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粮食市场建设

2021-01-07 08:43:38
区域经济评论 2021年3期
关键词:粮食市场每斤十四五

钱 津

2020 年10 月29 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会议公报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十四五”时期,加快农业发展依然是中国面临的头等大事。而对于农业和农村来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要鼎力搞好农业生产,还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建设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市场就是粮食市场,因此,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开启“十四五”建设之际,有必要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风云变幻对粮食市场的建设审慎地做出新的战略分析。

一、粮食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础的市场

就像产权不同于所有权一样,市场经济也不同于商品经济。但是,经济学研究确定的范畴同样也像产权范畴一样,市场经济范畴也涵盖商品经济范畴。作为社会经济形态,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不同在于,市场经济比商品经济多一个生产要素市场,即市场经济既有商品交换市场,又有生产要素市场,而商品经济只有商品交换市场,没有生产要素市场。所以市场经济就是在商品交换市场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生产要素市场的社会经济形态。因而,凡是商品经济时代存在的市场,基本上都能延续成市场经济时代的市场;凡是商品经济时代不存在的市场,都是市场经济时代独有的市场,如劳动力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而粮食市场是在最古老的商品经济时代就存在的市场,也同样成为市场经济时代的市场存在。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不可忽视粮食市场的存在及其作用。强调改革开放之后要走市场经济道路,不能只是重视市场经济时代独有的市场建设,而不将传统的商品经济时代存在的市场放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格局下统筹考虑它们的存在与发展。对于粮食市场来说,由于交易的粮食是人们生存的最基本必需品,需要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角度给予充分重视,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认真思考和探讨。

虽然种子也是粮食,但是粮食市场不包括种子市场,种子是农业生产需要的最基本要素,不是用于消费的粮食,而粮食市场指用于人民生活或其他行业生产消费的粮食交易市场。按照交易类别划分,粮食交易市场基本上分为粮食收购市场、粮食销售市场以及粮食对外贸易市场。粮食收购市场的供给方是农业生产者,是包括农业生产组织在内的粮农和粮食生产组织;粮食收购市场的需求方是粮食加工企业或粮食经营组织,都不是粮食的最终消费者。这充分体现出粮食收购市场的交易特点,即供给方都是粮食的直接生产者,而需求方除需要粮食作为生产原料制成非食用品的企业以外,其余的经营者都只是粮食流通或加工的中间环节,一般都不是粮食使用价值的最终需要者。有的粮食加工企业是米厂,需要收购大量的稻谷加工成精米出售。有的粮食加工企业是面粉厂,需要收购大量的小麦加工成面粉出售。有的粮食加工企业是榨油厂,需要收购大量的油料作物加工成食用油出售。有的粮食经营组织是国家粮库,需要按照国家政策收购粮食用于国家储备。粮食销售市场的供给方就是粮食收购市场的需求方的一些粮食加工企业或粮食经营组织,粮食销售市场的需求方也是一些粮食加工企业或粮食经营组织,只不过这些粮食加工企业需要的粮食不是从粮食生产者手中直接购买的,而是从国家粮库等粮食经营组织手中购买的,那些从粮食销售市场大量购买粮食的粮食经营组织或是为了储粮的需要,或购买经过加工的成品粮大米、面粉等商品。粮食销售市场依然是一种粮食批发交易市场,而不是零售商业中的粮食买卖市场。粮食对外贸易市场是通向国际市场的粮食交易市场。如果国内生产的粮食不足,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购买一定的粮食满足国内的需求。如果国内生产的粮食能够做到自给自足,也可以通过与国际市场的贸易往来进行某些粮食品种的调剂。

粮食是物质产品,而且是人民最基本生活的物质消费品。与其他物质产品一样,粮食也是不能够长期储存的。粮食市场必须保证平稳地向社会供应粮食,粮农的生产必须每年都有保障,国家对于粮食的储备必须每年更新。粮食更是与其他基本生活消费品一样,对于每一个人不可或缺。尽管现在人们吃的蔬菜、水果、肉类食品多了,但是粮食是主食,不能完全由副食替代。在一个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天消耗粮食最低需要1000 万公斤,如果一辆卡车拉10 吨,每天需要1000 辆卡车来运输粮食。虽然广大的粮食消费者不是从粮食市场直接购买粮食,他们需要的粮食基本上都是购自超市或粮店,但是粮食市场的存在及其作用与广大的粮食消费者休戚相关。如果没有一个让人放心的粮食市场存在,任何人的生活都可能不稳定。作为人们最基本生活物质消费品的粮食,不同于钢铁、机器、有色金属或化学原料、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电灯、电话、电视机等生产生活用品。钢铁、机器、有色金属或化学原料都是最重要的工业产品,但都不是最重要的生活用品。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水源净化和空气污染都需要市场化控制的背景下,向全社会提供最重要生活用品的粮食市场是所有体现交换关系或契约关系市场中的一个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有效管理的最基础市场。

二、建设现代农业需要高度重视粮食市场建设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最基础市场,粮食市场的建设对于广大粮食消费者很重要,对于广大的粮食生产者更为重要。供给创造需求,没有生产就无从消费,如果粮食生产不足,就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难以满足国民对于粮食消费的刚性需要。市场与生产的关系,在粮食市场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上更为紧密相连、休戚相关。也就是说,粮食市场对粮食生产影响极大,粮食生产不能不顾及粮食市场。粮食市场是为粮食生产服务的,高质量的粮食生产必然需要高质量的粮食市场服务。具体而言,发展中国的粮食生产,不能只看近6 年来粮食产量达到13000亿斤,更要明确中国农业的出路,即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必须要走出小农生产结构,必须要建设现代农业,必须要依靠现代农业建设牢牢巩固粮食生产,而不是在现有的农业发展水平上维持粮食生产。这就是说,要将粮食市场的建设与现代农业的建设密切联系起来,使粮食市场能够更好地为粮食生产服务,使粮食生产依靠现代农业建设和粮食市场建设获得牢固的保障。

粮食生产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尽管现代农业建设就是实现全部的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并不等同于农业工业化,也不同于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有机农业、走向绿色农业、做到循环农业和健康农业与再生农业和观光农业的统一,就是实现新型农村建设和农田生产规模经营的统一,就是实现科技农业、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民的统一,实现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现代化是最重要的农业现代化要求。小农生产结构的粮食生产是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能够满足农民自己对于粮食消费的需求就不错了。而现代化的粮食生产要作为产业来做,是要满足全社会对于粮食的需要,需要有大量的粮食进入市场销售,要面向市场进行生产,所以粮食市场就是粮食生产的生命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下,粮食市场对于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也就是对于粮食生产实现机械化现代化的制约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一定要面向粮食市场进行粮食生产,即维护粮食生产需要依赖粮食市场提供的保障,粮食生产实现机械化现代化需要依赖粮食市场的支撑能力。由落后的粮食生产模式走向机械化现代化的粮食生产模式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观念的改变、技术的进步、种子的优良,还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否则无法实现粮食的机械化现代化生产。而所有的粮食生产建设资金,除了政府的补贴以外,都需要从粮食市场获取,这就是粮食市场与粮食生产最直接最根本的经济关系。

不同于其他的农产品市场,粮食市场不仅是最大的农产品市场,也是最稳定的农产品市场。在农产品市场中,蔬菜市场是最活跃的市场,每天都有不同的蔬菜品种上市,同时蔬菜价格的变化也比较大,并且在短期内就会出现供给或需求方面的波动。粮食市场就不同了,粮食销售市场可以每天都进行交易,而粮食收购市场基本上只是在收获的季节里才开市交易,收获的季节一过,就停止活动了,并不是一年365 天都有市场活动。而且,粮食的价格在每一年的收获季节里基本上是稳定的。就是在不同的年份,只要不出现大的粮食减产,粮食的市场价格变化也不太大。更重要的是,粮食市场的需求基本上是稳定的,只要不出现大的人口数量变化,市场的需求就大体上不变。人口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流动,不影响全国市场总需求的变化。所以,与其他农产品市场经常出现需求变化或价格变化不太一样,粮食市场的总需求基本上是稳定的,粮食交易的价格也不是每天都有很大变化。

在市场经济中,作为最基础市场的粮食市场的稳定决定了国民经济基础的稳定。这无疑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必须要认识到粮食市场稳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粮食生产的稳定,同样也离不开粮食市场的稳定。从建设现代农业的角度讲,更需要认识到,自从走上市场化的经济发展道路之后,粮食市场的稳定也对现代农业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之首,然而相比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进展却是最慢的,农村人口全部脱贫也不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之所以缓慢,关键就是资金问题。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稳定的粮食市场并没有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足够的基础资金。同期蔬菜市场、水果市场、鱼类市场,甚至花卉市场都为相应的蔬菜生产、水果生产、鱼类生产和花卉生产的现代化提供了相对足够的基础资金,偏偏稳定的粮食市场没有为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现代化提供足够的基础资金。现在粮食市场的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都相对滞后,需要在“十四五”时期迈开大步,迎头赶上。保持粮食市场的稳定是必须的,推进粮食市场的发展也是必须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市场需要的是高水平的稳定,在“十四五”时期,需要在不影响大局稳定的基础上大力进行粮食市场建设,推进粮食市场发展,务必使其能够为现代农业的建设提供足够的基础资金,而不能再在低水平稳定的状态下拖住现代农业建设的后腿。

三、“十四五”时期粮食市场建设的核心要求

粮食的价格是粮食市场最关键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市场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粮食价格的变化始终没有跟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这些年来,粮食市场一直不能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足够的基础资金,关键的制约因素就在于粮食价格低。在市场化进行的各行各业产品的价格调整中,粮食价格的调整一直没有到位。假定包括蔬菜价格在内的其他行业的产品价格都提升了100 倍,但粮食价格仅仅提升了不到20倍,明显地表现出粮食价格调整的不到位。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粮食价格有一些上涨,但仍是低价位的。在秋季的粮食收购市场,中晚稻收购价格每斤1.27—1.4 元;玉米价格每斤1.05—1.25 元;大豆收购价格每斤2.3元左右。2020年12月18日,辽宁鞍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网上公布的当地粮食市场的粮油价格是:水稻收购价格每斤1.51 元,玉米(干粮)收购价格每斤1.29元或1.22元;大米出厂价每斤2.43元,批发市场价格每斤2.48 元,超市零售价格每斤2.59元;面粉出厂价每斤2.2元,批发市场价格每斤2.2 元,零售价格每斤2.67 元;豆油出厂价为5 升42元,批发市场价格为5升55元,超市零售价格为5升58.45元。

粮食价格低是制约粮食生产的根本性因素。目前,粮农的收入水平低,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与粮食价格低直接相关。而国家对于粮食价格的市场化管理,又是构成粮食价格长期处于低价位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许多行业的产品价格基本上都是放开的,只有少数产品价格还处于国家的管控之下,而粮食的价格就在这少数之内。虽然粮食市场的价格不再全部由国家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市场化管理,但是国家制定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从根本上决定了粮食价格的低价位。因为有了国家规定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在最低收购价格之上才有粮食价格的完全放开,已经对粮食价格做出基准控制,粮食价格的市场化波动不会脱离国家最低收购价格太远,即只要国家的粮食收购价格是低价格,那么粮食价格就不会有太强劲的上涨,必定还是低价格,与国家最低收购价格相差无几。2019 年10 月12 日,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规定:“2020 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20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 公斤112 元,保持2019 年水平不变。”很显然,在每斤小麦1.12元的最低收购价格的基准上,2019年、2020年市场化的小麦购销价格和面粉价格也高不了多少,一般超市的普通面粉价格也就在每斤2元左右。所以,根本问题在于价格调整中国家没有同步调整粮食的价格,没有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粮食价格的上涨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粮农的劳动收入远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收入,导致现代农业建设缺少足够的基础资金,这是一个严肃的关系到广大粮农生活水平的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粮食市场缺乏必要的保护。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1994年中国开始走上市场化改革道路,2001 年12 月11 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后的中国粮食市场一直是对外开放的,逐步地成了国际粮食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际粮食市场上,其粮食价格低,所以完全融入国际粮食市场的中国粮食市场,其粮食价格必然要与国际粮食市场的粮食价格保持基本一致。只要中国粮食市场融入国际粮食市场之中,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那么在国际粮食市场的粮食价格低的约束下,中国粮食市场的粮食价格就高不起来。只有中国在经济走向全球化和进一步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能够将自己国家的粮食市场保护起来,不使其完全融入国际粮食市场,即不与国际粮食市场的粮食价格保持基本一致,中国粮食市场的粮食价格才能逐步调整到位,从而结束长期保持低价位的历史。

国际粮食市场的粮食价格低是由于一部分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率相当高,不仅可为国际粮食市场提供大量的粮食供给,而且可以以相当低廉的价格有竞争性地向别国出口粮食。而这部分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农业发达,除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生产之外,更主要的是具有天然优越的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即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地和气候资源,这是中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不可与之相比的,也是基本上无法改变的。所以,目前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的中国无法改变国际粮食价格的低水平状态,只能是将自己国家的粮食市场保护起来,以有利于自己国家的粮食市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因此,在“十四五”时期,粮食市场建设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国家实施战略转换,将粮食市场保护起来,使之不再由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牵着鼻子走,按照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大力度调整粮食价格,使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与改革开放后其他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保持一致,使粮食市场确实能够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足够的基础资金,充分有效地提高粮食生产者的劳动收入水平。在这方面,日本、韩国一直对本国的粮食市场实施保护,本国粮食市场的价格不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始终保持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之上。因此,“十四五”时期确有必要向日本、韩国学习,在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双循环中,加强对国内粮食市场的保护。

四、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粮食市场建设

中国将在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十四五”时期起,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步伐。由此,必须将粮食市场保护起来,大幅度提高粮食市场价格,不再接受国际市场低价格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农劳动收入,保证农村发展跟上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如果不对粮食市场实施保护,还像以前一样与国际粮食市场接轨,让粮农不得不接受国际市场低价格约束下的粮食价格,那么即使国家对农业现代化投入更多,广大的粮农还是不能提高自己的劳动收入,还是不能同城市劳动者一样享受现代化生活。农业生产的特点是,每亩地的粮食产量是有极限的,不可能不断地提高粮食的亩产。因此,在粮食产量达到一定水平之后,粮食生产者的劳动收入水平就由粮食市场价格决定;低价格决定低收入,高价格决定高收入。日本、韩国一般农业劳动者的生活水平高于工业、服务业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原因就在于一般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水平实际高于工业、服务业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水平,而一般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水平能够高于工业、服务业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水平就在于粮食市场的价格是受到国家保护的,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如果日本、韩国的粮食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一致,也是低价格,那么日本、韩国的现代农业就发展不起来,日本、韩国的粮食生产者就无法同本国其他行业的劳动者一样享受现代化的生活,因为他们生活所依靠的劳动收入是由粮食市场价格决定的。在中国也是一样的,在国家没有对粮食市场实施保护之前,粮食价格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低价格,广大的粮农是国内无可争辩的低收入群体。所以,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前提下,国家对粮食市场进行必要的保护,对于广大粮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于粮食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最基础市场,国家保护粮食市场,提高粮食价格,必定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其他行业的产品价格产生一定的冲击,对于城市人口的生活消费支出提升产生相应的推动效应。然而,这就像粮食保持低价格可以为人们长期接受一样,提高粮食的价格使之调整到位也是能够为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全国人民接受。毕竟粮食的消费是刚性的,也是在生活消费中占比较低的。一个人一天一般消费一斤粮食,现在按每斤粮食2.5元计算,一个人一个月购买粮食需要花费75元;如果粮食价格上调一倍,即每斤5元,那么一个人一个月购买粮食需要花费150元。这相比每月5000元的工资收入,消费支出的上涨仅为1.5%,并不太大,更何况即使是退休人员,每人每年的收入上涨幅度在5%左右,所以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必须明确的是,粮食价格的调整是滞后的,其他行业的价格调整早就大幅度提高,因此,滞后调整的粮食价格上涨并不会引起新一轮的价格普遍上涨。当然,只要粮食价格上涨,就必然会进一步引起肉类食品价格的上涨,这存在一种同步上涨的关系,说明肉类食品价格也同粮食价格一样一直没有调整到位。但是,粮食价格的上涨不能引发白酒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因为用粮食制成的白酒价格早就调整到位,不能再涨了。“十四五”时期,不能因为怕引起价格的轮番上涨,就不进行粮食价格的调整了。因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靠高科技,而且必须依靠高质量的市场发展,粮食市场是最基础的市场,不理清粮食市场的价格关系,就难以发挥最基础的市场作用,这样的影响是全局性的,是根本性的,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十四五”时期,即使付出一定的代价,也需要大幅度地提高国内粮食市场的价格,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回避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指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之中当然包括粮食生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35 年也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此,“十四五”时期粮食价格在现有基础上至少需要提高一倍。以此可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措施。现在国内超市里的馒头售价是1 元一个,按照粮食价格涨一倍计算,到“十四五”时期结束,馒头的价格应该是2 元一个。如果没有这样的价格调整力度,要让现代农业的建设和粮农的生活水平提高跟上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是不可能的。当然,粮食价格提高一倍可以在5年内逐步实现,即如果每年粮食价格提高15%,那么5 年之后就能够实现粮食价格提高一倍的既定目标。以2020 年的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为例:2020 年是每斤1.12元,2021年提高15%将达到每斤1.288元,2022年提高15%就达到每斤1.4812元,2023年提高15%就达到每斤1.7033 元,2024 年提高15%就达到每斤1.9588 元,2025 年提高15%就达到每斤2.2527 元,恰好是2020 年每斤价格1.12 元的一倍多一点儿。所以,按“十四五”时期粮食价格提高一倍计算,5年之后粮食生产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提高一倍以上,即按每年生产粮食13000亿斤以上计算,若每斤粮食提价1 元,五年之后的粮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至少增加13000 亿元以上。可以完全肯定地说,在“十四五”时期,使农业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翻番,不可能是粮食产量翻番,只能是粮食价格翻番。而实现这一翻番,才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才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才是提高粮农生活水平的保障,才能够在2035年实现粮食生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若没有这样的翻番,在耕地面积既定和粮食产量无法进一步大幅度提升的前提下,建设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和提高粮农的生活水平,无疑是缺少必要的资金基础的。而且,到2035年也是难以实现粮食生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所以,只要确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最基础的市场建设,那么,在“十四五”时期,国家就一定要对粮食市场做出必要的保护,一定要有序地起步调整粮食价格,由国家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做起,大幅度地相对提高粮食价格,使粮食市场成为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坚实保障。正如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国际粮食市场的粮食再便宜,中国人也不能依靠进口粮食吃饭,中国需要的粮食必须主要依靠中国粮农提供。

猜你喜欢
粮食市场每斤十四五
清代的省级粮食市场网络与市场中心——基于粮价和商路视角
古今农业(2021年2期)2021-08-14 01:43:20
冬储菜价格创5年最低 居民更爱新鲜菜随买随吃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北方经济(2019年8期)2019-10-11 03:14:45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让大米身价翻番的七种卖法
农家参谋(2018年1期)2018-08-13 06:10:32
当前粮食市场管理现状及对策
中国市场(2018年5期)2018-01-28 09:46:38
国家粮食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工作的通知
分段买葱
论我国建立开放式粮食市场体系的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