两种势力。从空间方面想象,木居东方,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土居中央。从时间方面想象,五行中的四行,各主一年四时中的一时之气:木主春气,火主夏气,金主秋气,水主冬气。土居中央也,兼主四时。[6](P65)这样,从五行来看,木居五行之始;从时间上看,木主春,居一年之首;从空间上看,木在东方,居空间方位之首。
再看刘向(前79~前8)的论述。其在《洪范五行传》中指出,木,东方;火,南方;土,中央;金,西方;水,北方。其完全继承了董仲舒的观念。
顾颉刚先生指出:“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7](P430)又称:“汉代人的思想的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没有不用这套方式的。推究这种思想的原始,由于古人对宇宙间的事物发生了分类的要求。……他们用的演绎法,先定了一种公式而支配一切个别的事物。其结果,有阴阳之说以统辖天地、昼夜、男女等自然现象,以及尊卑、动静、刚柔等抽象观念;有五行之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等,以至于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制度。”[8](P1)这样,汉代思想知识界,在五行观念下,以五行统摄万物,来认识、分析并掌握他们面临的宇宙世界。①产生于先秦的五行概念,本指五种金、木、水、火、土自然物质,最早记载五行的是《尚书·洪范》,仅指五种日常所用之自然物。据《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前781~前771)时期的太史史伯,提出五行是构成百物的原始物质材料,第一次把五行作为抽象的哲学命题。此后,形成对于数字“五”的崇拜,诸家皆本“五”数而立说,构建以“五行”为基准的量化世界。徐文珑在《儒家和五行的关系》一文中,对儒家典籍中习见的“五”统计如下:《尚书·尧典》:五瑞、五礼、五载一巡狩、五刑、五品、五教、五服、五流、五宅。《尚书·皋陶谟》:五辰、五典、五惇、五章、五用、五采、五色、五言、五声、五玉、五长。《尚书·甘誓》:五行。《尚书·盘庚》:五邦。《尚书·洪范》:五事。《尚书·洪范》:五事、五纪、五福。《尚书·吕刑》:五辞、五罚、五过、五极。《论语》:五美、五谷。《孟子·离娄》:五音。《孟子·告子》:五霸、五禁。《荀子·劝学》:五技、五味。《荀子·非相》:五帝。《荀子·效儒》:五种、五兵。《荀子·王制》:五卜、五疾。《荀子·王霸》:五綦。《荀子·议兵》:五权、五无。《荀子·天论》:五官。《荀子·正论》:五祀。《荀子·成相》:五听。《荀子·赋篇》:五泰。《荀子·哀公篇》:五仪、五凿。《礼记·王制》:五岳、五方。《礼记·曾子问》:五庙。《礼记·文王世子》:五更、五献。《礼记·丧大记》:五贝。《礼记·月令》:五库、五戎。《礼记·祭统》:五经。《春秋繁露》:五端、五科、五藏、五等、五伦。(参见《古史辨》(第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84~686页)
下面我们再考察五行观念下的五岳文化现象。一般认为,“五岳”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礼记·王制》亦云“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但并未确指五岳具体指哪五座山。《周礼》与《礼记·王制》俱成书于战国时期,表明先秦时期“五岳”的概念即已出现,而五岳制度的形成及有明确的指向,则出现在西汉武帝、宣帝时期。顾颉刚先生认为:“五岳者,大一统后因四岳之名而扩充之,且平均分配之,视为帝王巡狩所至之地;是为汉武、宣时事,为政治史及宗教史上之问题。”[9](P45)例如泰山真正称为“岳”、“东岳”的时间,即为汉代。在先秦文献中,泰山,尤其泰山本山与“岳”几无联系。[10](P23~29)而五岳制度与观念的产生,与五行学说有着紧密关系。“春秋产生了‘五行’之说,战国时颇为流行。由于方士邹衍、邹奭等人的大力宣传,‘五德终始论’越来越盛,‘五岳’之说才应运而生”。[11](P37)
董仲舒并未谈及五岳,刘向《说苑》卷十八《辨物》云:“五岳者何谓也?泰山,东岳也;霍山,南岳也;华山,西岳也;常山,北岳也;嵩高山,中岳也。”[12](P5598)令人遗憾的是刘向并未谈论五岳与五行的关系。
我们从汉代人所作纬书《河图括地象》中看到了对五岳与五行关系的论述,其云:“天有五行,地有五岳。天有四维,地有四渎。”[13](P1090)此五行,即水、金、火、土、木等太阳系中离地球较近的五大行星。结合王充《论衡·说日》云:“星有五,五行之精。”[14](P509)即水、金、火、土、木等五星是五行的根源,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五岳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了,其中泰山与木星匹配,即泰山位居东方,为木德,主春气。
汉代人所作纬书《诗含神雾》云:“齐地处孟春之位、海岱之间。”[13](P460)是以方位与四时相配之例,即以东方之齐地,配四时之孟春。泰山紧邻齐地,也处在《诗含神雾》所说的“孟春之位”。
我们再看汉代“帝出乎震”的观念。《周易·说卦》云:“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15](P385)一般认为,《说卦》成于西汉初年,文、景之时已经普遍流传。郑玄《易纬乾凿度》云:“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13](P8)又云:“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夫万物始出于震,震,东方之卦也,阳气始生,受形之道也,故东方为仁。”[13](P10)又云:“震,长男也,乾,父也。”[13](P32)
所谓帝出乎震,是指天帝使万物在东方震位开始生长。郑玄明确指出,首先震卦方位在东方,其次,于时为春二月,此时此地万物萌发生长,第三,震又指代天地之长子。汉代纬书《易纬坤灵图》云:“经曰:震下乾上,无妄,天精起。郑玄注云:起,犹立。乾为天,震为长子,天生长子,圣人立为天子,天下之人各得所,天所获无妄也。”[13](P307)郑玄又一次强调了震为天之长子的观念。总之,“帝出乎震”,包含了东方主春,是万物萌发生长之处,为天子长子。按五行观念,东方属木德,而东岳泰山对应木德,故其自然具备“帝出乎震”的哲学含义。
以上我们从一般观念意义上对汉代泰山应有之义进行了解读,下面我们再从微观角度来看汉代如何对泰山进行阐述的。
刘向在《洪范五行传》中认为:“泰山,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处。”[12](P4946)“泰山,岱宗,五岳之长,王者易姓告代之处也。”[12](P4953)在《五经通义》中,刘向亦云:“泰山者,五岳之长,群神之主,故独封泰山,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也。禅梁父者,太山之支属,能配太山之德也。”[12](P5130)又云:“泰山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于岱宗也。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12](P5131)
首先,刘向将泰山、岱宗、岳等名称一并列出。泰山(太山),是先秦古籍中普遍存在的对东方这座大山的通称。前已述及,先秦时泰山不称“岳”。至于“岱”,除《尚书·尧典》中称“岱宗”外,《尚书·禹贡》称“岱”,《周礼·职方氏》称“岱山”。这样,先秦典籍中,称泰山为“大山”、“太山”、“岱”、“岱山”等。在上古,“大”、“岱”同属月部定母,入声;[16](P25)“太”、“泰”同属月部透母,入声。[16](P126)“大”与“岱”声、韵、调完全相同,故“大山”即“岱山”;“太”与“泰”上古声、韵、调也完全相同,故“太山”即“泰山”。再进一步说,“大、岱”与“太、泰”两组字,韵、调完全相同;声纽同类,为舌头音,区别仅在清浊上不同,王力称这种语音极其相近的现象为“旁纽”,可视为同源假借字。亦即虽然写法不同,而意思并无差别,先秦文献对“泰山”、“太山”、“岱”、“岱山”、“岱宗”等名称概念全部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并未作出更多的特别解释。
但刘向对泰山的解释侧重于“岱宗”之名,明显地将“岱宗”、“岱山”之“岱”假借作“代”,②受此影响,东汉以后甚至直接将“岱”写“代”,以强调突出“岱”的含义。如东汉建武六年(30)《秥蝉神祠碑》:“德配武,嵩。”又《太平御览》卷十八“时序部三”引南朝梁崔灵恩《三礼义宗》:“东岳所以谓之岱者,代谢之义。阳春用事,除故生新,万物更生,相代之道,故以代为名也。”又如隋人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九引南朝宋代《提谓经》:“东方泰山,汉言代岳,阴阳交代,故谓代岳。”从而引申出两个重要义项:
一是“王者易姓告代之处”,即新王朝取代旧王朝之后,帝王至此祭告上天以报其功,宣告改朝换代,为泰山封禅张本,提供理据。
二是“万物始交代之处”。这句话包含“万物始”与“万物交代”两层意思,含义比较复杂。董仲舒《春秋繁露·十指》云:“木生火,火为夏,天之端。”[5](P145)这里所说的“天之端”就是指“春”。刘向《洪范五行传》云:“于《易》,‘震’在东方,为春为木也。”[12](P4922)意指东方泰山,为春为木,是万物开始之处,也是阴阳交代交替之处。亦即阴阳在泰山完成交替交代,一元复始,万物开始生长。
汉代纬书《诗汎历枢》云:“卯为阴阳交际。”[13](P481)是定东方卯位为阴阳交际之处。说明汉代观念中,东方卯位就是阴阳交替交代之处,而刘向强调泰山岱宗的“告代”、“交代”之义,显然是侧重于“岱”与“代”的同音假借现象。徐北文认为:“太、泰之改写为‘岱’,除了古音通假的原因之外,还在于人们赋予了泰山以新的宗教意义。……邹衍提倡的五行学说把五岳也包纳进去,泰山就划为东岳,属于五行之‘木’德,其于各五行组合相对应之事物,大致如下:木、东、春、青色、生育、仁德……东岳泰山也就体现了木德的性能,代表一岁之首的春季,万物孕育、青色等德行。……泰山被纳入五行系统之后就具有了一岁之首、万物之始的新含义,自然就引申为人的一生之始、家族相嗣的一代之始,乃至一个王朝改朝换代之始。那么,泰山之写为岱,就含世代、朝代、禅代的内容。”[17](P71~72)可谓切中肯綮。
其次,刘向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泰山为“五岳之长”。刘向判断的理据,一是泰山为东岳,而东方是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之处;③汉代纬书《春秋元命包》云:“春合名出,位东方动。春气明达,六合俱生。万物应节,五行并起。”又云:“东方其色青。”(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02页,第609页)春位在东方,其为木德,其五行色为青。东方春气明达,万物应节并起。《春秋元命包》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汉代人为什么认为万物更相代于东方,为什么岱宗表征着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二是“岱宗”之宗,就是“长”之义,“长”就是排行第一,即泰山在群岳之中排行第一、首位。很明显,这样的理据是建立在董仲舒的五行哲学观念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再看汉代其他学者对泰山的解读。班固《白虎通》云:“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18](P278)又云“东方为岱宗者何?言万物更相代于东方也。”[18](P298~299)
《白虎通》一书,多次谈及“万物始”,如卷三《五行》云:“木在东方。东方者,阳气始动,万物始生。”[18](P167)又云:“何以知东方生?《乐记》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18](P168)又云:“东方木也。万物新出地中。”[18](P172)又云:“所以名之为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18](P173)又云:“春之为言偆,偆动也。位在东方。其色青,其音角者,气动跃也。其帝太皞,太皞者,大起万物扰也。其神句芒。句芒者,物之始生,芒之为言萌也。”[18](P175)又云:“春者,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18](P466)此与泰山“万物之始,交代之处”的含义完全相合,故知《白虎通》即以东方泰山为木德,主春,是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处。
班氏认为王者易姓而起、改朝换代之后,一定要到泰山去封禅,其原因就是泰山是“万物之始,交代之处”,而泰山之所以是万物之始、交代之处,是因为泰山在东方,又叫岱宗,岱宗的含义就是万物在东方完成阴阳接替、移交,开始新的萌芽生长。
值得注意的是,班氏特别分析了东方泰山又叫岱宗的原因就在于万物在东方更相交代,由此不难看出,汉代人对“岱”这个名称的特殊关注与运用。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云:“东方泰山,《诗》云:‘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者,始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唯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19](P366)
在应劭看来,东方的泰山,是山之中地位最高的,又叫岱宗。岱是开始的意思,宗是排行第一的意思。万物在东方泰山这里开始,这里是阴阳交替之处,因此它是五岳当中的老大。王者接受天命改朝换代,天下治理太平,就要在这里进行封禅,回报天地之恩,报告天下太平昌盛。
应劭同样关注于“岱宗”一名,他解释“岱”就是开始,“宗”就是长,即排行第一。并由此一含义推演出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长的原因,也为泰山封禅寻找出答案和理据。
综上所述,汉代在董仲舒五行观念影响下,建构起五岳系统,学者们自觉地侧重于对东岳泰山“岱”、“岱山”和“岱宗”的名称进行哲学解读和意义解释,从而论证了泰山何以为“五岳之长”的命题。在这种思想与观念下,“岱”具有了万物相代与阴阳相替的文化涵义。这样,从时间上看,泰山主春,是一年之中四时之首;从空间看,泰山位居东方,是东南西北中空间展开的开始。所以泰山在五岳中称宗,是五岳之长,群岳之宗。值得注意的是东汉末年卢植提出了“五岳之宗”的判断,“泰山巡省所考,五岳之宗。”[20](P3162)
汉以后,五岳之长的判断被继承延续下来,并且不断发扬光大,在不同时期形成了系列著名的泰山地位的判断。
唐人李贤(655~684)注《后汉书》卷五《安帝纪》三年春二月“辛卯,幸太山,柴告岱宗”云:“太山,王者告代之处,为五岳之宗,故曰岱宗。燔柴以告天。”[20](P238)李贤从“岱宗”概念入手解释泰山,他指出泰山是王者祭天宣告改朝换代之处,是“五岳之宗”,所以称泰山为岱宗。李贤是以“宗”之“嫡长子”之义来解释“岱宗”之“宗”的。
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完成泰山封禅,第二年唐玄宗撰制《纪太山铭》,并模刻于泰山极顶大观峰。在《纪太山铭》中,唐玄宗提出“五岳之伯”的判断:“泰山为东岳……其方处万物之始,故称岱焉;其位居五岳之伯,故称宗焉。”[21](P178)唐玄宗明显依据了汉代对“岱宗”一词的解释,认为“岱”为“万物之始”,“宗”为“五岳之伯”,《说文解字》云:“伯,长也。”所以五岳之伯实际上就是汉代五岳之长的翻版。
唐人阎随侯《西岳望幸赋》云:“王者受命必升中,以因名山告成功而纪厥美。四时以春方首事,五岳以岱宗为始。”[22](P123)阎氏认为四时从春为首始,五岳以岱宗为始,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解读了泰山为五岳之长的理据,是对汉代五行观念下泰山地位的高度概括,可谓简洁而深刻。
五代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二载:“东方,臣等伏闻玄化区分,超于震域,冠五行之首,为四序之先。”[23](P304)又云:“东岳,臣等伏闻青春为四时之首,木德表五行之先。”[23](P304)他指出东方是震域,为五行之首,是四时之先。东岳主春,是青春四时之首,泰山为木德,是五行之先。也是从时空两个维度来解读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长、之伯。
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封禅泰山后,于当年十月二十七日,御制御书《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模刻于泰山极顶大观峰东德星岩及山下奉符县城南。宋真宗《铭》提出“五岳之宗”的判断:“五岳之宗,万物之始。”[21](P206)也是从空间上看东岳为五岳之宗,从时间上看泰山为万物之始处。
石介在《泰山》诗中称:“七百里鲁望,北瞻何岩岩。诸山知峻极,五岳独尊严。”[24](P42)“五岳独尊严”实为清代爱新觉罗·玉构“五岳独尊”之先声。
宋人苏颂《春祈岳庙》云:“惟帝作镇岱宗,奠居震位。”[25](P749)东岳之帝作镇岱宗,位居东方震位,故以春季祭祀祈祷。即从空间震位和时间春季两个方面对泰山进行阐释。
金人杨伯仁于大定二十二年(1182)撰《大金重修东岳庙之碑》称:“我主上亦由东都□纂大统,绍开中兴,皆符帝出乎震之义也。乃眷岱宗之神,乘震秉箓,实司东方。东方者,万物之始,故为群岳之长。”[26](P259)称金世宗完颜雍从辽国的东都辽阳继位,开拓中兴,符合“帝出乎震”之义。于是感念岱宗之神,执持符命之书驾御东方。东方,是万物开始生长之处,所以东岳泰山为群岳之长。
元末人方道叡《东岳行宫碑》云:“帝出乎震,震,东方也。盖以主宰言之谓之帝,青龙之神,为五岳之长。春为木德,盛于东方,故天以春生万物,以一元之气通贯于四时,东岳总生物之主宰。”[27](P13b)方氏认为从空间上看,震在东方,东方泰山为五岳之长;从时间上看,春为木德,春生万物,东岳泰山主春,为万物主宰。亦从时空两方面解读了泰山为五岳之长的原因。
明代关于泰山比较著名的判断有嘉靖四十一年(1562)曲敏德磨刻于泰山极顶德星岩处的“五岳之宗”、同年通判邵鸣岐等题刻于十八盘及泰山极顶的“首出万山”、隆庆四年(1570)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等题刻于红门处的“第一山”、万历二十四年(1596)巡抚张允济等书刻于岱庙的“五岳独宗”等。
这一时期的知识阶层也对五岳独尊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解读。明天顺朝大学士李贤(1408~1466)《东岳庙记》云:“《书》称岱宗,盖以东方属春,万物交代,故曰岱;为群岳之长,故曰宗。”[21](P221)李氏认为《尚书》之所以称泰山为岱宗,大概是因为泰山位于东方,按五行观念,东方属春,是万物交代之处,所以称为岱;东岳泰山又是群岳之长,所以称为宗。
明嘉兴人姚绶(1422~1495)撰《钟带镇东岳行宫碑》云:“夫五岳惟泰岱,居东而尊,帝出乎震,万物所由以生。自帝王巡狩之所,迄今崇庙貌,奉祀事不绝。”[28](P98a)姚氏认为,五岳中泰岱惟尊,这是因为泰山位居东方之尊位,帝出乎震,万物由此开始生长萌发。
明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周梦旸(1546—?)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撰《重修泰山庙并新建玉皇阁记碑》称:“《易》曰帝出乎震,震位东,泰山所主。”[29](P19a)以泰山主东方震位。
万历四十年(1612),时任泰安州太守的江湛然为宋焘所著《泰山纪事》作叙云:“泰山为五岳之一而独称岱宗,何居?盖东于五行属木,于时令属春,为青帝,万物资生之始,是为众岳长。《汉书》众岳皆三祀,而泰山则岁五祀,历代帝王传之。岂非功侔造化故尊礼独隆也哉?”[30](P581)江氏对汉代泰山独享隆礼的现象进行了思考,他推测原因泰山位居东方,东方五行属木,时令属春,为青帝,是万物生长的开始,所以成为众岳之长。
明末胡梦泰(?~1646)《书封禅书后》:“岱宗,泰山也,五行四时相代禅,帝出乎震,特岱宗之天王所至,天主之,故柴。”[31](P35)胡氏认为泰山是五行四时相代禅的开始之处。帝出乎震,所以历代帝王所至,在此柴祭天帝。
明末清初人王之纲(? ~1658)《玉女传》云:“泰山位东土,秉木德。”[32](P154)王氏指出泰山位居东方,在五行中属木德。
清代对泰山价值判断比较著名有光绪二十二年(1896)题刻泰山极顶的“五岳之尊”、光绪二十六年(1900)石祖芬题刻于红门外的“天下名山第一”、光绪三十一年(1907)题刻于迎客松附近的“冠盖五岳”等,其中以光绪三十三年(1907)泰安知府玉构题刻于玉皇顶处的“五岳独尊”最为著名,成为泰山价值地位的公认判断。
这一时期的学者精英们也继续尝试着对“五岳独尊”的解读。康熙三年(1664)任博山县通判的叶先登撰《碧霞元君辨》云:“夫天有四时,春为之首,故东称皇焉。地有五岳,泰山为之长,故岱称宗焉。……《易》曰帝出乎震,岱处震位,于行属木,于色从青,其祀青帝宜也。”[33](P15)叶氏认为首先按天时来看,四时春为首,泰山处东方主春,故称皇。其次按地理来看,五岳中泰山为长,所以称为宗。泰山地处震位,在五行中属木,其五行之色属青,所以祭祀青帝。
康熙十九年(1680)任福建合浦县令的杨昶撰《生生阁碑记》云:“帝出乎震,万物所从生也。东岳庙之建,义取于斯。”[34](P62b)意指东岳泰山在震位,主春,掌管万物生长,故名其东岳行宫为“生生阁”。
康熙四十年(1701)徐中炜撰杭州昌化县《东岳庙记碑》云:“《易》曰帝出乎震,又曰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万物之司命,故其神于五岳为独尊。”[35](P37a)徐氏认为东岳之神位于东方震位,主管万物生长,所以其神“于五岳为独尊”。
清人杭世骏(1695~1773)《重修东岳长生庙碑记》云:“帝出乎震,震,东方也,泰岳主之。”[36](P194)简洁明了地指出震为东方,泰山主东方。
清人万年茂(1707~1796)《重修东岳庙引》云:“抑东方物从受生,汉五帝祀首灵威仰,帝出乎震也。封禅之登封泰山,则岳配帝者也。后人祖之,祀事孔明,罔间海宇,盖盛德在木,仁为木德而水向。”[37](P67b)万氏认为汉代祭祀五帝,以东方灵威仰为首,这是因为帝出乎震。历代帝王登封泰山,都以东岳配祭。泰山为木德,木旺春天的盛气,万物生长茂盛。木德又与五常之首的“仁”相匹配,天下归仁如水流大海。
钱维城(1720~1772)《恭和御制过泰山作歌元韵》云:“帝出乎震天地根,万物生长精气存。泰山配德灵威仰,是谓青帝司乾坤。”[38](P371)钱氏认为泰山位于震位,为天地根,是万物生长之元气,其德配青帝灵威仰,主宰乾坤。
乾隆三十九年(1774),泰安府知府朱孝纯撰《泰山图志序》云:“岱为岳宗,神曰青帝。帝出乎震,有长子之义焉。地居东方,大明生于东,又下土之所以照临也。出云降雨,既已仁体造化,而其雄威又足以驱役万灵,奔走一世。非第如四岳之静镇一方而已。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此是何等气象。”[39](山志5.P1)朱氏认为泰山为众岳之宗,其神为青帝,有长子之义。位居东方,太阳从东方升起,照临下土。泰山之神为青帝,为众神之长子。
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二十九日,乾隆皇帝派遣内阁学士达敏,致祭于东岳泰山之神。其祭文曰:“惟神灵钟木德。”[39](山志4.P205)即称泰山属木德。乾隆《赵城县志》卷九云:“岳者,山之长,东岳者,群岳之长。帝出乎震,青宫之位也。”[40](P9a)指出岳是众山之长,东岳泰山是群岳之长,是因为泰山居青宫木德之位。
同治《临海县志》云:“东岳,太昊氏也,以木德王。《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昊是也。”[41](P14)以东岳神为太昊氏,属木德,时间上当孟春。
受阴阳五行哲学观念的影响,公元前61年汉宣帝诏告天下泰山为五岳中祭祀规格最高者,刘向、班固、应劭等人纷纷用五行观念来解读泰山作为“五岳之长”、“五岳之宗”的理据与原因。自两汉以后,泰山为五岳之长的判断得到继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产生新的判断。与此同时,知识阶层也不断思考和研讨泰山成为“五岳之伯”、“五岳之尊”、“五岳独宗”、“五岳独尊”的原因,与汉代学者相比,他们似乎更加明确、更加坚定地指出了泰山与五行的紧密关系,并且沿着汉代学者们开辟的思路,不断地从时间—春季、空间—东方两个维度上建构泰山的神圣地位。
【后记】
本文完成之际,泰山研究院同事周郢先生提示传统社会中“五岳之长”、“五岳之宗”并非仅指东岳泰山,其指出:“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长’,自汉已然,载于正史(《汉书》)。但其他诸岳也有被称为岳宗或岳尊者,如华山称‘五岳之宗’,清陕西同州知府萧登生《[乾隆]华阴县志序》云:‘华山为五岳之宗,最峻亦最崎。’屈大钧《送李天生归陕西序》云:‘且夫太华为五岳之宗,黄河为四渎之首。’(《翁山文集》卷二)。嵩山称‘五岳之首’,明都穆《游嵩山记》云:‘盖嵩山巍然中国之中,其周围二百里,群山拱列,有类儿曹,宜其秀钟灵聚,为五岳之尊。’《己未词科录》卷六引王士禛《蚕尾文集》:‘黄州叶井叔,……予独取其嵩山诸诗,别次为集而序之曰:……嵩高位天地之中,居五岳之首。’恒山或称‘五岳之宗’,明郑允先《重修恒岳庙记》云:‘矧恒山为五岳之宗乎!’(《恒山志》)又有学者引《路史·前记八》,谓衡山‘祝融峰’称‘五岳之尊’(蒋南华《水族源流考证》,《贵州世居民族研究》第三卷第86页)。盖士人为文尊题,各崇其岳。然为历代正统王朝所认同之岳首,载诸祀典,书于制诰者,则惟泰山一岳。”(参见周郢《泰山国山议》,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年版,第106页)可谓视野广阔,持论公允。
受此启发,笔者亦发现类似史料若干。如称四川省灌县西南青城山丈人峰为五岳之长。五代杜光庭《录异记》卷一云:“又青城丈人为五岳之长。”宋人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七注杜甫《丈人山》,引《青城山记》云:“此山为五岳之长,故云丈人。有丈人观。”称嵩山为五岳之长。明人傅梅《嵩书》二云:“若山之长无如岳,五岳之长无如嵩。”此类现象,或出于文人主观情感,或出于对家乡山水之爱,是非主流之文化现象,诚如周郢所言,非历代正统王朝所认同。
附记周郢先生观点于此,以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