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胜群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是说有所不为,是为了有所作为。现实中,大有可为,并非事事皆为,而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好事可以为,坏事绝对不可为。对坏事不作为,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底线。坚持原则,守住底线,本身也是一种作为,有时,甚至是大作为。
张瑾,字去瑕,江南江都人,康熙二年举人,康熙十九年,授云南昆明知县。
清代,云南省治设在云南府。昆明周边有七县,昆明作为首县,是督、抚、司、道、府、州等各大衙门的所在地。处在这些都比县令大的众多衙门中间,小小县令可谓官难当,气常受。可是,一身正气的张瑾,官小骨头硬,恪守“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管损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来自何方,门头多大,也要坚决顶住,绝不作为。
昆明湖的水来自其周围的四面高山,夏秋季节暴涨,进入闸河,以至闸河沙石堵塞,水漫堤岸,淹没农田,每年都要耗费大量民力疏通治理。而与昆明县相邻的晋宁州,雨季汇聚了东南山谷里的水,导入了大江。现在,上司心血来潮,要大兴土木,开凿沟渠,把晋宁州的水通到闸河。对此动议,作为还是不作为?
张瑾实地考察了地理环境,不仅不作为,还坚决反对这项工程。他依据考察画的图,说明道:“来自昆明的水,闸河已经不能容纳,沙石堵塞,水漫堤岸,危害百姓,怎么还能再接受来自晋宁州的水呢?再说,这里地势高,沙石又大又多,难以开凿。”但上司坚持开凿,张瑾就指着地图争辩:“高下在目,何忍陷民於死!”——开凿之难,危害之大,一眼就能看出,大人您怎么能忍心置老百姓于死地?看到拒绝开凿的张瑾态度坚决,言之有理,最高长官总督范承勋不得不说:“令言是也。”最后放弃了开凿动议。
上面拍板立项目,搞工程,作为地方官员,大可积极响应,全力配合,既可以给上级留下一个紧跟不走样的好印象,又可借机施展一番,显示才能。心术不正的,还可以顺便捞点儿好处,中饱一下私囊。在很多人眼中,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是,张瑾就是反对,因为工程有害于民,坚决不作为!
昆明不仅官多衙门多,而且总督、巡抚两位大员“不相下,出则并驾”,谁都不服谁,各揣心思斗气。一次,二位大员要各自阅兵,认为街道狭窄,“令知府毁云津桥南北市屋,民大哗”。两官相争,为了各自的威风和排场,搞阅兵竟然要拆毁民房。这道命令,是二位大员下给张瑾的上司知府大人的。作为县令的张瑾,在拆字当头的云津桥现场,看到敢怒不敢言的百姓求救的目光,便义无反顾地来见知府,恳请知府不要拆屋。知府无可奈何地说,不拆这些房子,我这个知府就保不住了。张瑾听了,对他说:“当去县令。”表明自己为民做主,不怕丢官。于是,“疾走军门”,劝说二位大员,既然要阅兵,大扬军威,就要找个宽敞的地方。现在,即使把云津桥的民房拆了,街路也不敞亮。数千人挤在一条狭巷里,实在有损军容。建议总督、巡抚二位大人,各率其军,分两门出城,然后汇合,“可耀十万军容也”。
二位大员听了,很高兴,说就这么办,不拆民房!
俗话说,军令如山,军方要拆毁民房,堂堂知府都抗不住,作为小小的县令,更是难以违抗。再说,“拆”字当头,借机敲诈勒索,鱼肉百姓,还可发一次财。但是,一心为民的张瑾,面对泰山压顶的“拆”字,就是不作为,而且为了保护老百姓的房屋,不怕得罪上司,上下奔走,据理力争。
如此不作为,张瑾哪里来的勇气?
张瑾就任昆明知县前,县里就一直沿袭这样一个规定:老百姓每天要供给县里官员10两银子,作为“公费”。张瑾到任后,毅然革除了这一规定。说:“吾食禄于君,不食佣于民。”——我吃君主的俸禄,不喝老百姓的血汗。如此改革,触动了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官员的利益。总督对张瑾说:“你像陈仲子那样廉洁,能治理如此混乱的地方吗?”只靠俸禄,没有“外快”,小小縣令,当官也寒酸。便问张瑾家里有几口人,张瑾告知:“一个儿子,客人和仆人各两个。”总督不相信,派人巡视调查,证明句句都是实话。
心里无私底气足,难怪张瑾有这么大的勇气,反对开凿沟渠,拒绝拆除民房,不收百姓的血汗钱!
不作为的张瑾,维护了老百姓的利益,这是大有作为的不作为,是彪炳史册的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