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力生
摘 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在外来文化冲击、快餐文化泛滥的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语文课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本文重点探索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中学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9.038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而且能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坚定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 更加有助于实现民族复兴。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意义非凡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当前,我国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精神追求的深度、世界文化发展的广度来看待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能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传统文化。
正因如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学生应在学习语文教材知识的过程中认真品味传统文化精髓,以先辈们的乐观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开阔的胸襟、健全的人格为榜样,修身立德、健康成长。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当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也是确保高考改革平稳落地、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的迫切需要。中华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锤炼与一代代中国人的沉淀,早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民族的显著特征,不仅影响我国社会的管理模式,也不断纠正人们的思想。因此,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从而建构起能够真正适应青年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不仅是最基础、广泛、深厚的自信,而且也会带来最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
当代中学生喜欢过洋节、追洋星、买洋货,盲目崇拜一些外来文化,这些都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相机进行引导,如利用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春节庆团圆、放鞭炮、贴对联、辞旧岁、迎新年、互拜年的盎然景象,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
1.教师重视技巧性归纳,忽视传统文化渗透
在传统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对考试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解題技巧的总结上,目标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品格的培养。而学生常常成为没有灵魂的学习机器,教师背离了立德树人的初衷,未能把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放在首位。
2.学生重视功利性学习,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当前中学学生“功利”性学习现象十分严重,侧重答题技巧的反复练习,忽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很多学生在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时间的安排和学习内容的选择等方面都呈现严重的功利化倾向,重视知识在考试时的提分作用,而忽视一些基础知识的实际功用。
中学语文教材摘选了一些经典作品,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文学素养,但是这些作品中的文化精神常常被学生忽视。在学习相关古诗词和文言文的篇章时,学生过度依赖工具书,注重识记重点字词的含义,不注重知人论世,不注重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的思想内容,更无法真正领悟到文章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
3.课堂呈现填鸭式讲授,忽视方式创新
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缺乏应有的活力,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枯燥无趣,而且教师过度依赖参考资料,只是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缺乏教学理念的创新,没有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未能够深层次地鉴赏文章,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更是一知半解。
较短的课堂时间内,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常常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课堂上少有发言、讨论、表达的机会,难以实现教学实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是真正的“生本”课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1.想象联想,用心感悟
教师应当精准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脉络,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想象:诗人为什么要喝酒,而且喝“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看剑”?想象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体会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从而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保卫祖国。
2.运用典故,适度拓展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鼓励学生探求文章深层次的观点态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文化元素。
如在学习荀子《劝学》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时,讲授不能局限于字面意思,可以结合一些古代先贤的学习典故,如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孙敬悬梁、苏秦刺股等,引导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先贤尚学的优秀传统。
3.利用诗文,感受精华
中学语文教材里面的古诗文内容包含了许多传统文化知识,比如传统道德、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饮食等,无不体现着“美”。
《孔雀东南飞》歌颂了对爱情忠贞之美;《蜀道难》表现了瑰丽想象之美;《登高》则抒发了诗人暮年悲壮之美;《锦瑟》体现的则是一种朦胧之美。所以,在这样的古诗文中,教师应该多去寻找教材中隐藏的各种传统文化因素,和学生一起去探讨古诗文所要表现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精彩的文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以良好的课堂教学来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4.多样诵读,读出韵味
东坡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惟其意”的诵读法对语文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课堂诵读是帮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途径,所以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齐读、个人朗读、男女对读、分组读等,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5.创新方式,营造氛围
当今时代早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即将进入5G时代。无可否认,在学习古典文化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由于文字的晦涩难懂、年代的相隔久远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去调节课堂,营造轻松和美的学习氛围,借助互联网、运用多媒体,制作微视频、PPT等,使教学搭配现代的教学资源。
如在学习《短歌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放映《新三国演义》相关的电视剧情节,介绍作者所处的环境背景,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然后,迅速进入课堂互动讨论环节,师生共同探讨曹操为何重视人才。最后,教师联系当今时代,与学生议一议:为什么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国家强盛的第一战略。这样的教学能渲染浓厚的学习意境,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导,弘扬中华美德,以立德树人作为目的,为学生成长提供精神食粮,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 陈晓波《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2018年8期。
[2] 邹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升中学语文教学素养》,《考试周刊》2018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