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泽龙(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2019 年8 月,国际图联第85 届大会发布了《国际图联2019-2024 战略报告》;同年12 月30日,国际图联发布了《国际图联趋势报告2019 年新进展》[1],描述了“开放教育资源与图书馆”的内容,号召全世界图书馆协同开展继续教育与开放教育活动,冀望全球图书馆人积极建设开放教育资源,辅助人们掌握知识和学习先进技术,从而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和综合国力。
开放教育的受益者可以利用开放资源免费或以极低费用获取知识,而开放资源被广泛使用又反哺开放教育效果的提升。开放资源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期刊,它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学习、借鉴、参考、利用的重要技术文献。在科技迭代影响下,各种传播媒介陆续被开发。世界各国纸质期刊大都因印刷成本、出版时长、知识产权等原因,在阅读推广、知识交流、借鉴参考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冲击。为应对全球性“期刊资源危机”,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模式被提出。近年来,OA 发展变化极快,OA 型态期刊数量逐年增多[2],出版快捷与查阅免费的OA 模式提升了期刊利用度及学术传播效率。
期刊资源被利用的传统工序是:出版社编辑出版发行—图书馆订购收录馆藏—提供给读者查阅检索。大多数图书馆订购的期刊不提供外借,读者要在馆内阅览或自行影印所需章节。
纸本期刊普遍在“Buy once,use many(买一次,用多次)”模式下被使用,通俗讲就是图书馆将通过独自或联合采购方式购买的期刊放置于阅览室供读者查阅复制,并且还可以整合装订成册,作为馆藏长久留置保存。1987 年,电子期刊的面世改变了读者对期刊资源的使用模式和图书馆期刊资源服务模式。目前,电子期刊已经走向授权使用的“You go to pay”模式,图书馆或读者必须付费才能在授权时间内使用期刊资源。如今读者已经习惯于快速浏览、下载、打印期刊内容,促使图书馆必须调整期刊资源服务模式,这种跟进改变不是渐进式的,而是突进式的。
一方面,图书馆大量购进电子期刊资源节省了包装拆除、手工登录、集合编目、排序上架、整合装订等成本,服务方式由面对面服务转为线上答疑,服务形态由纸本业态转为电子业态。另一方面,图书馆提供电子期刊资源服务需付出巨大的技术支持、馆员训练、设备更新等隐藏成本,如购进服务器硬件、购买阅读器软件、持续网络维护等,从而造成在期刊资源价格上涨之外其他服务成本的提高。
期刊登载的知识内容必须经过学术传播才能将学者的研究成果供他人分享、参考、借鉴,避免重复研究,启发研究新方向,创造研究新成果。学术传播与科学传播有相似之处,都必须具有传播的要件、渠道、功能,但学术传播范围更广,专业程度更深。
(1)要件,由创作者、知识内容、成果作品三部分组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条”体系。创作者是指在学术信息产出及传播过程中作出贡献的人或机构的统称,包括作者、编辑、印刷厂、数据库商、发行企业等;知识内容是指各学科专业领域具体事项阐述;成果作品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其中,期刊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成果作品。
(2)渠道,一般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种。正式渠道主要传播出版一次文献(如图书、学术期刊、研究报告)、二次文献(如索引、摘要、百科、评论)、三次文献(如书目、指南)等;非正式渠道主要传播学者间往来书信、研讨会记录、专业讨论交流内容等。
(3)功能,一般有登记、认证、启发、馆藏、奖励等。登记是指允许作者在期刊上公开刊登研究成果;认证是指经同行审核后确认研究成果有效合格;启发指行业其他成员分享研究新成果,促进创新开发;馆藏指学术内容和数据记录长久保留;奖励指作者因研究成果得到业内成员肯定而受到表扬鼓励。
学术传播通过对纸版期刊的登记、认证、启发、馆藏、奖励等工序,形成“成熟价值链”,向社会展示新水平、新思维的科技成果。17 世纪,推广第一本“标准意义”的纸质期刊成为了学术传播重要任务,或者说,学术传播中的主要传播单元就是期刊。传统期刊“出版”是通过对学者成果的整理选择,利用一定生产方式,将成果内容复制于纸质载体上,以正式纸版形式向社会传播宣传推广的过程。制作出版与学术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行为。
(1) 制作出版是学术机构、研究者、专业技术资源等要素共同组成的活动,具有公开性、可及性、可信赖性的特点。公开性是指向学者们宣告著作发表,让读者了解阅读;可及性是指读者不必通过作者即可阅读由出版商出版和图书馆收藏并提供的文献;可信赖性是指读者通常对期刊内容有更高的信任度,而这种信赖来源于同行审查、出版者权威性、学术期刊品牌和出版赞助者。
(2)学术传播是指将登载了信息的正式出版的纸质期刊向读者推广宣传,而后读者再创造新的学术文献,形成信息转换循环。期刊的读者以学者、专业人员、学生为主,收藏机构通常为图书馆、博物馆或档案馆。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学者对学术知识快捷方便、无时空限制获取的需求,出版物发展逐渐呈现由纸版期刊向电子期刊过渡的趋势[3]。在网络不发达、通讯受限的时代,部分期刊选择使用BBS(电子布告栏)进行内容分享,他们将信息资源放置于讨论区,供大家浏览阅读。并以FTP(文件传输协议)方式传播。受限于技术条件和网络环境,彼时的电子期刊只能被称为“电子化期刊”,而不是“电子版期刊”,且利用率不高。时至今日,网络技术与数字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数字化、平台利用、数据库搭建等传输环境快速更迭,电子版期刊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并出现了多种表现形式:①纯电子版,无纸版发行;②电子版为主,但应读者需要限量发行纸版;③纸版为主,附带电子版,但仅供订购纸版用户使用;④纸版与电子版并重,二者平行发行。
电子版期刊在学术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①方便作者投稿、修改及与编辑沟通,方便审稿者提出修改意见,方便杂志社建立期刊同行评鉴机制;②将期刊预印本、研讨会论文、邮件信息等制作成电子版形式,在短时间内与同行快速交流、借鉴、参考、分享,以获取新知;③电子版期刊数据库集成使用平台可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检索环境,方便读者使用,且成本较低;④能更好地呈现文献中的图像、空间、仿真、动画、透视等特殊数据内容。但同时,电子版期刊也并非毫无劣势。①电子版期刊大都以授权方式或独用形式供读者阅读,事实上限制了图书馆和读者使用权利;②易遭到剽窃、窜改、拷贝及非法下载;③出版门坎较低,在内容正确性、规范性方面易受质疑。
开放获取是一种新观念、新模式、新手段、新方式,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网络互联互通、软硬件水平大幅提高、出版印刷日趋数字化的当今时代出现的,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通过网络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4]。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认为,开放获取期刊是经学科领域同行鉴定、审阅,以电子技术手段形式进行编辑、发行、出版,以特定阅读软件呈现内容,以全部或部分免费方式提供给读者或机构进行获取、下载、复制、打印、检索的出版物。在传统出版模式中,通常是向用户收取费用作为期刊的收入来源。OA 期刊的运行也需要经费的支持,用以保证同行评议的质量、维持网站的运行等[5]。目前,OA 模式下的部分期刊免费提供全文,有的则限于出版后一年才可公开全文,有的仅提供免费的目录或摘要。
OA 运动因其便捷性、经济性特征,对学术界、图书馆界、出版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信息发布者和利用者来说是互惠互利的。OA 出现是为了创新出版形式,目标是希望读者在无经济阻碍、无技术授权限制的开放免费条件下以电子化网络化的方式获取信息,并能够对文献进行索引利用。事实上,国内外对OA 模式的积极讨论及响应主要基于对期刊出版新形式及信息获取新方式给学术传播造成的影响方面的思考。新时代下,交叉科学层出不穷,电子媒介与自媒体形式涌现,使学术传播环境变得复杂,这才造成了开放获取在数年内就得到众人瞩目的局面,而OA模式的出现既有优点,也有缺点。①优点:OA模式不会损害出版商利益,反而有助于出版商销售;可以解决现行期刊价格及成本结构不透明问题。②缺点:并非所有作者都愿意为OA 出版支付费用,从而影响期刊出版发行;OA 模式依赖政府、基金、机关团体的补助和资助才能维持;部分出版社表示OA 模式会影响期刊出版利润。
OA 运动挑战了现有期刊出版商业模式,传统出版模式下的既得利益者,如出版商、传输经营者等,自然对其发展持怀疑态度,而可能因OA 运动而解除经济桎梏的图书馆、大学、读者等则自然持支持立场。传统学术传播模式中,信息的传播过程如下:研究者—出版者—图书馆—研究机构或研究者。这一传播链条中的相关主体分别是研究者、出版者和图书馆,且在传播链条中所承担的角色各不相同,彼此间界限清晰[6],若希望融合OA 模式,共同发挥期刊引领先进技术、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在新旧模式的利益冲突中找出平衡,让各成员达成其角色功能。
期刊是图书馆不可或缺的资源,无论是图书情报界学者还是读者已经认识到,学术传播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对期刊资源的宣传、推广、利用非常重要。学术传播渠道若失控与停滞,不仅不能解决“期刊资源危机”,还将影响读者的知识获取权益。随着出版技术进步发展、媒体传播形式多元、互联互通网络顺畅,OA 理念被越来越重视和接受,信息获取和期刊出版的新模式慢慢浮出水面[7],著作权、元数据、商业模式、同行审核、出版成本、开放获取信息搜寻机制、开放获取影响力系数等问题也被重点关注,开放获取形式与学术传播关系进一步深化。OA 期刊必须强化与学术传播功能、要件、渠道三要素的契合,促进学者与读者双方对此模式的接受,才能未来可期。
学术传播既是一个分享过程,也是一个多环节闭合体系,具有登记、认证、启发、馆藏、奖励等功能。OA 运作模式与传统不同,如欲充分发挥期刊学术传播功能,必须审慎设计OA 经营方式与现行期刊资源传播功能的契合度。
(1)登记功能。OA 期刊作为纸版期刊的替代品,必须有类似纸版期刊的生产流程、完整的编辑工作制度、收稿审稿流程记录以及数据备份,在发表研究成果同时,明确其具体发表时间。OA采用作者支付稿费经营模式,可能会影响作者投稿意愿,成本核算必须在作者支付与营运需要之间求取平衡。
(2)认证功能。传统纸版期刊的出版机制是作者首先自我确认文章质量水平,然后进行同行审查、编辑加工,最后交出版社印刷出版并由发行商推介。OA 模式虽有出版迅速的特点,但因作者付费缺陷,可能会造成同行审查放宽而影响内容质量。因此,提升审查机制水平,建立OA期刊声誉和权威性,是保持OA 刊物长时间经营出版的重要因素。
(3)启发功能。纸版期刊的启发功能主要表现在读者到馆进行文献索引、数据库查询、接受咨询服务等。而OA 期刊的启发功能则完全采用电子化和网络化方式进行。通过建立内容编排与查询工具统一标准、设置良好互通有效接口,读者不必亲自到馆就可以有效查询OA 期刊数据库,速度快且无时空限制,由此可反促图书馆服务模式积极变革。
(4)馆藏功能。图书馆的基本属性是保存传承各种出版物,传统纸版期刊可通过复制、装订等工序被保存、查阅。OA 期刊是电子形态,其不仅在作品储存、备份、维护等工作流程与制度政策制定上付出较大努力,使作者愿意放心投稿,而且要加强与政府、基金、各类学术机构的密切沟通,获取支持补助,才能使OA 期刊资源留存在图书馆并长久经营。
(5)奖励功能。纸版期刊一直以文章内容被引用及期刊声誉认定而使作者获得物质和精神奖励。OA 期刊虽然越来越被学者们接受认可,被参考、引用次数逐渐增加,但要完全成为目前学者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还需一定时日。在互惠、互利、互赢的理念下,学术界奖励制度和标准应惠及OA 期刊,将其列入晋升或奖励范围,才能进一步扩大OA 期刊发展空间。
学术传播一般由创作者、知识内容、成果作品等传播要件组成。因此,OA 期刊如要成功运作,也必须充分发挥各要件的作用。
(1)创作者:学术传播中对传播信息产出有贡献的人或机构。在纸版期刊生产流程中,出版商、数据库商、代理商等和作者、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一样,都是重要创作者。OA 模式出版的电子作品跳脱了出版商与数据库商的钳制,使学术机构和作者充分掌握主动权。
(2)知识内容:作品描述的具体事项。OA期刊知识内容必须等同纸版期刊才能被学者认可和利用,若没有相同知识内容仅作为纸版期刊补充,那么OA 资源非但无法使学术界和图书馆脱离高价期刊资源的桎梏,反而加重了工作负担。
(3)成果作品: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而期刊被公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在纸版期刊的出版生态里,只有经过正式的审核、编辑、印刷、出版,文章才被视为作品,而OA期刊文章包括:编辑前、投稿前、编辑后的;已通过原稿审查的预刊本、刊后本、抽印本;已通过审查但未经编辑的多个不同阶段版本,且均被视为学术作品。通常认同OA 理念的出版商会允许作者公开“经过审查但未经编辑的版本”,但会要求加上期刊出版卷、期、页次的标注,以便读者找寻正式版本。
在传统学术传播中,纸版期刊通常是一次文献,也有论文索引与数据库等二次文献。但OA期刊的学术传播渠道却完全与纸版迥异。OA 期刊的一次文献包含各种不同文章版本;二次文献可能是各大研究机构的OA 目录和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或是引文数据库提供的网络学术文献查询服务等;三次文献则可以由学术数据搜索引擎来扮演,让用户经搜索引擎和各种检索渠道找到OA 文章使用。因此,要发挥OA 辅助学术成果协同学术进步的作用,各方必须要认真面对传播渠道的不确定性,推进新旧模式互融,推动学术传播有效开展。
期刊资源危机或者学术传播危机的解决不会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一种或几种模式就可以完全承担下来的,而是需要期刊内容撰写、编辑、出版、发行、订阅以及传播渠道、接受方式、平和心态等多个要素集合协力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OA 模式涉及的各种软硬件条件较复杂,推动难度也相当高,但仍极具潜力。时代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思维广泛应用、知识产权转移多元、互联互通网络普及等,昭示了代表电子数字成果及共享开放理念的OA 模式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为学术知识的传播作出贡献。
(1) OA 期刊在出版质量上必须能与纸版期刊并驾齐驱。OA 期刊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把收稿程序、同行审稿、编辑审阅、收费额度、经营发行等关口,保证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从而得到研究者和利用者的认可,进而推进OA 模式尽快融入传统学术传播渠道。
(2) OA 期刊在学术传播过程中必须获得图书馆协助。学术传播一直与图书馆休戚相关,若图书馆没有对数据进行深加工,没有增加信息服务项目和提供有效内容服务,读者就无法从期刊中获得需要信息。图书馆可对OA 期刊对信息内容出版格式有所要求,依据一次、二次、三次数据资料不同,拓展新服务模式,使OA 期刊的学术传播更为顺畅[8]。
(3) OA 期刊发展须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等学术组织合作。大学或研究机构对于教师或研究人员的升职、奖励、聘用,常以发表论文的期刊是否具权威性、是否被收录于SCI、EI、ISTP 等引文索引数据库为依据。因此,OA 期刊的出现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同时,OA 期刊文章的学术质量也非常重要,越多大学接纳OA 理念,才越能吸引学者投稿,也才能说明OA 形态出版物可以进入学术传播体系,与大学与学术界互为相倚。
(4) OA 模式经营政策与发展规划需审慎设计、规范推进。虽然OA 期刊可以降低读者获取信息的障碍,但是出版行为也要付出成本。在学术传播运作上,OA 模式经营者应审慎设计收费政策,避免给作者投稿造成新的障碍,降低传播效能。欲速则不达,OA 运动要依社会发展环境而调整,规范推进传播过程。
(5) OA 模式的立足关键是“真诚合作,互惠互利”。任何一个大型项目的成功,决不是单一方面组织推动就能奏效的。OA 推广与学术传播均涉及成果创作者、出版商、发行商、数据库制造商、图书馆、知识产权局等要素,OA 模式必须考虑各方影响因素,在创新行动中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平衡经营盈亏点、调解机构冲突、尊重机构能力,做到“真诚合作,互惠互利”,从而最终实现影响现行学术传播模式的目标。
(6)OA 理念实施与期刊出版行“双赢双促”相处之道。OA 运动的推广开展能够为读者提供学术文章的预印版本,启发读者引用、翻阅、复制、检索正式出版的电子版期刊文章。纸版期刊征稿如能允许作者引用OA 数据库文献,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OA 发展。双方的融洽合作和有效沟通可使OA 期刊和纸版期刊达成“双赢双促”的目标。
互联网时代,传播形式多元化,学者们对学术知识的获取也有了多种渠道,传统单一式的学术传播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时代期刊知识的推广利用。
OA 运动发展至今,虽然具备使用便捷、复制快速、受众面宽泛等优点,且OA 理念已对传统学术传播产生影响,但因发展时间不长、技术设备人员配置要求较高等因素,欲完全比肩有数百年悠久历史的纸版期刊还是不现实的。因此,OA 期刊若想尽快被各方接受并运用,就必须融合信息服务、学术质量、经费投入、授权许可等各种要素,与出版商、学术作品作者、读者、图书馆等相关者同心协力,扩大认可度和使用率,才能共同解决“期刊资源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