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联盟”以“进”和“浸”为核心的思政课改革协同创新与实践研究

2021-01-07 14:22孙勇民华战胜易艳明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学分理论课育人

孙勇民,华战胜,易艳明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000)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基础

(一)研究背景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对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新中国教育史上的首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深刻阐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系统指出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要求、重要基础及路径方法,确立了新时代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科学方法论与改革创新的行动方略。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三进”,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深入浸润、持之不懈。疫情期间的教学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需要我们守正创新,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势转化为支持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通过互联网和积累的教育教学资源,为“讲好思政课和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在线教学奠定了可行性和必要性重要的基础。

(二)研究基础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简称:园区)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域,具有区域毗邻(中高职、应用本科十余所校际邻近)、资源聚集(国家一流体育场、图书馆、公共实训中心等优质资源密集)、政策先行(各级政府政策倾斜先试)、主办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赛区,连续承办11年)、行业办学(产教融合与企业有天然血脉联系)等五大优势。

2011年,园区成立了由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学院)牵头的园区职业教育思政课教改中心联合教研室,2017年,打造升级为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简称:思政联盟),在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理论研究、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媒体运用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研究。“思政联盟”各个学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工作的格局。全面负责统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党团班课等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做到纳入规划、统一建设,为以思政课为主的思政理论教学、思政实践教学协同化改革创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目前,辐射天津市乃至全国职业院校的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近20万名学生的教育和培养,5000平方米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简称:红馆)作为天津市高校思政课共建共享示范基地,构建创新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在天津市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思政课主渠道育人特色。

2020年5月7日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深入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调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创新发展聚集区。对园区内组建了思政教学联盟,实现思政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用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二、核心内涵与研究释义

“进”:释义,迈进、奋进、进入。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三进”,基于国家职教20条、三教改革、专业建设标准等,实施路径包括“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推进“三进”;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共享推进“三进”;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三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协同推进“三进”等。

“浸”:释义,浸溉、渗入、浸润。就是在“进”的手段和过程中用情感“浸透、润玉”,体现在构建思政一体化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打造“情浸式”教学课堂、创新“进浸联动”教学方法等。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创新形成了“进”和“浸”为核心联动教学模式,具有实效性、操作性和推广性,有效解决了思政课教学干枯没劲、师生互动不强、无感染力亲和力等问题,让学生在“情景”“情境”“情怀”“情感”中,热爱思政课,感怀思政课,在思政课中主动参与实操、亲自诠释,提升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情感认同,增强了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吸引力,使其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并举,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一堂现实、鲜活、深刻、难忘的思政课就已经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三、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

紧紧围绕提高思政课建设质量,聚焦增强大学生获得感这一核心指标,围绕“进”和“浸”为核心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以顶层设计创新理念引领思政课育人机制改革,以“进”和“浸”为核心教学理念引领内涵质量提升,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学生评价、资源库建设等方面推进共享,把思政课教学体系向学生情感认同体系转化、向学生实践发展体系转化,向学生的价值体系转化,从而达到教育入脑入心。通过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总结法的方法研究,把成果惠及天津市乃至全国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做好“进”和“浸”顶层设计,创新职业院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遵循,提高政治站位,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推广现代学徒制,做好顶层设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充分体现思政课的理论性、价值性、现实性、历史性与实践逻辑,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突出协同、突出融合、突出联动,用好育人优势资源,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

1.教师互聘与学分互认“双互制”。是依托园区具有学校区域优势、职教聚集优势、政策倾斜优势,管理便捷优势,思政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进行教师互聘和各校学分互认(各学校之间有协议)。“思政教师互聘”将促进园区各院校不同思政教学思想和方法的交流。

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让“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也让高校课堂绽放出更多精彩。

3.课程共建与优质资源“共享制”。是共同建设思政“金课”,通过“互联网+”共享优质资源和红馆思政基地包括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库,三维场景、数字马院等教学仿真资源。利用VR实景科技活化、现场体验和“声光电、模图盘”的教学“刺激”,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理论实践与育匠、育德“联通制”。是从集体备课、教研教学、监督评价等衔接互促,使思政课程理论实践联通,主课堂与二课堂联通,课内与课外教育活动联通,进行多角度思政育人。

5.教师培训与师资团队“评价制”。是研究制定对教师教学的检测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课程监测评价机制两个部分。对教师的检测评价坚持监测形式的多样化。采用课程组自评和专家组抽评相结合的定期检查形式。由“思政联盟”下达具体的评测内容或评测指标,任课教师根据这些指标完成自评工作并提交自评报告,然后在此基础上抽取部分课程由专家进行检查与评审。

(二)探索校际思政教育课程学分互认,建立“思政教育学分银行”

以学分互认运行机制和模式作为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在天津市教委、海河教育园区领导下,由学院牵头主持的中高职一体化思政课研究与培训中心成员单位签订“思政教育学分银行”互认协议。在上好思政课外,以各成员校的特色或“三全育人”思政课程群为共享单元,主要包括:建立互通、互享、互学的学分认证机制及思政课程体系;思政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及思政课学分互认;思政课程群共享及学分互认;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围绕思政课课程群改革和建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思政课课程群建立的学分银行,创新“数字平台+教学资源+学分互认”思政课教学模式,助力思政课教育,探索校校之间协同共建、资源共享、教师互聘、学分互认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为学生主动化、个性化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以“进”和“浸”为核心研究内容,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

“进浸”之“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进浸”之“浸”采用“情感浸入”浸润教学和育人过程。以“进“和“浸“为核心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理念、设计与实施,是服务学生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是把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内涵的核心点;是教学思路、师资团队、教材资源、体制机制、基地建设“五个”关键点;是理论和实践、育德和育心、课内与课外、线上和线下“四个结合”的突破点,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行同向的探索与实践,体现“进脑”“浸心”“育人”特色,旨在实现四个引领,即道德引领、思想引领,技能引领和实践引领,以以下“123”三个导向为重点研究内容:

“1”点聚焦:聚焦“疫情大考”在线思政课堂。凸显抗疫中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把这场战“疫”中体现出的制度优势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让思政课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用抗击疫情的生动实践,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和实践性;坚决战胜疫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决心和信心,讲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中国故事。让思政课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其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

“2”项建设: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充分发挥思政教学部门建设主体作用, 以“三进”为统领,完善共同建设推进体系, 为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落实的问题,学院在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和天津市教委大力支持下,建成5000平米的“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简称:红馆)。形成8万余字脚本,600余张展板,视频、互动设备、实物沙盘等若干的“声光电模图”多样信息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务工作者等通力开展思政课实践教育,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位一体”育人,创新建立“思政教育学分银行”。

“3”个攻坚:打造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师资攻坚;编写思政实训活页式教材手册——教材攻坚;创新思政“进浸式”教学方法——教法攻坚。

采取集体备课、外培挂职、访谈交流等措施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强化思政课教学教研能力,提升专兼职思政教师育人能力,为思政课教学协同化改革课程思政创新提供队伍保障,坚持专业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全面实施充分利用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发挥其思政教育教学功能,构建各专业全覆盖、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思政课程体系,为思政理论教学协同化专业课程改革创新提供师资团队保障。

加强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教案讲义、教学过程、学科和专业建设,打造基于思政基地教学资源的“声光电模图盘”活页式、项目式教材,将知识点化解为相应的问题,让思政“进浸式”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动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如何教学答疑解惑,因材施教问题,注重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成果与社会效益。

(一)研究成果

创新思政课协同育人“五”机制即“双互机制、同向机制、共享机制、联动机制、评价机制”。基于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创新思政课“进浸式”教学方法。将思政课的育人目标融合在学生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授课过程当中,使学生在思政育人氛围的“进”和“浸”中实现学生价值认知体系的转变,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让思政课教学目标真正落地。

基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师思政—专业思政—学校思政”五位一体,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以德为本,立德立言立功;以匠为魂,匠心匠品匠人”育人模式,同时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思政课教学资源互通;教师、辅导员、党务工作者与学生思想交流互动;线上线下思政课授课互联的“三互”新型思政育人课堂,创新建立并开通“思政教育学分银行”为“素质教育+技术技能教育+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助力赋能。在实施和推广现代学徒制中,要把思政课教育和思政理念贯穿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所有课程中,贯穿到师带徒“立德匠心,匠艺匠技”过程中。

(二)社会效益

1.在全国推广思政课“进浸式”教学模式,打造思政金课和时代性示范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品牌课,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利用“凝聚最美中国梦,践行核心价值观”“专家名人大讲堂”“弘扬爱国主义”等系列教学资源,培育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的思政课教师,打造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为引领,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思政课师资队伍。

2.在全国搭建思政教学理论研究专栏和研究平台,宣传思政教学研究成果,鼓励思政教师围绕思政课程建设,开展协同合作研究,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与学术支持,构建评价体系。

3.结合抗疫,利用“互联网+”形成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建设融媒体教学平台和资源库,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平台,宣传展示思政课教学成果,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香起来”,增强趣味性。通过思政课程建设及教学门户网站,满足教师备课、科研,选修课建设、名师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大数据分析等功能,提升思政课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学分理论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