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丽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610081)
2019 年,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自此,国内科技期刊开启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各大期刊以创办精品期刊为目标,不断改革创新,为做精做强不懈努力。现为建筑科学类非核心期刊的《四川建筑科学研究》(以下简称本刊)创刊于1975 年,发表过诸多著名学者的优秀论文,曾经历过辉煌,也曾多次入选“中文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本文阐述了建筑科学类非核心期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策,以期打破本刊目前按部就班、不进则退的困局。
本刊的主办单位——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一个承担科研、质量检测鉴定、勘察设计、监理等各项业务的综合性研究单位,并未单独设立期刊管理部门,而是将编辑部挂靠在科研技术部统筹管理,目前面临以下问题。
1.1.1 办刊模式缺乏创新
主办单位主要注重科研和生产任务,无需考虑期刊的效益问题,按期出版即可,因此对期刊投入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较少,长期采用传统的办刊模式。近些年,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对期刊的生存及发展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此大环境下,本刊与中国知网、北京万方数据库等建立了紧密联系,搭建了自己的门户网站、申请了DOI、实现了网络首发。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速度已远超本刊前进的速度,沿用传统的办刊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1.1.2 考核制度缺乏个性化
由于编辑部的考核与绩效归入科研技术部管理,没有单独针对编辑部的考核机制,期刊发展的好坏与考核和激励无关,缺乏奖惩机制和激励政策,无法调动编辑人员的积极性。重复繁琐的工作以及固定不变的工资,使得青年编辑慢慢丧失了工作热情和理想,只会按部就班,重复日常的编辑、校对、出版工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外部环境激烈竞争的步伐。加之,主办单位只设有技术职务和管理岗位的上升通道,将具有专业技术属性的编辑工作职务归入管理岗位,造成编辑人员很难有上升空间,职业发展受限,没有奋斗目标,进一步影响了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 年版)统计,建筑科学类期刊共计282 本,其中核心期刊有33 本[1],占比约为11.7%。在我国期刊和论文评价体系背景下,出现了严重的两级分化,核心期刊稿件量巨大,而非核心期刊稿件严重匮乏。以本刊为例,作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 年版)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投稿量约为1 500 篇/年;而作为非核心期刊后,投稿量约为500 篇/年,甚至出现逐年下滑的严峻趋势。不仅投稿量大幅减少,稿件质量也不断下滑。众所周知,大部分学者、科研工作者更愿意把自己的优质稿件投往国外高水平期刊,然后考虑国内核心期刊,最后才可能投往非核心期刊。本刊一直以来都采取接收自然来稿的方式组稿,多次落选核心期刊目录导致优质稿源流失,投往本刊的文章,多是为了应付职称评定而需要发表的论文,缺少高影响作者、高级别基金的优质稿件。同时,本刊栏目众多,包括建筑物鉴定、加固与耐久性,建筑抗震,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材料,绿色建筑,建筑设计与施工8 大栏目,栏目特色不明显,同质化严重。加之作为地方科研单位主办的期刊,本刊长期处于一种孤军奋战、闭门造车的状态,编辑与编委会、编辑与行业专家几乎毫无联系,已错失许多优质稿件。长此以往,本刊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一方面,期刊如果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在重视科研和生产任务的单位里,很容易被边缘化。设立管理部门后,可以争取到主办单位更多人力、物力及财力方面的支持,增加编辑部的活力和团队凝聚力。另一方面,设立期刊管理部门,也为编辑人员的晋升打开了通道,特别是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青年编辑来说,使其有了更明确的发展目标,从而在日复一日的繁琐工作中更具有干劲和韧性。
除此之外,还应建立编辑部量化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改变编辑人员循规蹈矩的陈旧思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首先,针对不同的岗位划分岗位职责,将工作业绩转化为可量化指标,并对每个可量化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然后,定期针对各可量化指标进行打分考核;最后,召开工作总结会,根据期刊发展要求调整考核指标,提出下一步工作的考核计划。
本刊共有8 个栏目,栏目特色不明显,期刊也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长期以来以接收自然投稿为主,稿件质量较差。因此,可以依托大数据,细化分析读者的需求,同时征询行业专家意见,紧追研究热点和重点进行选题策划,组约优质稿件。要求编辑人员“走出去”,不再只是闭门造车,埋头于编辑、校对、出版工作,要开拓视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方面,积极主动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多与行业专家交流,挖掘优质选题和优秀作者资源,实现为刊工作的良性循环。
创办一流的杂志,必须培养和锤炼一流的编辑将才,且需要组建编辑人才梯队[2]。首先,以丰厚的条件吸引和聘请专职主编或副主编等领军人才,从战略层面规划、指导期刊的办刊方向,重点解决期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性难题[3]。其次,培养编辑部主任等骨干人才,主要负责编辑部日常工作管理。要求其既要掌握基本的编辑技能,又要通晓专业理论知识;既擅长选题策划,又懂得市场营销。最后,挖掘优秀青年编辑人才,使其成为编辑部进一步发展的储备力量。新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的青年编辑,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出版专业技能,还应加强新媒体运营、数字出版、信息的开放与获取等方面的培训[4],成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本刊发行量锐减,加之学术水平不高,在建筑行业内影响力较小,因而逐渐被读者所遗忘。本刊已尝试与多家数据库合作,并建立了门户网站,但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期刊的信息化发展,拓宽其传播途径,加大、加深媒体融合出版的范围和深度,具体做法如下:
①完善门户网站建设。结合本刊的特色,做好期刊的宣传推介工作,开放全文阅读和下载,搭建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平台。
②创建手机客户端。通过手机程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突破时间、空间、设备上的限制。
③开设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中,实现文章阅读、全文下载、文章推送、过刊搜索、期刊订阅、订单管理、在线支付以及读者阅读偏好统计等功能。
建筑科学类非核心期刊想要突破发展中的困境,首先要坚持内容为王,同时要坚持创新驱动、改革转型,在融合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期刊品质。编辑人员也要与时俱进,实现自我提升,在期刊建设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