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氏针灸”学术思想及其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 颈椎病的临床医案

2021-01-06 15:18夏益俞建锋卜利锋黄美英迪燕沈琳张金华陆李还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5期
关键词:根型经脉督脉

夏益,俞建锋,卜利锋,黄美英,迪燕,沈琳,张金华,陆李还

(1.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黄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804;2.陆瘦燕针灸传承研究中心嘉定分中心,上海 201802)

0 引言

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约占颈椎病发病率的60%以上[1]。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为颈部疼痛和僵硬感,可伴有一侧或双侧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或异样感,活动不灵活,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患肢无力并肌肉萎缩,该病常反复发作,属中医“项痹病”[2]。经查阅文献发现,目前治疗该病可采用手术及保守治疗[3-7],社区患者大多选择保守治疗,其中,非药物疗法包括针刺、穴位埋针、热敷、推拿、牵引等较常见。药物疗法:西药以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及营养神经药物为主;中药汤剂以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及祛风湿止痛药物为主。陆氏针灸流派是我国近现代国内外影响最大的针灸流派之一[8],陆氏针灸治疗该病疗效显著,现笔者将“陆氏针灸”学术思想及其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医案做简要阐述。

1 陆氏针灸学术思想

1.1 十分注重针灸的辨证论治程序:切诊居于首要地位

陆氏针灸强调针灸应突出中医诊疗方法的特色——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9]。在治疗时,注重整体辨证,用四诊的方法,从望、闻、问、切中去追查疾病的原因(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和采集病史,然后结合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中医基本理论加以综合研究,去分析病理病机,归纳成症候群,辨别疾病的标本缓急,决定疾病的性质,基本确定病在何脏、何经。经辨证明确后,就进入论治阶段,确立针灸治病的原则,对证处方配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故陆氏针灸认为切脉居于首要地位,是在针灸临床上决定针刺补泻、深浅及刺灸宜忌的重要依据之一。

1.2 深入研究并重视运用针刺手法:重视爪切进针法

针灸治病除辨证正确,处方取穴得当外,还要运用适当的手法[10]。在理论上,“陆氏针灸”对针刺手法从其存在形式到作用机理和组合形式进行分析,分解为三大类: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复式手法。爪法和切法均为常用的针刺辅助手法,最早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抓而下之”,“切而散之”。抓,《康熙字典》:“《博雅》搔也。又掐也。”目前各版教材将爪法与切法并称为爪切法,为主要进针手法之一。陆氏针灸重视爪切法:进针须双手协作,以左手(押手)大拇指甲用力按穴,右手(刺手)持针,中指须抵住针身,无名指抵在患者皮肤,然后将针沿左大拇指甲边缘,一捻一插,迅速刺入皮肤。这样可以①使患者减轻疼痛或不觉疼痛;②正确取穴,不致偏离;③宣散气血,避开血管或器官;④便于施行各种针刺手法[11]。

1.3 整理历代文献并深化针灸理论:创立经脉元气说

元气是人体的先天本原之气,为生命根本的动力,具有抵御外邪入侵、抗病康复之功能,元气为脏腑之本,经脉之根[12],纠正了当时文献对经络功能认为仅仅是“通行营卫”的狭义理解。如《难经·八难》云:“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与此同时,对经脉元气和脏腑腧穴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发。

2 典型案例

徐某,男,28岁。2020年2月17日初诊。主诉:左侧颈项、肩、上肢疼痛麻木4月余。现病史:患者自述半年前因工作期间长期看手机、用电脑后出现左侧项肩、前臂及小手指刺痛伴麻木阵作,于外院药物、针刺、牵引效果不佳,既往无其他慢性病病史。今日慕名前来诊治。刻诊:神清,精神欠佳,痛苦面容,左侧颈肩部强迫体位,纳差,眠差,二便调。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涩。实验室检查:2019年10月29日外院颈椎MRI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6-7椎间盘后突。西医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断为:项痹病(气滞血瘀型),治则:行气化瘀,通络止痛。取穴:后溪(左)、外关(左)、手三里(左)、C6、C7棘突下阿是穴。

操作:①患者取坐位,枕颌式包带法间歇牵引。颈椎前屈位25—30°,牵引重量为7-10公斤,以患者舒适为度,隔日一次,每次20min。②患者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爪切进针法,后溪穴直刺1寸;外关穴直刺1寸;手三里穴直刺1.2寸;C6、C7棘突下阿是穴向上斜刺0.8寸。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后留针20min,隔日一次。经过5次治疗后,左肩及上肢刺痛麻木明显减轻,睡眠明显好转,经9次治疗后左颈项、左肩、上肢刺痛麻木明显缓解,经15次治疗后刺痛麻木症状基本消失。治疗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3 体会

此例患者,项肩、前臂、小手指疼痛麻木阵作,病位在颈项部,长期伏案工作,气血运行不畅,且犯病时节正值寒冬,风寒湿之邪侵袭项部,停滞经络致局部络脉瘀堵,气血不通则痛,局部皮肤、肌肉不荣则麻木不仁,舌质暗,脉弦涩,证属气滞血瘀型。《类证治裁》云:“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而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素问》治痹有“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之语。故以陆氏处方配穴原则中的“循经选穴与局部选穴法”治疗为主:①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主治头项强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通玄指要赋》:“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难经·六十八难》:“输主体重节痛……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兰江赋》:“后溪专治督脉病。”②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主治头面五官疾患,上肢痿痹不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肘臂不得屈伸,手五指尽痛不能握物。”《难经·二十九难》:“阳维维于阳“,阳维联络各阳经以归于督脉;阳维脉循行路线为……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合于督脉。③ 手三里是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手臂麻痛,肘挛不伸。《太平圣惠方》:“肘臂酸重,屈伸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手臂不仁,肘挛不伸。”《针灸大成》:“手臂不仁,肘挛不伸。”针灸镇痛作用:针刺手三里穴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可提高皮肤痛阈,其机理主要与单胺类和脑啡肽类神经介质的释放有关。动物实验表明,针刺“手三里”能提高脑内亮—脑啡肽和甲硫—脑啡肽以及脊髓内甲硫—脑啡肽含量,并且可使脑内5—羟色胺、5—羟琥珀酸胺和多巴胺升高,从而发挥镇痛作用[13]。④C6、C7棘突下阿是穴是督脉循行线路上的穴位。督脉阳气上行头项部受阻,脉气不通,不通则痛,产生颈肩酸痛,上肢疼痛麻木[14]。通过针刺督脉上的阿是穴,疏通督脉经气,引动机体元气上注于颈项而激发人体正气,抵抗邪气而达到调和气血的作用。十二正经联系脏腑,所行后天之气,奇经八脉中任、督、冲脉均起于胞中,与 肾中元气关联密切[15],所行先天元气,其中,督脉为“阳脉之海”,调节阳经经脉气血,《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⑤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主要保守治疗方法且疗效确切[16]。

4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项痹”范畴,其病位在项部,肝肾不足为其内因,风寒湿邪侵袭为其外因,属于“本虚标实”之证[1]。人体经络系统中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关的经脉主要有督脉、手三阳经,其经脉循行分别见于《素问·骨空论》和《灵枢·经脉》,现摘录于下:

①、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

②、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③、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

④、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

临床发现,不同颈脊神经根受累时病患部位与手三阳经脉、经筋循行分布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患者临床表现多为沿手三阳经分布区域的疼痛或麻木[17-18]。所以,目前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穴,多以手三阳经循行部位的穴位和相应病变颈椎节段的颈夹脊穴。

陆氏针灸认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人体经络元气。通过准确的辨证论治,选择循经选穴结合局部选穴治疗,运用合适的针刺手法,才能更好地调和气血,最终更好、更快地治愈疾病;同时,配合牵引治疗,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陆氏针灸学术思想指导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根型经脉督脉
脑-肾-督脉轴理论初探及临床应用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系统评价
最方便的健身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