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 董波 赵莉 杨皓茗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四川广元
广元市农村实用人才总数6.52 万人,其中,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1.21 万人,占18.60%,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评定等级的1.15万人,占17.60%。从学历看,大专及以上2 135 人,占3.27%,高中1.69 万人,占25.84%。从年龄结构看,45 岁以下青壮年3.07 万人,占47.00%,结构较为合理。
广元市农业系统在册从业人员2 794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占3.47%、本科学历占29.31%、大专学历占51.29%。35 岁以下占 15.03%、36 到 50 岁占 57.12%、50 岁以上占27.85%;管理人员占26.02%,专业技术人员占65.82%,工勤技能人员占8.16%。
围绕广元富硒茶、苍溪红心猕猴桃、朝天核桃、道地中药材、广元山地蔬菜(山珍)、广元油橄榄、生态畜禽水产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建成广元市猕猴桃研究院、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广元分院、广元市山地蔬菜(山珍)研究所、剑门关土鸡产业研究所、广元市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广元市林科院核桃研究所和油橄榄研究所,正抓紧筹建广元茶叶研究所,着力构建完善的特色产业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分类评价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发展领军人及新型职业农民已全面开展认定,但大部分都是初级,中、高级较少。同时,其他农村实用人才开展评价暂无参考标准。二是缺乏权威性的产业领军人才,不能满足日益壮大的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进而导致部分企业为谋求自身发展,宁愿与外地“洋专家”搞松散合作,也不愿与本地“土专家”搞紧密合作。
一是市本级农技人员培训经费不足,县乡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有中央财政专项经费,但目前,市级层面农技人员培训尚无专项经费支持。二是基层农技队伍管理体制不统一,目前仍有部分县(区)未按省市文件要求,理顺“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乡(镇)基层农技人员承担大量非本职工作,导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时间得不到保证。三是高层次引进人才队伍稳定性不够。自2009 年广元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来,全市农业系统累计引进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近150人,均为专业技术岗位,虽然市县农业部门积极为高层次人才解决岗位、职务和待遇问题,努力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引进人才流失率较高。
一是科研人员少而不专。以广元市农科院为例,与四川省内兄弟市州农科院横向比较,广元市农科院科研人员结构呈现编制少、专业科研人员少和从事管理工作人员多的情况,致使科研人员研究面广而不专,精力分散,不利于科研成果的形成。二是科研影响力小,成果转化难。由于广元市农业科研基础薄弱,专研领域不精,科研影响力小。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与实际推广应用脱节,难以培养有影响力的大专家。
在现有机构编制框架下,用好用活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人事政策,充实现有科研机构人才库,不断提高一线科研人员占比。强化农业科研领军人作用,按照“市委一个产业至少有一个科研领军人,有一个科研团队,有一个科研攻关目标、有一个科研专项项目支持”的要求,优化科研项目配置,探索建立“随报随审随实施”的科研项目运行机制。持续强化与权威科研机构协同科研,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化产学研用结合,鼓励引进外地龙头企业参与广元农业科研,进一步促进全市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统筹整合人社、农业等涉农实用人才培训资源,统一培训、认定和评价标准。创新政策体系,推动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资金投入,积极筹措资金开展农业产业领军人、农业职业经理人专题培育。从产业发展、农机购置补贴、示范申报、科技服务、金融保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强化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政策扶持。通过选树先进典型,吸引更多返乡创业大学毕业生和中青年农民工加入到农业产业发展。
巩固市、县(区)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完善机构设置,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推和技术引进消化功能。理顺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县乡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运行模式,确保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建立村级农技推广服务队伍,采取“村聘村用、合同管理、严格考核、一年一聘、择优续聘”的办法,统筹结合村防疫员、村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选派村农民技术员,建立村农民技术员队伍。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管理,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不得低于本级机构岗位总量的80%,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岗位全部为专业技术岗位;切实纠正编制挤占、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履职、农技人员挪作他用的突出问题。放宽基层农技人员招聘条件,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可放宽到高中、中专(中职、技工校)。制定市、县(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中长期规划,统筹用好各类培训资金,实行分级培训制度,积极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农技推广人员。调整优化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探索对中高级职称人员达到一定年龄后不占职级岗位,按照取得的相应职称享受对应工资待遇办法,让更多年轻中高级专业人员得到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