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教育模式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1-06 01:34江友志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19期
关键词:篮球教学小学体育

江友志

摘  要 篮球是深受各年龄段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也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项目之一。以某校87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对比,观察统计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就运动教育模式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進行研究。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小学篮球教学中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 运动教育模式;小学体育;篮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9-0023-03

0  前言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篮球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团体运动项目之一,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体育项目如田径运动等相比,掌握篮球运动的技术和规则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传统教育思维下的篮球课堂容易由于“模式化”“教条化”让学生产生厌倦抵触情绪、压迫和束缚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天性,充分融入篮球课堂,潜移默化地学习篮球运动的规则、技战术等,自觉进行科学的篮球训练,获得对于篮球运动的体验和感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推动我国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美国教育家西登托普1982年在一次会议中首次提出运动体育的理念和教学模式[1],并在1994年出版了专著《运动教育——通过积极的运动体验提高教学质量》。此后,运动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可以替代传统体育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到多年龄段、多教学课程项目之中。我国于2004年前后开始研究和逐步引入该教学模式与理念[2]。

运动教育模式区别于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显著特点在于,该模式更侧重于将竞技运动与体育想方设法地进行有机结合,以竞赛活动作为主要“容器”,把“团队合作学习”“自主实践感悟”和“角色扮演体验”等关键要素融入其中,最终达到让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体验并亲自经历真实的、丰富的运动实践,潜移默化地提升项目技战术水平、体能和塑造优秀体育品格。笔者将运动教育模式及其相关理念引入小学篮球体育教学课堂,对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探究该教学体系内在思想与模式。

1  研究设计思路及过程

1.1  研究内容

依据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理念和指导思想,笔者细化了篮球课程教学目标。首先,根据教学项目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阶段;其次,选取每个等级内的教学项目,包括“规则”“运球”“传球”“投篮”“团队配合与体育精神”等项目。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篮球教学实践中如何合理应用运动教育模式,主要涵盖三个研究维度:

1)小学篮球技战术和体能教学大单元的研究与编制;

2)学生在课程团队中角色扮演和职责单元合理设置的探索;

3)团队中每个学生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开展合作的有效性做法的考察与摸索。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某校五年级小学生(10~11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从该年级各班随机抽选自愿参加教学的87名学生,并分成采用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组43人(男生31人,女生12人)和采用传统教育模式的对照组44人(男生30人,女生14人)。

1.2.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的前期通过学术期刊和互联网查阅若干与运动教育模式和合作学习等相关的理论专著、研究文章与资料,对运动教育模式的发展历史及目前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梳理,借鉴已有的教学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归纳提炼自己的研究思路,为本研究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进而为后续教学研究的实操实证阶段奠定良好基础。

1.2.2  客观观察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人员对所有参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肢体行为、动作反应、言语、表情等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和分析,同时尽量不干涉其自主学习过程(当发现学生即将出现严重偏离教学目标倾向的时候,再及时出面予以干预和正确引导),帮助其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本研究中从实验组和对照组获取到的数据资料,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 17.0和Office Excel软件等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处理。

1.2.4  问卷调查法  在征询了部分在职体育教师与篮球运动从业人员之后,结合文献资料法中所积累的理论基础,研究人员制作了调查问卷表,其考察内容涉及学生心理素质、篮球运动参与情况、体育课认知、满意程度、课程期望等维度和指标[3]。

1.3  研究过程

根据既定的研究目标,如图1所示,笔者主要按照筹备阶段、实操阶段和总结阶段开展本次研究。

1.3.1  筹备阶段  筹备阶段分为明确教学项目任务、收集项目课程资料、设计研究实操方案三个环节。首先,建立项目组,细化任务指标和任务工作流程;其次,收集项目相关教学资料,重点在于更新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将收集到的资料在所有的子项目组中进行逐条比对分析,这对于项目的有序推进和合理应用是十分有利的;最后,针对性设计研究方案,包括合理设计教学中学生在团队中的模拟角色和责任分工,对低、中、高三个难易度等级的学生均进行“规则”“运球”“传球”“投篮”“团队配合与体育精神”等维度的小单元教学,最终将每个维度组合成贯穿三个难易度的大单元教学方案。

1.3.2  实践阶段  实践阶段包括项目教学实证研究、教学具体实施和产生阶段性结果三个环节。在教学单元的编制和教学期间,研究人员邀请相关从业专家以在线教学方案沟通、远程互联网视频连线等多种形式来参与和提供指导意见。项目实施后将对效果进行评估,评估指标需围绕学生的实际教学环境来设定,以期达到切实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研究目标。

1.3.3  总结阶段  对文献、案例、项目实操阶段产生的阶段性结果等资料进行研究、比对和探讨,进而提炼出符合应用实际教学环境的成果。邀请相关专家、在职体育教师等对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并给出修改意见。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教育模式提高了学生篮球水平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小单元教学确实能让学生每次都接触到新鲜的教学项目,短期主观上会有满足感,但长期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首先,传统小单元教学不利于垂直教学体系的形成;其次,高频次的单元更替使得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巩固,影响学生正确技能动作、习惯的形成,而这恰恰对处于储备和培养运动技能启蒙阶段的低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运动教育模式突破了这些传统小单元教学的不足,以大单元教学的安排设置,以及体能、篮球技战术、模拟实战游戏、团队角色扮演等进行有机融合的做法,为学生学习篮球运动提供了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积极氛围的熏陶下变得更加喜欢篮球,更加勇于探索篮球运动中的未知领域,变得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显著提高了不同程度和特点的学生的篮球水平。

2.2  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是运动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依照教师给予的指示去执行课程中的各项任务或学习相关的内容,普遍缺乏以第一人称视角去扮演不同角色而融入教学情境的机会。但是,在运动教育模式下,学生选择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并融入角色是必要性的关键步骤。学生通过团队内的相互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目标,由此显著地激发了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习情绪,能更好地理解篮球有关知识和分享自身心得。例如,在教学项目由“低”等级进入“中”“高”等级教学单元后,每个学生团队如表1所示,逐步配置5~6名功能性角色,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在前期课程任务中的表现和自我体验等作为依据参考,内部自由分配,进入角色扮演情境。

2.3  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整个学习单元中将学生都固定在同一个团队中有利于内部相互熟悉、培养默契。经过一段时期的共同学习、相互合作后,绝大多数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会对团队产生认同感、安全感、任务使命感和荣辱感,这些感觉最终整合内化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集体归属感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一旦形成就能够极大加强团队的内部建设,激发团队内成员的技能潜力[4]。在实践操作层面,通过摸索,笔者认为相对有效性的做法是特定的团队名称、团队标识性口号和动作、团队LOGO等“团魂”元素的确立,将有助于学生较快速地对团队产生归属感,继而顺利进入“角色”。在具体实操中,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等现代化多媒体演示设备,提供中国职业篮球联赛(C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前五名球队的介绍、训练、比赛视频,让所有团队从中选取心仪的球队作为参考,辅助确定自己团队的名称。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根据团队成员气质、特点或者本校内部实际情况来为团队依次命名,诸如“云龙队”“铁鹰队”“泰山队”等。

2.4  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影响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任务化管理和达成目标的一致性诉求,相对忽略了学生的真实心理诉求,弱化了学生个性的发现和培养。而运动教育模式从教学理念到实操方案都改善了传统教育模式如同工业化塑型一样的教育方式,实现了从流水线生产到努力平衡每个学生个性特质的转变[5]。这种变化体现了尊重学生心理,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因材施教的本质。

经过对回收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组学生在表达、倾听、体验和互助等四个因子上与对照组相比達到显著性差异(P<0.05);在协调、自控和引导等三个因子上相比对照组达到差异极显著性水平(P<0.01)。经过一系列相关课程和教学大单元的培养,实验组学生普遍显得更独立、自信、乐观,勇于挑战,较好地发展了心理素质,增强了抗挫折能力,提升了适应社会和自我优化学习进步的能力。

3  结语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现代教育的主流观点,也是国家近些年强调学校体育应当遵循的教学理念。作为体育教学初级阶段的小学体育是衡量体育发展好坏的基础阶段。而以运动教育思想为基础的教学大单元、团队合作学习等模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项目、角色扮演机制、游戏竞赛活动等形式不断深化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育精神、合作与良性竞争意识,同时培育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格[5]。但是,同时应注意的是,在具体实操引入过程中,切忌教条化地生搬硬套,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本地学校实际情况作进一步改良,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贺伟.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优势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3(18):119-121.

[2]于永泽.“运动教育模式”在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

[3]庞柱德.运动教育模式提高小学生体育课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1):69-70.

[4]卓志超.运动教育模式引入小学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5):94-95.

[5]王军华.运动教育模式在美国的实践及对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J].体育教学,2016,36(5):51-52.

猜你喜欢
篮球教学小学体育
浅谈循环训练法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借助体育游戏教学法促进小学篮球教学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