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教育集团 肖 婧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符号。部编教材在编排中大大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且题材丰富,从先秦散文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均有涉及,小学12册教材中共选优秀古诗文124 篇,占所有选篇的30%。由此可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首要任务便是强化古诗文教学。
什么是弹性?《现代汉语词典》对“弹性”的解释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变形后,除去作用力时能回复原来形状的性质;第二层意思是比喻事物依实际需要可加以调整、变通的性质。
小学语文的“弹性教学”模式,是指语文教师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情感因素、认知水平等出发,有弹性地利用教学时空、预设教学区间、改革教学延伸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能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真正让“习得”发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古诗文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过实、过具体,反而会适得其反。古诗文解读要适度模糊,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以《江南春》一诗为例,对于“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理解,教参上是这样解释的: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给学生表达的弹性空间,学生会作出很多个性化的解读,如有学生提出借用“可爱深红爱浅红”来理解“绿映红”的“红”;又有学生提出“绿”也不是单指“绿树”,可以是青青河边草,也可以是碧玉般的杨柳……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新宇宙。
新课标的实施体现了阅读教学观念由“理性分析”向“情感体验”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古诗文的语言美,领悟古诗文的意境,获得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如教学《江雪》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依据诗意作画,应该怎么构图?有人提出画茫茫的雪山,画辽阔的江面,画一叶孤舟,画一个垂钓的老翁。但是在学生仔细揣摩后,有人提出不需要画雪山、江面,只要一舟、一人、一钓竿就好了,因为天地间都被雪覆盖了,只有一人“独钓寒江雪”,可见诗人当时“孤独”极了。这个想法的提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时也把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这首诗所描述的意境,在学生的自主讨论中“润物无声”地呈现出来了。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是孟子教导自己的学生,要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然后再来读作品。因而,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如在集体备课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时,有教师提出这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根据查阅的资料得知,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其中第二首广为传诵。其一虽籍籍无名,却不可忽视。诗中,“月尚残”点明了送行的时间和环境,“荷花荡里柳行间”写出了送行路线以及沿途风景,“行了南山却北山”形象了描述了送别时绕路而行,十里相送,不忍分离的情景。追溯诗文写就的历史背景,我们得知:当时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满心欢愉。可杨万里则不认同,在杭州西湖送别林子方时,写下此诗,劝他不要去福州。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在古诗文教学时,也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如在教学《古诗两首》时,通过比较学习,有学生提出《小儿垂钓》《池上》两首古诗都是写儿童的诗作,都出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有学生发现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有学生深入研究后找出两个孩子的可爱有所不同,一个可爱在调皮,一个可爱在专注;还有学生认为这两首诗都简单易懂、平白如话,这就上升到了言语表达的层面了。
长期以来,古诗文的课后作业多采用抄写、背默的刻板形式。新课程理念下,可以设计弹性作业,重视学生的层次发展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基础+”模式,设计有梯度的“作业自助餐”。如教学《使至塞上》后,笔者在“作业自选餐单”中呈现了以下作业:第一,为这首诗配乐并朗诵;第二,创作一份《使至塞上》的书法作品;第三,自读古诗,将自己“看”到的景象画下来;第四,改编成小剧本;第五,对比阅读《山居秋暝》,找找两首诗的异同。其中第一和第二是“主餐”,要求人人必做,这条作业的意图是识记积累;第三到第五题为自选题,任选一题完成即可,属于“餐后甜点”,在基础要求之上进行的发展训练。这样的弹性设计既让学生感兴趣,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为进一步的生成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同主题的诗文可以以同一个题材为纽带,串联起来学习。如在教张志和《渔歌子》后,出示其兄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以及柳宗元《江雪》进行对比学习。在反复诵读比较后发现同是垂钓图,意境却截然不同,进而体会出诗人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这样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教会了学生比较阅读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而且促使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感悟作品,可谓一举数得。
古诗文教学中,可以将表达的情感主题相同或相近的作品放在一起学习赏析。如同样是写“童趣”,杨万里用“飞入菜花无处寻”勾勒出“急走追黄蝶”的儿童找不到蝶儿时无奈可爱的情状,辛弃疾笔下“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着实淘气可爱,袁枚则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两句写活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教学时可以进行有机的资源整合,以“主题”为单位进行弹性教学,不仅有纵向的深度解读,也有横向的比较阅读,以加深对同一主题诗文的理解。
作者的作品风格可能会因为世事变迁发生变化,可以研读与所学文本立意相反的文本,挖掘其情感及语言上的特质,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如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后,还可以学习她所写的另一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前一首文字清新跳跃,犹如看到一位明艳的红衣少女在对着惊起的一滩鸥鹭恣意娇笑;而后一首文字细腻凄婉,有如听到一个伤心的中年妇人在乍暖还寒的难眠之夜低声倾诉。对比体悟诗人不同境遇下的情感变化,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弹性教学具有多变性、生成性等特征,是一个复杂的,不断构建、不断创生、不断裂变的动态过程。古诗文的弹性教学与学习者自适连接,构建了一种基于儿童本位的学习场,为千年文脉的接续与转化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