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统计局综合处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和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勤劳、勇敢、智慧的浙江儿女团结奋斗、砥砺前行,浙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创造了一个个“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又好又快”的发展奇迹,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社会繁荣和富足前所未有,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丰硕成果,高水平现代化新征程全面开启。
经济总量连续翻番上台阶。浙江生产总值(GDP)从1949 年的15 亿元、1978 年的124 亿元跃升至1991 年的千亿元、2004 年的万亿元,2008 年、2011 年、2014 年、2017 年、2019 年分别跃上2 万亿元、3 万亿元、4 万亿元、5 万亿元、6 万亿元新台阶,2020 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也达到64613 亿元(9368 亿美元),超过居世界第17 位的荷兰,占全国总量的6.4%。在全国各省市区的位次由1952 年的第11 位、1978 年的第12 位升至1997 年的第4 位,保持至今已连续24 年。人均GDP 由1949 年 的72 元、1978 年 的332 元增至2017 年的8.6 万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1.27 万美元),跨入世界银行国别收入分组标准高收入经济体门槛,2020 年增至10.1①2017年、2020年人均GDP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后初步修订的2011~2019年人口数据计算。万元(1.46 万美元),在各省市区的位次由1978 年的第16 位升至第6 位。按可比价格计算,1950-2020 年,GDP、人均GDP 分别增长659 倍和213 倍,年均分别增长9.6%和7.8%,其中1979-2020 年年均分别增长11.6%和10.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
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明显。财政总收入由1949 年的0.45 亿元、1978 年的27.45 亿元增至2020 年的12421 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94 年的94.6 亿元增至2020年的7248 亿元,在各省市区的位次由1994 年的第10 位升至第3 位。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52397元,居全国各省市区第3 位、省(区)第1 位,相当于人均GDP 的比例由2013 年的45.7%升至2020 年的5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20 年居全国各省市区第3 位、省(区)第1 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各省市区第2 位,连续36 年居省(区)第1 位。2020 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至77695 亿元和5545 亿元,分别居全国第4 和第3 位。全员劳动生产率预计增至16.6 万元/人,为全国的1.4 倍。
1949 年,浙江产业层次很低,属于典型的农业社会,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8.5 ∶8.0 ∶23.5,1978年调整为38.1 ∶43.3 ∶18.7,2020年进一步调整为3.3 ∶40.9 ∶55.8,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的格局。工业增加值从1952 年的2.3 亿元、1978 年的47 亿元增至2020 年的22654 亿元,服务业增加值由5.5 亿元、23.1 亿元增至36031亿元,2020 年均居全国第4 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分别增长9.8%和12.6%。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新产业蓬勃发展。2020 年,数字经济增加值30218 亿元,占GDP 的46.8%,居全国各省市区第4位(中国信通院发布)。2020 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 的27.0%,增长贡献率达58.3%。八大万亿产业不断壮大,增加值②八大万亿产业中,部分产业存在交叉。合计占GDP 的50.7%。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旅游、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总产出和金融产业总收入超万亿元。
创业创新氛围浓郁。浙江是全国最具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2020 年末,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市场主体803.2 万户,平均每8 人就有一个老板,其中企业282.0 万户。创新投入持续加力。2020 年,财政科技支出由1978 年的0.43 亿元增至472 亿元,年均增长18.1%;R&D 经费投入占GDP 的比重由1990 年的0.23%升至2.8%;科技进步贡献率升至65%。143 个特色小镇入驻企业近10万家,集聚创业团队近9000 个,吸纳就业165 万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至22158家和69119 家。
民营经济金名片亮丽纷呈。2020年,浙江民营经济创造了66.3%的生产总值、73.9%的税收、82.1%的外贸出口、59.8%的投资、87.5%的就业岗位和拥有92.3%的企业。华三通信、海康威视、聚光科技等一批世界知名的独角兽龙头企业茁壮成长。在2020 年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中,浙江企业上榜96 家,企业数量连续22 年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 位。2020 年末,共有境内上市公司518 家,数量居各省市区第2 位,其中,2020 年新增62 家,居各省市区第1 位。境内上市公司融资累计13885 亿元。吉利等5 家企业入围世界500 强。单项冠军企业114 家,隐形冠军企业206 家。
商品市场繁荣兴旺。1978 年,商品交易市场1051 个,商品市场成交额仅8.6 亿元。2020 年,商品交易实体市场增至3342 个,成交额达2.12 万亿元,其中,十亿级市场253个,百亿级市场34 个,千亿级市场2 个,均列全国前茅,义乌小商品市场年度成交额连续30 年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 位。2020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30 亿元,稳居各省市区第4 位,比1952 年增长2407 倍,年均增长12.1%。拥有全球最大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络零售平台,网络零售额达22608 亿元,稳居各省市区第2 位,淘宝镇和淘宝村数均居各省市区第1 位。
投资总额快速增长。1950 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0.21亿元,1978 年增至23.2 亿元,2010 年突破万亿元,近几年增至2 万亿元级,至2020 年累计投资32.3 万亿元,1951-2020 年年均增长18.9%,投资建设硕果累累。
水陆空立体交通网日趋完备。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 年的2197公里、1978年的18621公里增至2020 年的12.3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096 公里,实现陆域县县通高速。铁路营业里程由1949 年的390 公里、1978 年 的779 公 里增至2020 年的3160 公里,其中高铁1533 公里。省内陆域设区城市基本实现2 小时交通圈。民用机场增至7 个,2019 年旅客吞吐量7015 万人,其中3 个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千万人,2020 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旅客吞吐量回落至4996 万人。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78 年的0.1 亿吨增至2020 年的18.5 亿吨,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1.7 亿吨,连续12 年居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2872 万标箱,连续3年居全球第3 位。
先进通信基础网络覆盖城乡。2020 年末,全部行政村(社区)通电话、通光纤网络、通邮政。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939 万户,其中光纤宽带接入用户2693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585 万户,使用3G、4G、5G 移动电话用户8577 万户。全省邮电业务总量从1949 年的0.06亿元增至1978 年的0.69 亿元(1990年价)。2020 年,邮政业务量增至4311 亿元(2010 年价),电信业务量增至8309 亿元(2015 年价)。快递服务从无到有,业务量从2005 年的0.6 亿件增至2020 年的179.5 亿件,占全国的21.5%,居全国各省市区第2 位。
能源生产供给保障安全可靠。发电装机容量由1949 年3.31 万千瓦、1978 年的207 万千瓦增至1995 年的1013 万千瓦,为当时全国第7 个装机容量超过千万千瓦的省份。2020年,发电装机容量10142 万千瓦,比1949 年增长3063 倍;年发电量由1949 年 的0.59 亿 千 瓦时、1978年的50.6 亿千瓦时,增至3531 亿千瓦时,增长5984 倍,其中,核电占20.2%,水电占5.9%,太阳能电占3.7%,风电占1.0%,能源结构逐步向清洁化转变。全社会用电量4830亿千瓦时。
对外贸易跨越发展。进出口总额由1978 年的0.70 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33808 亿元(4879 亿美元),其中,进口由0.18 亿美元增至8628亿元(1247 亿美元),出口由0.52亿美元增至25180亿元(3633 亿美元),年均增速分别为23.4%、23.5%和23.4%,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从0.5%升至14.0%,出口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区的位次由第11 位升至第3 位,已连续保持10 年。出口结构不断优化。2020 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升至45.1%和8.1%。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96 年的4.9 亿美元增至2020 年的4285 亿美元,居全国第一方阵。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1576 亿元,是2014 年的1.75 倍,占全省进出口的34.2%。
利用外资量质提升。1979 年开始,浙江逐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利用外资工作。1980 年,与港商合资的西湖藤器有限公司成立,拉开了浙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帷幕。2020 年,全省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4 年的252 万美元增至158亿美元,列全国各省市区第5 位,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使用外资总额的30.1%。至2020 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489 亿美元,累计批准187 家世界500 强来浙投资企业653 家,投资总额450.7 亿美元。
对外投资项目遍布全球。2020年,全年经备案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631 家,境外直接投资备案额从1982 年的11 万美元增至720 亿元(110.3 亿美元),国外经济合作营业额从1985 年的77 万美元增至429亿元(65.8 亿美元)。至2020 年末,全省经审批核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11066 家,累计中方投资备案额6073 亿元(930.7 亿美元),投资项目遍布六大洲、149 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去的境内主体数量和建立的境外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开放平台能级提升。2017 年,在舟山建立浙江自贸试验区,聚焦油气全产业链建设。2020年,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实现赋权扩区,新增杭州、宁波、金义三个片区,并新增五大功能定位,旨在打造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2020年,自贸区固定资产投资458.5 亿元,新增注册企业7357 家,货物进出口1236 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048亿元。油气全产业链加快形成,自贸区(舟山)共有油品企业7362 家,已建油品储罐库容2907 万吨,船用燃料油直供量472 万吨,油品进出口873 亿元,分别是2017 年成立时的5.9、1.4、3.2 和5.6 倍,油品贸易5580 亿元,是2018 年的2.5 倍。中欧(义新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开行1399 列,发运11.6 万标箱,分别是2015 年的39 倍和53 倍。跨境电商交易额居全国各省市区第2 位。
脱贫攻坚率先完成。1997 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县的省份;2007 年,成为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乡镇的省份。2015 年,26 个欠发达县一次性全部“摘帽”,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600 元以下贫困户,成为全国第一个较高水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2020年,“两不愁三保障”、家庭人均年收入8000 元以下情况、集体经济薄弱村等问题,实现“三个清零”。对低收入农户帮扶力度持续加大,2018 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城乡同标,2020 年达到每人每年10632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几年两位数增长,2020 年14365 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降至1.96,为1993 年以来首次降至2以内,11 市中最高与最低市的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64,是区域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大都市区建设稳步推进,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构成的五级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化率由1949年 的11.8%、1978 年 为14.5%,提升 至1990 年 的31.2%、2000 年 的48.7%和2020 年的72.2%,列广东、江苏之后居全国各省区第3 位,由1978 年的比全国低3.4 个百分点转为1990 年、2000 年、2020 年分别比全国高4.8、12.5 和8.3 个百分点。城镇环境不断优化。2020 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13.9 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7.7%,生活垃圾无害化和分类处理率均达100%,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均为100%。全省11 个地级市全部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千万工程”扮靓美丽乡村。自2003年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2020 年,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92.5%。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85%,回收利用率4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9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建设(提标)农村规范化公厕64842 座,平均每个行政村超过3 座,创建省级星级公厕2000 座,其中示范性公厕200 座。统筹推进路、水、电、网、气、能等基础设施城乡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新改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3 万公里,实现村村通客车;累计1054 万农村人口完成农饮水提标,达标人口覆盖率95%以上,水质达标率90%以上,城乡规模化供水率85%以上。城乡公共服务同标同质加快推进,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农村标准化学校达标率98.61%;组建完成县域医共体161 家,村卫生室规范化率74.5%;农村文化礼堂1.78万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实践所、站覆盖率70%。美丽乡村示范县45 个,数量居全国第一,美丽乡村示范乡镇500 个、特色精品村1500 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1290 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测全国第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机制,累计建成善治(示范)村6036 个。“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美好景象跃然呈现。
美丽浙江建设取得新成就。坚持不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省方略,扎实推进美丽浙江建设,有效拓展两山转化通道。至2020 年末,累计建成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 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1 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24 个,数量居全国前列。2019 年,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绿色发展指数仅次于北京、福建居全国各省市区第3 位。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9 年提升。
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2015-2020 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计下降25.2%、21.3%、28.8% 和23.2%。2020 年,单 位 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降至353 千克/公顷(预计数)。2020 年,森林覆盖率从1952 年的39.7%上升至61.2%(含灌木林),居全国前列。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升至94.6%,比2013 年上升30.8 个百分点,连续4 年无劣Ⅴ类水质断面。11 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PM2.5浓度平均降至25 微克/立方米,比2013 年下降59%;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升至93.3%,比2013 年提高24.9个百分点。
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快建设。2020年,万元GDP 能耗由2005 年的0.90吨标准煤(2005 年价)降至0.41 吨标准煤(2015 年价),能耗水平居全国前列,比1990 年下降65.7%,顺利完成“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5 年的16%提升至2020 年的20.3%(重大项目单列)。2020 年,万元GDP 用水量降至25.3 立方米,比2000 年下降87.5%。坚守耕地红线,基本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 年的116 元和47 元、1978 年的332 元和165 元增 至2020 年的62699 元和31930 元,2020 年比1949 年分别增长540 倍和678 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5 倍和88 倍,年均实际增长5.5%和6.5%,其中,1979-2020年年均实际增长7.7%和8.2%。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97元,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占57.4%、15.9%、11.7% 和15.1%。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56.4%,比1985 年下降13.0 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占13.8%,比1985年提升12.8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61.1%,比1985 年提高34.3 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占23.8%,比1985 年下降51.8个百分点。
生活品质极大提升。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由1949 年的106 元和51 元,1978 年的301 元和元157 元,增至2020 年的36197元和21555 元。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3 年的20610 元增至2020年的31295 元,恩格尔系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0%以上降至2020 年的28.5%。2020 年,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含旅游)、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占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分别升至28.8%、13.7%、9.2%和6.2%,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到10 平方米分别增至46.7 平方米和66.9 平方米。居民消费多样化,物质极为丰富,品质极大提升,出行有汽车、高铁、飞机,通信有智能手机视频电话,购物有电商、APP 送货到家。2020 年,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48.2 辆;计算机73.7 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65.7 台;移动电话247.9 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211.5 部;彩色电视机176.1 台、电冰箱106.5 台、洗衣机93.7 台、空调198.5 台、热水器105.9 台。
就业社保全面保障。2020 年末,全社会就业人员由1949 年的850 万人增至3920 万人(预计数),平均每年净增43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78 年的7.2%降至2.79%。城镇调查失业率均控制在4.5%左右,低于全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至435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至5557 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至1688 万人、2547 万人和2067 万人。
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科教兴省、教育强省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加快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完善。2020 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8.8%,学前3年到高中段15 年教育普及率在99%以上。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49年的20%左右提升至99.99%。初中1748 所,在校生163.6 万人,普通高中622 所,在校生80.9 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是1949 年的45 倍;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49 所(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56.9 万人,是1949年的69 倍。高等学校由1949 年的4所增至110 所,在校学生由0.3 万人增至125.9 万人,其中,研究生增至11.0 万人;毕业学生增至31.0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62.4%。各级学校在校生由1949 年的90.6 万人增至806.4 万人,占年末人口的比重由4.3%提升至12.5%;每万人在校大学生195 人,是1949 年的131 倍。
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2017 年、2019 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连上3 千亿元、4 千亿元台阶,2020 年增至4300 亿元,占GDP 的6.8%左右。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2020 年,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04家,文化馆102 个,文化站1344 个,博物馆406 个,农村文化礼堂17804家。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覆盖所有县(市、区),乡镇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公共图书馆虚拟网络基本全覆盖。广播人口覆盖率99.77%,电视人口覆盖率99.84%。文化保护不断加强,拥有杭州西湖、京杭大运河、江郎山、良渚古城遗址等4 处世界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2 个,总量居全国首位。文艺创作活跃,2020 年,共有图书出版社14 家,出版期刊235 种,公开发行报纸66 种,出版规模和出版物品种居全国前列;制作影片69 部,电影票房收入14.9亿元。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20 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至2.4 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升至42%,城乡居民国民体质合格率升至93.5%以上。共有省级全民健身中心33 个、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798 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087 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运动休闲示范区)9 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 个。省级运动休闲基地25 个、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34 个。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8个,省级各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0 个。浙江运动员全年共获取全国一类比赛冠军38 个。
健康浙江循序推进。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据初步统计,2020 年,全省卫生机构数由1949 年的288 家、1978 年的6939 家增至3.4 万家(含村卫生室),医疗机构床位由0.6 万、6.2 万张增至36.1 万张,卫技人员由1.1 万、8.1 万人增至54.8 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由0.9 万、3.3 万人增至21.8 万人。每万人拥有床位55.8 张,是1949 年的19.9 倍,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3.7 人,是1949 年的7.8 倍。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20 年,平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约35 岁提高至79.47 岁,居北京和上海之后,列各省区第1 位,相当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孕产妇死亡率降至3.85/10 万,婴儿死亡率降至1.97‰,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3.07‰。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提升。2020 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由1997 年的221.43/10 万降至 146.47/10 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浙江防范举措有力,遏制疫情蔓延有效,诊治病患得力,有力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政府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整体智治、唯实唯先”的现代政府建设稳步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前列。“浙里办”“浙政钉”“浙里督”迭代升级,推出了一批场景化的多业务协同应用,“互联网+监管”持续推进。2020 年,“浙里办”用户超过5500 万,“浙政钉”用户数141 万,初步建成“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法治政府加快建设,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率先突破,行政复议机构和行政争议调解中心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行政复议改革模式在全国推广,法治和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健全。2020 年,每万人拥有律师数由1985 年的0.36 人增至4.2 人。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包括工矿商贸企业、道路运输、水上交通、渔业船舶、铁路交通、海上交通)1141 起、死亡1005 人,已连续17 年“双下降”,其中,道路运输共发生事故832 起、死亡695 人。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降至0.016 人。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提升至97.25%,连续17 年居全国前列,被认为是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进入新发展阶段,浙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当好“红色根脉”传承人、守护者,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在构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年度评估机制,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大力实施数字化改革,打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组合拳,全面构建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中,使出更多关键实招,拿出更多“硬核”成果,以“浙江之窗”展现“中国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