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广元,白美程(.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佳木斯大学图书馆)
本研究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SU=(‘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用户画像’”为检索式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为2020 年1 月8 日),剔除不相关及重复文献后,共得到94 篇文献。笔者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这94 篇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其特点与不足,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促进我国用户画像在图书馆的深入运用,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变革与创新。
国内学者认为将用户画像引入并运用到图书馆领域能提升图书馆在精准服务方面的整体效能,促进图书馆领域用户画像研究的深入与拓展。许鹏程、刘海鸥等认为,将用户画像运用于图书馆会提升个性化推荐的精准度,提升用户满意度,并规范用户失信行为以强化信用服务,推动图书馆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6,10]。胡媛等认为,将用户画像运用于数字图书馆知识社区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共享,提高用户对知识社区的黏度[11]。王庆等认为,将用户画像运用于图书馆资源推荐不仅为图书馆资源精准推荐服务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其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了重要途径[7]。毕达天、陈添源等认为,将用户画像运用于移动图书馆领域有利于精准识别潜在用户的信息需求,提升用户在不同场景中的信息接受感知和愉悦度,增强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黏性,提升图书馆精准服务水平[3,12]。陈臣等指出基于用户小数据的用户画像能精准实现用户个性化服务定制,有效提升用户阅读的知识收益率和愉悦感[13]。林聪认为,将用户画像运用于慕课资源嵌入式服务有助于提升用户学科信息需求与慕课资源匹配度,提高慕课学科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性[14]。都蓝认为,将用户画像运用于高校图书馆年度阅读报告会使报告具有可视化效果,并使阅读数据得到深度挖掘和剖析,使阅读推广服务更具个性化、主动化和人性化[4]。刘速、张钧认为,将用户画像运用于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系统可以提高读者服务体验和满意度,促使知识服务向个性化、精准化方向发展,辅助数据挖掘并推动知识服务[15,16]。孙守强、王雪峰等认为,将用户画像运用于智慧图书馆能为图书馆全面感知、理解和把握用户需求提供新途径,为读者提供针对性更强和更专业的知识服务,构建更人性化的智慧图书馆[17,18]。王顺箐认为,将用户画像运用于图书馆阅读推荐可以提高差别化阅读推广的成功率和效果,促进知识价值倍增[19]。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不同的图书馆应用构建了不同的用户画像模型。徐海玲等深入剖析了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体的特征,构建并实现了用户群体兴趣画像的精准刻画,有效提升了高校图书馆精准服务效率和质量[20]。胡媛等依据数字图书馆知识社区特征构建了数字图书馆知识社区用户画像模型,重点对数据统计分析、用户画像标签建模进行讨论[11]。毕达天等基于向量空间模型,构建了能有效解决移动图书馆在不同场景下无法满足用户信息接受感知和体验的愉悦度问题的移动图书馆信息画像模型,实证表明该模型有利于移动图书馆场景化服务的创新[3]。都蓝构建了能快速了解读者需求并为读者提供精准阅读服务的图书馆年度阅读报告用户画像模型,该模型由数据采集与获取、构建标签体系与数据模型、标签体系迭代分析等构成[4]。许鹏程等构建了一种数字图书馆用户画像模型,该模型能有效解决数字图书馆粗放型服务与用户精准服务需求不对称的问题[6]。刘兆幸针对虚拟社区的特征,构建了能快速准确采集有效用户信息并实时跟踪用户信息需求的虚拟社区用户画像模型[21]。刘漫在深度调研读者阅读场景及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本体建模法构建了一种能提高画像精确度和快速掌握读者需求(特别是个性化需求)的用户画像概念模型[1]。刘速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系统的特征,构建了一种由资源层(用户画像的供给平台)、数据采集层(用户画像的基础) 和数据挖掘层(是建用户画像的核心)构成的用户画像模型[15]。于兴尚等结合基于人体构造的相关理论,构建了一种由数据来源层、数据处理层、用户数据仓库和精准应用层构成的图书馆用户画像精准服务模型[22]。刘海鸥等基于用户画像和图书馆大数据知识服务构建了一种由基本信息标签、内容偏好标签、互动标签、情境标签和会话标签构成的用户画像概念模型[23]。
目前,学者们针对图书馆的不同应用构建了针对性的基于用户画像的服务模型以促进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和深度发展。胡媛等基于用户画像,提出了一种能有效简化咨询馆员与用户间沟通、降低用户人力和物力投入并提供优质便捷的个性化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社区关联模型[11]。陈丹等基于用户画像构建了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模型,该模型能快速精准把握用户实时动态需求并有效提升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效能[24]。刘兆幸基于虚拟社区用户画像模型,构建了虚拟社区知识推荐模型,该模型既能确保用户信息需求获取的精确性又能提升检索与推送的精准性[21]。胡朝君基于公共图书馆用户画像构建了个性化智慧推荐服务模型,该模型能有效提升公共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智慧化”和互动性[25]。邢海鑫基于用户画像提出了智能化数字参考咨询推荐服务模型,该模型能更准确把握用户兴趣、减轻馆员工作量,实现推荐智能化、主动化、精准化和高效化以及增强读者黏度[26]。刘漫基于高校图书馆用户画像概念模型构建了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模型,该模型能实现阅读推广服务的差异化、互动性和精准度并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1]。刘速基于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系统中的用户画像构建了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系统模型,该模型能有效提高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系统中精确发现海量用户数据潜在价值的能力和精准的深层次知识服务能力与质量[15]。孙守强在深入剖析智慧图书馆运用用户画像的优势及基于本体的用户画像构建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画像的能有效提升智慧图书馆全面感知、理解和把握用户的能力以及精准知识服务效能的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型[17]。王庆等在概述用户画像及图书馆资源推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能快速细分用户并勾勒出单用户及用户群体的画像、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兴趣偏好和提供精准化推荐服务的图书馆资源推荐模型[7]。张晗等深入剖析了基于用户画像的数字图书馆精准推荐服务创新的要求,构建了数字图书馆精准推荐服务模型,该模型能有效解决信息超量、推荐服务供需矛盾及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并实现数字图书馆供给侧服务创新[27]。
陈臣等基于用户小数据构建了用户精准画像系统,能有效提升用户阅读的知识收益率、愉悦感以及画像的安全性、科学性和实践性[14]。刘海鸥等构建了一种基于用户画像的能有效解决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过载”问题、提升精准个性化知识推荐水平的图书馆大数据知识服务情境化推荐系统[23]。陈月娟深入探讨了基于用户画像的能有效提升数字阅读平台的多元化、个性化、共享化和互动性服务能力、服务效率、读者阅读体验以及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28]。梁欣等深入剖析了基于Hadoop 的数字图书馆用户画像系统的架构及实现[29]。翟秀凤构建了一种基于用户画像的由用户信息需求采集层、技术支撑层和个性化资源智慧推荐服务层构成的个性化资源智慧推荐系统[30]。
学者们不仅从理论层面对图书馆运用用户画像进行了研究,还从实践运用层面对其进行了深入剖析。都蓝深入剖析了将用户画像运用于高校图书馆年度阅读报告的优势,指出基于用户画像的高校图书馆年度阅读报告应该注重读者阅读行为与阅读倾向、体现个性化服务并依据用户画像提供差异化的智慧化精准推送[4]。林聪剖析了将用户画像运用于慕课资源嵌入式服务的优势,构建了基于用户画像的能有效提升用户学科需求与慕课资源精准匹配的慕课资源嵌入式服务的实现逻辑[14]。刘速以天津图书馆为例,深度剖析了将用户画像运用于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系统所带来的益处,并构建了能有效提升其深层次、精准化服知识服务能力的用户画像模型及基于该模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系统模型[15]。王雪峰以吉林艺术学院图书馆为例,深入探讨了智慧图书馆用户画像的构建以及基于用户画像的智慧图书馆场景的构建,指出将用户画像运用于智慧图书馆将为读者提供针对性强和更专业化的知识服务、优化管理服务机制和构建更人性化的智慧图书馆[18]。杨帆以国家图书馆大数据项目为例,深入剖析了将用户画像运用于国家图书馆大数据项目的整个流程以及应用分析[31]。
用户画像为图书馆在大数据环境下的精准服务创新提供了契机。如,陈丹等指出基于用户画像的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策略包括:①基于用户画像提供知识服务;②基于用户画像开展为书找人的阅读推广服务;③基于用户画像提供实时场景推荐服务;④基于用户画像提供主动定制服务[24]。又如,梁荣贤指出图书馆运用用户画像开展精准信息服务的策略包括:①用户数据的采集与处理;②用户画像的建模与预测;③信息服务的匹配与推送;④用户画像的修正与细化;⑤用户体验的改善与提高;⑥用户隐私的保密与保护[5]。再如,张晗从服务创新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将用户画像运用于数字图书馆推荐服务的优势,提出在推荐内容精准化、服务定位精准化、服务功能用户化及服务平台智慧化4 个方面进行推荐服务的创新[32]。
国内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用户画像运用于图书馆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及问题挖掘,并提出了我国该研究领域应关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①理论建设的本质回归与深度挖掘;②有重点地全面开发相关技术;③在用户画像与图书馆深度融合中构建评价体系;④拓宽用户画像的研究主题;⑤重视用户画像的行为分析;⑥优化用户画像的研究模型;⑦合理构建用户画像并进行验证;⑧提供个性化功能,实现精准服务;⑨树立通过构建用户画像改进、优化及创新图书馆服务的意识;⑩做好构建用户画像的准备及人员安排工作[33-36]。另外,还有学者从隐私保护角度进行了研讨,如,于兴尚等深度剖析了基于人体构造相关理论的图书馆用户画像精准服务模型的构建流程,指出其精准服务过程中应通过以技术确保网络环境下用户隐私保护、用户主观感知的有效性与隐私政策保护客观性相融合以及以多维度的视角探索用户隐私保护[22]。
(1)对用户画像及其运用研究敏感性低。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界对新理论、新观点及新技术的敏感性有所提高[37],但对用户画像的相关研究敏感性却很低。国外于1998 年就提出了用户画像概念并开始对其进行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探讨,直至2010 年,国内才开始出现关于用户画像的研究,而国内图书馆界最早关注用户画像的专门研究始于2014 年。这表明我国图书馆界对用户画像这种新事物的敏感度较低,这或许与国内外图书馆在服务中所扮演的角色或参与程度、对精准服务的认识、图书馆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的迫切性低有关。因此,我国相关研究与实践领域应该加快步伐,图书馆也应该抓住用户画像运用于图书馆的发展机遇,主动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型,重新定义精准服务,提高读者体验度和黏度,提升图书馆精准服务效能。
(2) 研究成果增长迅速,重视度不断提高。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我国对用户画像运用于图书馆的研究逐年递增:2014 年发文1 篇(累计1 篇);2015 年发文0 篇(累计1 篇);2016 年发文2 篇(累计3 篇);2017 年发文5 篇(累计8篇);2018 年发文35 篇(累计43 篇);2019 年发文51 篇(累计94 篇),且其中有46 篇(48.94%)刊载于CSSCI 刊(含扩展版)和中文核心期刊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虽对图书馆领域用户画像的研究起步较晚[9],但我国图书馆界跟进后发展迅速,进行了大量比较深入的研讨并取得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3)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目前,虽然有刘海鸥、吴智勤、黄文娜、姚苏梅等研究者和燕山大学(图书馆、经济学院等)、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等)、江苏理工学院(图书馆、计算机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吉林大学(图书馆、管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等研究机构对用户画像运用于图书馆进行持续的跟踪研究,但进一步对发文作者进行分析发现,共有136 位作者在47 种情报源上发表了172 篇(以每篇文献中出现一次作者计1 次)与用户画像运用于图书馆有关的研究文献,其中,发表2 篇(作者最大发文量为8 篇)及以上的作者共计18 人次(占13.24%),118 位研究者仅发文1 篇。由此可见,图书馆领域用户画像研究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不利于研究的纵深发展[38]。
(4)研究主体集中。从载文情报源来看,有8 篇学位论文和1 篇会议论文对用户画像运用于图书馆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讨,剩余的85 篇均载于学术期刊,其中,70 篇(约82.35%) 载于30 种图情档类期刊上,这30 种图情档类期刊中有核心类期刊18 种。进一步分析文献作者研究领域发现,除了大部分来自于图情档类领域的研究者外,还有来自于其他研究领域(如数据挖掘、计算机等)的研究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图书馆领域用户画像的研究主体比较集中,并吸引了其他领域研究者的加入。用户画像在图书馆的运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研究,同时还涉及到很多其他领域(如大数据采集与处理、隐私保护等),因此除了图书馆领域专家学者应强化其研究与实践外,还应邀请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到相关研究中来,进一步加快我国图书馆领域用户画像研究的发展。
(5)重理论轻实践。国内虽对用户画像在图书馆的运用进行了一些实践层面的探讨,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些实践只是国内该领域研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理论层面。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研究,用户画像在图书馆领域的运用不仅仅需要理论的支撑,更需要从实践层面去深入探讨其系统设计与实现以及实际运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相应解决措施,也只有这些实践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图书馆领域用户画像研究的深入发展以及图书馆的变革。
(1)加强用户画像在图书馆的实践运用。目前我国图书馆领域对用户画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如构建图书馆用户画像的技术及系统实现、基于用户画像的服务策略实现技术等)的研究较少。因此,我国图书馆界对用户画像的研究应更多地从实践层面出发,深入剖析和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从实践层面更好地回答“如何做”“做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境”“如何从实践层面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境”“实践对理论的促进作用”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我国图书馆领域用户画像的深入实践与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用户隐私保护的研究。将用户画像运用于图书馆领域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构建用户画像的基础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尽可能地确保用户画像的准确性和可共享性,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及主动化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的可靠与安全”“如何确保用户隐私得到有效保护”“是否与现行法律法规冲突”“是否有一套完整的保护机制为用户隐私保驾护航”等问题还未得到国内图书馆界的全面深入的研究,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图书馆对用户画像的实践运用。因此,未来应该强化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研究,在确保用户隐私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更好地运用用户画像来提升图书馆的精准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新变革。
(3)加强交流与合作。国内对用户画像在图书馆中的运用研究较国外起步晚,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时,应主动与国外相关机构进行合作交流,借鉴其优秀理论与实践经验,加快用户画像在我国图书馆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方案。另外,图书馆领域用户画像研究不仅涉及图情档领域的研究者,同时还涉及到计算机、法学、伦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因此,在开展将用户画像运用于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时,也应积极主动地邀请所涉及领域的研究者加入,加强合作交流,利用各自的优势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解决技术、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实现图书馆精准服务的新变革和创新。
(4)构建评估机制。国内研究者虽对所构建的用户画像模型、基于用户画像的服务模型进行了理论层面的评述和部分实践层面的探讨[11],但几乎都是基于研究者的经验或仅针对某一具体领域,而且也未给出具体的评估依据和标准,这必然导致所提出的模型、系统等缺乏通用性。因此,未来应加强图书馆领域用户画像工作评估机制的研究,以构建一套较客观、可信度高的评估机制,及时获得评价反馈并及时调整,提高其通用性和实际价值,从而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精准服务的质量,促进我国图书馆领域用户画像研究向更纵深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