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平,曾 凡
2020年11月20—22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20年年会在西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期刊出版机构的近16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年会。与会者围绕“疫情影响下教育新变化与教育理论刊物新作为”主题,以主旨发言、分组讨论、自由发言等形式展开热烈研讨。
代表们一致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也给教育理论刊物办刊带来巨大挑战,教育理论刊物要发挥繁荣教育科学、引领教育实践的重要作用,不仅要积极关注和应对教育的新变化,而且必须直面并解决困扰教育理论刊物办刊的这些问题。
一是教育理论刊物发展受制于外部评价的问题。长期以来,教育理论刊物办刊深受外部评价指标影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主编叶赋桂教授指出,外部对期刊的评价指标极易影响刊物对稿件的选用,必须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教育学报》编辑部李涛主任指出,当前教育期刊选文在现有外部评价下容易受到作者职称、学科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期刊阵地较少的弱势学科和青年学者处于劣势地位,影响弱势学科和青年学者的学术发展;《教育科学》主编杜岩岩教授指出,外部评价指标是教育期刊办刊需要考虑的因素但不是全部,不能仅仅以转载、引用等量化指标作为判别期刊优劣的标准,对期刊的评价应当有助于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人才的培养;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副理事长、《教育研究》总编邓友超研究员提出,教育理论刊物办刊首先必须追问教育期刊是为评价而办还是为知识增长而办这一根本性的前提问题,强调教育理论刊物应当自主构建自身行业评价标准,在刊物评价方面发出自我的声音。
二是教育理论刊物选文价值标准模糊的问题。与会者认为,当下一些教育理论刊物受政策导向的影响,在选文中更加倾向于选择热点问题进行刊发,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受到忽视,不利于学科发展。《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副主编李春萍教授提出,当前一些刊物存在过分追逐热点的不良导向,作为教育理论刊物的办刊者,有必要对“何为好的教育研究”进行自觉追问,选稿时在热点文章和理论研究文章中要保持一定的平衡。《教育研究》总编邓友超研究员强调,教育理论刊物必须注意平衡专业导向和专题导向,既要关注教育现实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要关注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
三是传统教育理论刊物发展滞后于新媒体的问题。与会者认为,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学术期刊正面临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挑战,教育理论刊物未来必须处理好与新媒体的关系。《高等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曾伟教授指出,疫情暴发后教育理论刊物在办刊运作上产生了很大变化,在线投稿成为教育期刊的主要投稿方式,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稿难度,对刊物的编校工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部分办刊人员面对海量的电子化作业不习惯、不适应;《教育研究》总编邓友超研究员提出学术期刊在微信平台首发对知网平台转载量、下载量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冲击,如何有效应对多端新媒体平台是当前教育理论刊物办刊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会者纷纷表示,在当前的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理论刊物必须更好地融合新技术以推动自身发展。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教育研究是教育知识生产的根本路径,教育理论刊物是教育科学优秀学术成果生产与传播的策源地。面对复杂的社会变革与不确定的人类发展命运,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育理论刊物必须不忘初心,牢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在教育研究方面,《教育科学》主编杜岩岩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对于疫情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政府基于循证和科学的决策过程。在后疫情时代,循证的研究范式可能会成为教育研究的新常态。教育学者要始终牢牢把握育人定位,把助力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研究工作的出发点、标准与归宿;《教师教育研究》副主编朱旭东教授指出,新时代中国的教育研究必须要树立本土自信,在教育研究中必须注重规范以及知识史的梳理。知识史的梳理有助于教育研究者准确掌握研究现状,进而为更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在教育理论刊物的定位和发展上,《教育研究》总编邓友超研究员提出,教育理论刊物要以繁荣教育科学、引领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宗旨,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理论刊物工作者要从整体上分析期刊生态与学术生态,扩大与优化教育期刊发展的生态圈,改变过去原有静态化的关系,把整个教育期刊与学术生态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思考,通过构建良好的期刊生态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发展质量;《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社张肇丰研究员指出,期刊发展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理论刊物要注意打造自身的独特风格,不断扩大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宣小红主任强调教育期刊要推动学术研究、青年人才的培养、学术阵地的发展,她提出教育学术期刊与教育学科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教育学术期刊一方面要刊发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激发教育学术创新,促进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促进中青年教育学术人才培养。与会者纷纷表示,教育理论刊物应当重视自身与学科发展的关系,回归办刊初心,坚持特色化办刊,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科发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与会代表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教育理论刊物何以践行历史使命进行了探讨。教育理论刊物分会高宝立理事长提出,在疫情中,广大教育理论期刊界经受了锻炼:一是期刊积极服务中央政策,在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围绕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主题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二是面向实际,及时反映疫情时期的新变化,探寻教育发展的规律;三是在疫情期间加强了教育理论期刊之间的合作,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繁荣;四是发挥了智库的作用。在今后教育理论刊物的建设上,他强调一是要贯彻国家“十四五”规划的精神,致力于探索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规律,加大对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阐释力度,加快成果转化;二是健全教育刊物行业共同体的活动机制,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三是进一步夯实教育理论刊物交流平台,利用更多形式加强与教育理论界、实践界以及其他行业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四是教育理论刊物必须要面向世界,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打造教育学术期刊发展的中国模式。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挑战,他呼吁教育理论期刊之间要加强经验分享,进一步加强协作和创新,不断提升中国教育理论刊物对学术的推动力和影响力。
《教育研究》总编邓友超研究员提出,教育理论刊物必须转变单纯教育知识传播者的传统角色,积极介入教育知识生产。教育理论刊物之间要形成一个有竞争、有合作的良性行业共同体,共同发力提高中国教育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在具体办刊上,教育理论刊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聚焦国家的重大关切,平衡好专业导向和专题导向、强策划和弱控制、思想与学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多重关系,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刊物的办刊质量,为中国教育学术的繁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