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 恩施)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占胰腺恶性肿瘤发病率的5%,是临床少见的恶性肿瘤,而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早期诊断较难[1]。本文观察分析采用CT对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癌进行临床检查,对其诊断结果的影响及应用意义。
择取的8例临床研究对象为本院2019年4月至2020年9月收诊的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所选患者均行CT检查进行诊断。其中男女患者比例为4:4;年龄均为25-71岁,平均年龄为(41.29±3.57)岁;临床病史均为21d至10个月,平均临床病史为(3.29±1.81)个月。所选8例患者均无临床典型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表现症状。经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2例患者为轻度黄疸者,表现为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1例患者CEA及CA19-9均轻度增高;其余5例患者肿瘤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经B超检查结果显示:4例患者为实性较高回声结节;3例患者为混杂回声包块,且内部均见不均匀较低回声区;1例患者呈囊性低回声。
所选患者均行CT检查进行诊断,分析分检结果对临床诊断的影响。即:一是予患者行CT扫描,扫描范围自患者膈顶至其盆底。二是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kV,采用自动调节管电流技术,设置螺距为1.0,层厚为5mm,层距为5mm。三是均予患者行平扫及增强扫描,行增强扫描时,选用碘海醇70-90ml,由高压注射器经患者由肘静脉注入,其流率控制为2.0-3.0ml/s,分别延迟行动脉期25-30s,胰腺期50-55s进行扫描[2,3]。
经回顾性分析,所选8例患者中,均为单发肿瘤;其发病部位分布情况,其中4例患者位于胰头部,2例患者位于胰尾部,其他2例患者分别位于胰颈部与胰体尾部;肿瘤最大直径平均约67mm。
经CT平扫显示,肿瘤实性成分为较低密度等级,且囊性成分为低密度,其中4例患者的实性肿瘤呈明显持续强化,3例患者的囊实性肿瘤呈中度强化,1例患者的囊性肿瘤呈轻度强化;4例患者包膜较完整,4例患者包膜不完整且侵犯周边结构,1例患者已出现淋巴结转移,3例患者已出现肝脏转移。
经手术治疗后,所选8例患者中,行根治性切除者为6例,行姑息手术者为2例。在术后6-47个月的随访中,存活患者为4例,另4例患者治疗后无效死亡,其平均生存时间为28.8个月。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属于临床分化程度较低的恶性肿瘤,该疾病起源于胰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APUD(amine precursor uptake decarboxylation)细胞。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其激素分泌状态分为两种类型,即功能性与无功能性,且以无功能性者居多,多见于中青年患者,而性别之间则无显著差异性[4]。临床患者常表现为非特异症状,即乏力、腹部肿块、腹痛、消瘦等症状,且不伴有特异内分泌紊乱症状,可见,该疾病肿瘤标志物通常缺乏特异性,且大多数患者的CA125、CEA、CA19-9等指标并不高,临床可将其作为鉴别指标之一[5]。该类肿瘤绝大多数具有体积较大,肿瘤小且多呈实性,且有完整或不完整包膜,较大肿瘤多呈囊实性,但内部常囊变坏死,少见完全囊性者等特点。镜下肿瘤细胞多呈巢状、片块状排列,核分裂象易见,胞质不一[6]。
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可在胰腺任何部位发病,但多见胰头部位。且该类肿瘤多较小且呈类圆形实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与症状出现较早相关,而发于胰体与尾部肿瘤,因其症状不明显,因此,被发现时肿瘤体积已较大甚至巨大,且内部易囊变已坏死[7]。在以CT平扫时,即:一是肿瘤实性成分多表现出不均匀等级稍低密度,该类肿瘤多数血供较为丰富,且常呈现明显强化。二是对于内部囊变坏死区进行平扫时,则呈现出不均匀低密度且无强化。三是肿瘤周边可见不完整或完整的薄层包膜,通常呈现明显强化,且程度接近,甚至比肿瘤实体高,这一特点是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主要特征性表现[8-10]。
手术切除是临床治疗该病症的主要手段,且是目前临床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所以,尽可能早的争取根治性切除,利于患者预后,以促使患者生存时间延长[11]。
综上所述,采用CT对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癌进行临床检查,获得良好的临床诊断效果,该诊断方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经CT检查确诊后,需及时采取根治性切除治疗,以确保患者预后[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