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影 刘星言 李馨雨 谢小林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城市如同海绵一般能够吸水,在城市缺水时我们能将积蓄在城市中的水资源加以利用。海绵城市理论基础之上的城市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将硬质设计与软质设计相结合,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而城市设计当中就包括着“软硬设计”,其中硬质设计指的是对建筑以及道路硬质材料设计和蓄渗、吸纳净化系统化设计,软质设计是指对于城市当中的绿地、湿地、湖泊等景观设计。软硬结合借鉴农民智慧,例如:哈尔滨群力公园项目从桑基鱼塘中获取灵感,利用填挖方技术,在城市中心建造“绿色海绵”;贵州六盘水明湖湿地项目修建坡塘让河流减速给河水以一定的自我净化时间滋养环境等。
海绵城市设计应当遵循生态学基本原则,其一是必须在生态系统承载范围之内良性发展;其二是生态系统当中各事务之间相互关联,海绵城市在设计方面应当处理好人与自然以及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例如:水与人的关系、水与陆地的关系、水域植物的关系以及空间格局的关系等能否可持续发展是海绵城市设计是否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必然是生态优先、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形成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中国古代就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传递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自古以来就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人择水而居,城临水而建、因水而兴。从古代时期大禹治水再到春秋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人们从未停止过和洪水河流的抗争。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摈弃了传统式思维对洪水进行围堵,而是以“疏洪”的方式来使洪水减缓其流速,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常常因为岷江涨落迅猛而水旱灾害严重。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一诗中有着当时水旱灾害的感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亦如同毛泽东词句里的“人或成鱼鳖”的惨状。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从根源上解决了岷江水患,从而川西农业得以发展,造福了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了经济基础。由此看来,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人们生活的水平的高低,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维护也能够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基础。
我国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与此同时我国也是一个洪水灾害频繁的国家,全国性的大水灾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家园的破坏,更有因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交通、通讯中断、水土流失等危害,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对付雨洪的方法就是排洪泄洪,大规模的城镇化如何将雨水化废为宝并妥善利用,是城市市政工程建设以及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能否将雨水洪水视为资源,天赐之水都有其价值,借助自然的力量来改变现状。根据地形地势就地调节水旱,给雨洪储蓄留下足够的空间,避免在生态保护区域之内搞大规模开发,使之在低影响开发之下成为城市公园、湿地景观、农业用地等,以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可以使城市在面临洪涝以及旱灾时一定程度上转危为安。
现如今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既有生态之美亦有调节之能,如何改变以往的垒大堤、筑高坝的“灰色”防洪设施和严防死守的治水思路是建立海绵城市所要面临的问题之一。不得不承认钢筋水泥防洪堤坝、拦江水泥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域防洪、能源生产、农业灌溉等方面为城市的用水安全和排涝方面发挥过功不可没的作用,但要建立海绵型绿色城市,规划设计者需要的是恢复维护河道以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利用大自然的“经络”和“筋骨”还江河湖海自然之美,使洪水变得温和下来,真正将城市打造成为一个有“弹性”、可利用的海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最多的是涉及到生态设计,而所谓的生态设计就是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特征来打造能为当代居民所利用的可持续景观,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游憩需求,这不仅仅考验设计者对自然的领悟也体现的是对艺术和美学的理解,最少的干预便是对自然最大的尊重,从观赏特性、生态效益、安全保健等方面出发,需要我们结合新型城镇居住区的特点提出园林植物选种建议,筛选出观赏价值高、生态效益好、应用前景广的植物种类来打造海绵城市。
城市生态设计遵循的理念即是最大程度地借助自然之力来完成设计,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步伐的今天,自然河道的硬化和渠化在今天的生态设计中,应当在当地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摒弃,我们可以选择更加明智合理的手法来进行河流的改造,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健康环境状态,海绵城市在这一点上可以丰富城市绿地公共开放空间。
海绵城市公园——能够很好地将其打造成为城市名片,公园城市的愿景不仅是为了提供生活质量,同时也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在浙江省金华市修建的燕尾洲公园,去掉高高的防洪堤坝,通过就地平衡土方建立生态梯级护坡,形成洪水缓冲区,让适应性植被茂密生长无需特别管理,将河岸改造成为梯田种植带,提高了河流净水能力,护泥沙能力也得到提升。
都市农场——让土地回归生产,在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块稻田,利用最普通、最经济高产的农作物作为景观打造的亮点,将雨水收集起来生产粮食而不是排到河流中去,利用这一技术为城市增添了田园风光演绎了关于人文、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城市绿地规划应当与海绵城市建设策略集成系统化,整合技术资源将生态设计作为一种系统策略,海绵城市也在一定程度指导城市绿地规划的发展方向,而海绵城市的建立也是在城市绿地规划基础之上。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方式将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社区、住宅打造成为绿色环保低碳的环境,以最少的干预满足最大的需求,利用最少干预措施依照地形特色修建栈道、休憩场所等基础服务设施,满足市民对绿地的休闲使用需求,不用走出城市在家门口就能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在当今城市规划当中应当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不单单在城市发展建设以及合理布局中考虑到海绵城市的运用意义,还应当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市民心中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当中,在住宅设计中融入生态墙、绿色屋顶和宅院足不出户也能感受“绿色海绵”之魅力,以家庭、社区、人口为单位将我们普通的住宅转化为绿色建筑,打造阳台菜园、利用自然阳光和雨水享受绿色生态低碳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