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南华镇中心小学 罗玉红
小学语文教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的多,教学中教师要面面俱到,一点一点地给学生讲解,学生才能很好地识记下,如果教师在哪个环节稍有懈怠,学生可能就会在哪个环节掉链子。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是教学当中的一项必修内容。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轻车熟路,经验不足的教师可能会稍显吃力。那么通过单元教学,就能帮助学生对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反反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握课文的写作线索,了解课文的大意,分析课文的谋篇布局写作特点,体会文章的中心,感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这样从整体上了解文章,从而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小学高年级语文,在单元知识的安排上,通常安排3~4 篇课文,课文内容相互关联,共同体现一个中心主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一是要培养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重点研读的能力。只有把这两种能力培养起来了,学生才能够很好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比如“眼睛”这一单元的知识教学,在教学《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时,有的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大声朗读这篇现代诗歌,如果说从情感的角度讲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角度讲,不一定完全正确。其实教学这篇课文最好的方法是,用速度的方法来阅读。因为这篇课文是现代诗歌,课文当中没有生僻的字词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这篇课文要求学生背诵,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速读课文是最好的选择。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时,就要采取重点研读的办法,阅读课文2~5四个自然段。这四个自然段写了,二年级学生“苏明娟”上课时专注的眼神,也写出了她渴望读书而又忧郁的眼神,正是这样的眼神,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唤醒了多少人对濒临失学儿童的关注。后来这双“大眼睛”成了“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比较长,需要使用快速浏览加重点研读两种办法来阅读,才能够很好地理解“永生的眼睛”的伟大意义之所在。通过不同阅读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复述课文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即使到了高年级,学生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复述课文内容。学生在复述课文内容的时候,抓不住课文的重点内容,有时候显得非常冗长,还没有重点。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来复述课文,不管它是多么复杂的课文,都能够复述得一清二楚。
比如在“智谋”这一单元,其中的两篇课文内容讲的都是故事,学生阅读起来兴趣很高,但也是让他们在复述的时候,有的学生就不知道如何来复述了。如《草帽计》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来复述,时间地点就是在长征的路上,人物是贺龙,故事就是利用草帽来设计,引诱敌人的飞机轰炸敌人。通过这种方式向学生讲解故事内容,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中心。同样的道理,在教学《包公审驴》这篇课文时,时间是宋朝的时候,地点课文里没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一个村庄,人物有三个,分别是刘五、偷驴的人和包公,故事讲的是刘五的驴被人偷了,包公通过审驴找到了偷驴贼。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遇见这种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就能够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四个要素来准确地复述课文,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所以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在单元知识的讲述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本单元的作文训练要求,在具体的课堂上具体的课文当中,渗透作文写作能力的训练,这样在平时一点一滴的训练当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比如在“花”这一单元知识教学过程中,加强课文结构、写作手法的分析,以此来引导学生训练写作能力。《种一片太阳花》这篇课文,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主要针对学生作文没有细节描写这一缺点来展开。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有细节描写的地方,如“课文主要讲了太阳花从刚出土的叶片到密密麻麻的花叶,像绿色的法兰绒;写了太阳花的形状、颜色、多少;通过和牵牛花、美人蕉的对比描写,写出了太阳花顽强的生命力。太阳花的周期只有一天时间,早晨开花,傍晚凋谢,新陈交替多么富有生机!”
又如教师在教学同一单元的课文《花之咏》时,根据它是一首散文诗的特点,教师除了强调它优美的语言和浓厚的情感外,更应该把它作为细节描写的典型的范文。作者从大自然、星星、大地、礼品、草原、黑夜等方面对花展开描写,写出了花不同的精神内涵,阐释了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在这一单元中,反复训练作文细节描写这一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就达到了单元知识教学的一个目标。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形成了包罗万象的中华文化,世世代代相传下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以文字记载的方式来传承,有的是以非文字的形式来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已经渗进中国人的骨髓里,成为中国人生命的一部分。在学校教育中,要利用单元的机会,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传承的方式,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每一个月都有一个纪念的节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理解,或者表达某种思念。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阳气回升,阴气慢慢地销声匿迹时节。清明时节,人们开始放风筝,除了表达对亲人的哀思之外,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理想信念,对生活炽烈的向往。在课堂上学习“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闲暇时间,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放风的大操场,亲自体验放风筝的乐趣;引导学生走向图书馆,查阅放风筝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古代的人为什么要放风筝,放风筝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慢慢地了解了这些习俗的内容以及意义,因此对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中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形成自己高雅的情操,良好的品质。
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合作探究的精神,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应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为他们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生活当中的任何一个现象,任何一个问题,都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发现这些知识需要学生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如,电已经是人们基本生活中的一部分,电是从哪里来的,对此,物理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在学习了课文《太阳能》以后,可以充分利用周末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那么人们是怎样利用太阳能来发电的,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周末的时间去研究,搞清楚其工作的原理。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闲暇时间,探究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为他们将来从事科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一个单元知识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要达到的目标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做好资料的查找和内容的准备,设立清晰的教学目标,同时根据单元内容的侧重点,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