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2021-01-07 01:08张欢欢黄高彦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云台山重构河南省

张欢欢,黄高彦

(1.信阳农林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2.英国皇家农业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英格兰 格洛斯特 GL76JS)

河南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境内河流纵横、森林茂密,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底蕴深厚,人口众多,是全国农业大省和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经济发达。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予了河南省富集的旅游资源,全省有38902处旅游资源,其中有超过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地区。近年来,河南省连续出台《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年)》《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政策文件,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双百千万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采用“四送三带”的做法,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逐渐形成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含合作社)+农户”等具有典型代表性和模范性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1],创造了“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新县实践”等全国区域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名片,初步形成了要素齐全、规模庞大的乡村旅游产业格局,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提质增效。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产品同质化严重、重短期经济效益轻长期资源环境效益、重资源开发轻基础设施配套、重宏观效益轻微观获利等问题日益凸显,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成为河南省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但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多维、立体、动态的综合系统,需要成熟且完善的转型升级理论体系指导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实践。因此,本文基于系统论的视角探究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

1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概念

乡村旅游一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同质化现象及区域不协调等阶段性问题,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概念应运而生,以期通过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来破解乡村旅游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学者们也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动因、内容、路径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无论学术研究还是具体实践,往往将转型升级作为一个概念,未区分转型与升级的本质差异性,从而出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理论混乱与实践困惑的现象。

本文借鉴成英文在《旅游转型的概念及理论框架》一文中对于旅游转型的概念界定,认为“型”指的是事物的结构,“转型”就是事物的结构转变,其中“转”强调的是方向性变化,因此,旅游转型是旅游领域发生的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的结构变化[2]。而“升级”是指事物的功能、作用、能级等方面得到提升和优化,即某一事物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使其向纵深层次发展。如客观对象为“A”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转变为“B”,它的形态、结构甚至性质等方面发生了变化,那么可以称之为“转型”,而当“A”转变为“A+”,它的功能、级别等方面得到以提升,可以称之为“升级”。那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而言,无论如何转型或升级,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不变,终将是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因此,客观对象“A”为“乡村旅游”,在保留旅游属性的前提下,“乡村旅游”的转型即为“乡村旅游+B”,充分发挥“旅游+”的功能,通过旅游联动其他产业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乡村旅游”的升级,则是指通过扩大投资、引进技术、规范生产等方式,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达到“乡村旅游2.0”版本。

2 基于系统理论的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框架体系

本文在结合转型升级概念的基础上,基于覃建雄的系统理论构建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框架体系(如图1),以期能够全面解释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生的动因、过程及目标[3]。其中,转型升级的动因由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旅游精准扶贫的效应拉动、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而起,转型升级的过程和路径具体从旅游产业子系统、目的地子系统、旅游支撑体系子系统、旅游环境子系统四个方面实施,旅游转型升级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即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

图1 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框架体系

2.1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动因

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动因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1)乡村振兴的推动:乡村振兴政策的持续出台,既推动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又为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保障;(2)精准扶贫的要求:乡村旅游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旅游的精准扶贫效应,但是在实际扶贫过程中并未达到精准效度,农民参与度不高,未实现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伪脱贫”现象仍然存在;(3)现实问题的驱使:乡村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旅游产品单一、粗糙以及乡土文化缺失等问题要求乡村旅游需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4)市场需求的趋势: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日渐成熟,传统的农家乐式或是田园观光式乡村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传统乡村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与乡村旅居生活体验转型升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过程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过程主要通过四个子系统实施:(1)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子系统:旅游产业子系统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元件,旅游产业转型是将乡村旅游产业转型为“乡村旅游+”,调整乡村旅游产业结构,植入新业态,如植入康养产业、医疗产业、文创产业等,而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是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品质的提升,未植入新产业,仅对原产业进行优化升级;(2)目的地转型升级子系统:主要指目的地综合提升,包括目的地旅游形象的提升、产品质量提升、社区参与优化,是乡村旅游目的地升级的过程;(3)旅游支撑体系转型升级子系统:主要指乡村旅游保障体系的升级,包括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升级、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升级、旅游企业经营能力提升;(4)旅游环境转型升级子系统:主要指乡村旅游环境的美化与提升,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美化、经济社会环境提升、人文环境升级。

2.3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目标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是以乡村农业为基础产业,旅游业为中介产业,通过旅游中介产业融合其他产业,其短期目标是提供就业机会,发展乡村经济,发挥农民主体地位,优化乡村环境,即解决“三农“问题,长期目标是为了重建文化自信和推进整体文明进化的乡村全面振兴。

3 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模式及路径

3.1 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模式

通过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框架体系的构建和分析不难发现,乡村旅游转型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产业的重构上,具体通过产业融合来实现,而乡村旅游升级是乡村旅游系统的优化和提升,具体可通过信息技术或文化创新来实现。以市场需求和供给侧改革为两大驱动系统,以政府和社区居民为牵引主体,以乡村产业重构和乡村系统升级为核心路径,构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模式(如图2)。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转型”与“升级”在理论概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这并不影响转型与升级的同时序进行,在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中,转型与升级可以同时进行,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图2 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模式

3.2 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

3.2.1 基于产业重构的乡村旅游转型路径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但单一的传统乡村旅游产品功能不仅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滞后于旅游消费市场多元化的休闲体验需要,因此需要通过重新组合乡村旅游业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植入关联新业态,调整产业结构,重构乡村旅游产业经营形态。重构是指一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因外力的冲击或内部各个要素的离散作用,导致系统构成要素难以正常运行或系统整体难以实现良性发展,通过对系统结构的重新构架,促使各要素优化组合,从而实现系统根本性转型[4]。在乡村旅游产业的重构中,外力的冲击来自于市场回归乡村的强烈需求和政府对乡村振兴的政策推动[5]。内部构成要素的离散作用则表现为旅游同质化现象及区域不协调问题。乡村旅游产业重构从实现路径上来看主要是通过发挥“旅游+”的产业融合功能,依托旅游产业这一中介产业的多功能性,促进乡村农业、乡土文化与关联业态的融合,大力促进乡村旅游与河南优势产业(如禅武文化、康养、教育、医疗、文化创意等)互动发展形成乡村旅游产业新业态(见表1)。

表1 河南省乡村旅游产业重构路径

3.2.2 基于创新视角的乡村旅游升级路径

传统的乡村观光旅游已经无法满足休闲时代旅游者的多元化和品质化需求,只有实行乡村自我更新和乡村旅游产业创新,才能完成乡村旅游的转型和升级。自我更新与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文化创意的改造,故乡村旅游升级,须坚持以产业创新理念为指导,以“乡村性”为核心基础,以“农业”“农民”“乡村民俗”为重要内容,融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元素和以文化创意为手段的文化元素,由此创新路径,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科技领先、文化体验居中、物质精神双丰收的全产业链创新效应。“旅游+文化创意+科技”是当前旅游业升级发展的一大趋势,科技为旅游产业升级提供新的发展引擎,将互联网、高科技广泛应用于乡村旅游发展,构建乡村旅游智慧化大环境,打造农业科技产业园、乡村民俗文化科技体验园等新型旅游产品扶贫形态。创意经济下,“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艺术性呈现,通过发展文创农产品农场、文创农艺工坊、文创农品购物店等形式,盘活农村资源,提升旅游产业文化价值,且文创文化创意产业的强融合性、高附加值、低消耗性有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升乡村旅游形象,推动乡村旅游就业创业。

4 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岸上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部山区,地处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内。2000年以前,该村因地处山区,生产条件落后,农民收入低;2001年以来,该村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云台山景区,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家庭宾馆为主的旅游服务业,逐渐形成了集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服务区。目前,岸上村是云台山景区最大、最繁华、离景点最近的服务区,实现了由破烂穷山村向旅游服务专业村的转变。但岸上村作为云台山旅游经济的辐射村域,产业依赖性强,产品形成单一,主要为家庭宾馆、土特产购物等,产品辨识度低,尚未形成自身独特的、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其作为云台山的附属产品地位很容易被取代。在此背景下,岸上村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引入新业态,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重构,将自身武装成为云台山精品服务区,巩固其在云台山景区附属服务板块的核心地位。

4.1 岸上村乡村旅游产业重构路径

产业转型的路径是产业重构,产业重构的前提是挖掘本土特色产业,实现特色产业与原有旅游产业的融合。笔者依据云台山的特色资源,为岸上村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两条产业重构路径。

产业重构路径一:“乡村旅游+中医药”,开发康养旅游产品。云台山山高林深,盛产中药材,有闻名中外的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还有人参、灵芝、茱萸、连翘、天麻、当归等200多种中药材,且据历史记载,“药王”孙思邈曾长期在云台山一带采药炼丹,治病救人,云台山中药材文化特色显著。结合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及深厚的中药材文化底蕴,运用医药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方式,推出中医药创新产品和服务体验,开发生产、采摘、制药、销售、体验等全产业链产品,赋予乡村旅游健康属性,迎合现代旅游者康养需求。

产业重构路径二:“乡村旅游+地质”,开发研学旅游产品。云台山是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南麓,是一处以裂谷构造、水动力作用和地质地貌景观为主,以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为辅,集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综合型地质公园,也是中国特殊植被的北界和最高纬度的猕猴保护区。据此,可以结合云台山地质特色和生态特征,开发云台山地质研学、太行山生态研学等旅游教育产品。

4.2 岸上村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

可采用“旅游服务区到精品旅游服务区”的升级路径。岸上村目前的旅游功能定位是云台山景区最大、最繁华、离景点最近的服务区,这一定位中强调的是服务区的规模和区位,而规模和区位并不能成为永久的竞争优势。要成为云台山景区不可替代的特色服务区,岸上村服务区除了完善产品体系,还需要提升服务质量,将自身由“云台山景区最大、最繁华、离景点最近的服务区”提升为“云台山精品服务区”。通过技术运用,实现农家宾馆智慧化运营,提升服务效率;通过文创产业引入,引导农家宾馆向精品民宿升级,优化住宿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猜你喜欢
云台山重构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登云台山
河南云台山景区旅游发展经验与启示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云台山景区公路边坡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及落石运动轨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