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宁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天津300074)
2012 年提出的“互联网+”概念,是互联网发展的全新形态,是互联网思维一次崭新的实践。2015 年3 月5 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其后的几年里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配合互联网公司的不懈努力,“互联网+”模式发展得如火如荼,愈加成熟。通过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充分发挥了互联网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激发了传统行业的发展活力,这种“+”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思维、理念、模式等全方位的“+”。医学图书馆是医疗卫生领域重要的学习资源,为医教研相关工作者提供学习的平台,对医教研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发挥着积极作用。“互联网+”背景下医学图书馆服务模式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创新,使得充满活力的互联网依托专业医学图书馆变得更加丰富有内涵。
医院图书馆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基地,为医院医疗、科研、人才培养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和支撑,是医院发展的动力源泉[1]。现阶段的医学图书馆面临着“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爆炸、数据库种类繁多、跨库异构数据库检索繁琐的挑战,医教研工作者面对庞杂的文献信息筛选困难重重。因此,现代化医学图书馆迫切需要从传统的服务模式转向精准服务,利用“互联网+”背景下先进的网络技术、跨库跨平台统一检索技术以及丰富的移动终端授权访问技术与医学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相结合,为医教研工作者提供精准的文献服务。
“互联网+图书馆”的本质是互联网与图书馆进行跨界连接,通过融合创新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图书馆运营服务模式,最终形成全新的医学图书馆形态。它为医学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图书馆的形象由早期以馆藏图书为中心的1.0 时代逐渐演化为以文献服务为中心的2.0 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医学图书馆开始以资源为中心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存储等工作,冲破封闭的壁垒,逐渐有所开放。互联网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读者对于医学图书馆到馆查阅资料的依赖程度。医学图书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而医学图书馆4.0 时代即“互联网+”时代进一步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读者不仅可以便捷地获取需要的各种资源信息,更可以在医学图书馆畅通无阻的交流、交互。总之“互联网+”下的医学图书馆使得读者的整个生活都可以与医学图书馆深度融合。
在“互联网+”背景下,基于读者对电子文献资源的需求及数字化医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基本成型的基础上,实现“互联网+”与医学图书馆的深度融合,对馆藏纸质文献资源完成数字化,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充分挖掘各类信息资源间显性和隐性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数据信息库,是每一个图书馆面对“互联网+”的必然选择。同时依托互联网新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为图书馆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建立统一跨库、跨载体、跨平台知识检索服务体系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读者利用移动终端读取图书馆中每一条资源信息,有效促进跨学科、专业与领域的有机融合,实现读者利用资源的智慧化[2]。进一步合理配置信息资源,以学科为重点让用户只要在有网络的条件下,就可以对图书馆的文献和信息资源进行查询和使用。加大网络资源在馆藏资源中所占的比重,构建特色数据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信息及数据资源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电子资源获取便捷、不占空间、可数据化,凭这些优势,电子资源成为主流信息资源[3]。顺应时代发展,重组医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改变传统的信息服务成为医学图书馆生存之道。根据学科重点及资源布局,调整订购的数据库资源,切实从用户的需求出发重组资源结构。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图书馆都不能置身事外,每一家图书馆都可以通过网络和云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智慧化服务每一位读者。为增加读者体验,图书馆可以重新规划物理空间,使公共空间更加人性化。同时融入VR 体验、餐吧、音频吧、阅读空间配套服务等全新的沉积式体验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参与到图书馆基础场馆建设中来,逐步创建出开放、共建、共享、共赢的公共读者文化空间新模式。随着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可以通过邮件、QQ、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手段,将读者需要的信息资源推送给读者,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如果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高效免费的快速借还、送书到家的服务,也可以提高读者的体验,增加读者的粘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医学图书馆阅读方式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转变,信息通信技术的新发展推动了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图书馆”不再只是学习的空间,更是一个文化、休闲、交流、生活的多元化空间。传统医学图书馆要为读者营造更多的空间、更舒适的环境,增加交流共享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并不断衍生出更多创意体验服务,让读者被创意服务所吸引。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工具广泛应用到图书馆领域,数字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知识枢纽,在“互联网+”环境中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4]。这要求数字图书馆由传统的利用数据库和云计算技术构建专门存储数字书籍的知识库模式向融合多平台、多数据库资源平台转型,通过人性化、个性化创意空间重组,为图书馆阅读构建出更为灵活、便捷、舒适的读者体验综合体。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图书等微事物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微时代。这也要求图书馆服务方式向辐射范围广、速度快、互动性强、紧抓时代脉搏的方向转型。数据信息库的完善还要通过对读者信息的收集,而读者阅读服务的需求、模式、习惯和爱好等信息,是图书馆读者信息大数据构建的依据和有效评估标准[5]。通过对读者行为的数据收集与处理,还可以构建个性化的服务体系,根据需求的不同为每一位读者提供独一无二的移动终端界面,终端界面内的兴趣学科及浏览习惯等完全由读者个性化处理,从而为打造“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推广奠定基础。“互联网+图书馆”微服务更应该以每一个读者为受众,这将是医学图书馆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一环。
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终端阅读成为图书馆阅读的主要方式。多样化移动终端的应用使医学图书馆服务空间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6]。使用阅读APP,从根本上模糊了查询检索所需资源、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读者彻底从办公设备中解放了出来。手机、平板成为“互联网+”环境中人们最普遍的阅读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读者的阅读需求还呈现碎片化的特征[7]。人们更加倾向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及检索自己想要的信息,借助网络工具、智能手机无缝查询海量信息。这一模式应用在图书馆既给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又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方式,提升了服务质量,让读者切实感受到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加强自媒体平台的使用和读者个性化服务也是图书馆服务方式转变的关键。自媒体平台部署成本低、传输快、互动性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更是被大众广泛接受,用户可以选择自己习惯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自媒体平台还可以提供检索技巧、特色馆藏、借阅查询等服务,让医教研人员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权威的医学信息与知识。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和移动应用的日趋完善,医学图书馆在创新管理和提升服务等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论是融合意识的缺乏,还是技术支持的不足,人才资源储备的不足,都将成为“互联网+”背景下医学图书馆发展的不利因素。
现阶段,转型是图书馆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应当转变服务环境、模式、观念、安全性等内容[8]。从医学图书馆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机构和服务人员仅仅停留在知道“互联网+”的概念,知道这是重要国家战略,但从根本上并不清楚“互联网+”的实际意义。这就导致了部分机构和服务人员对医学图书馆的“互联网+”重视程度不足,部分机构并未意识到互联网技术的优势,甚至恐慌互联网技术彻底颠覆医学图书馆现存的管理和服务模式,进而彻底颠覆医学图书馆现有的组织结构和部署。对“互联网+”这一新形态的了解并不深入,因此也没有重视互联网相关技术与图书馆发展的融合。如果医学图书馆本身缺乏先进的融合意识,那相关工作的推进一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利于图书馆长远的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技术风险难以避免,这主要是由互联网自身特点所决定的[9]。医学图书馆由于公益性及经费所限,必然造成其在网络基础设施、软硬件配套基础设置建设及标准化接口接触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不完善、不均衡。在图书馆融合发展过程中,不管是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还是为用户提供现代化网络信息服务的平台,一旦遭遇互联网黑客、病毒攻击,图书馆资源及用户信息都会面临泄露、盗用等风险。因此,提高管理者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强化“互联网+图书馆”的重大意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范相关接口及互联技术,对于医学图书馆的融合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与融合发展模式相适应的专业水平。但是从医学图书馆的现状来看,部门工作人员能力仍然停留在熟练掌握图书文献资源整理、传递、存储等传统业务方面,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信息服务融合、大数据开发应用等跨界知识的认识水平十分有限,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严重影响了医学图书馆融合的进程。因此,跨界人才储备不足是现阶段医学图书馆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高素质的人才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需求,医院图书馆要适应这一新型环境的需要,必然要加大人才的引入,同时对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他们能够达到“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标准要求[10]。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连接是基础,融合是核心,创新是关键,形成创新驱动才是目标。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给传统医学图书馆带来的影响一定是颠覆性的,同时这也为医学图书馆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它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医学图书馆的认知,彻底改变了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理念,重新架构了医学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及服务模式,彻底重新塑造了医学图书馆的业务职能,拓展了医学图书馆的经营服务格局。在“互联网+”背景下,医学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内容的创新迫在眉睫。医学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服务,为医教研工作者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保障。因此,“互联网+”医学图书馆改革仍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