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卫锋,韩雪
临床上,小儿抽动症属于一类慢性的神经精神类综合征,其多发于3~12岁的儿童群体中,发病机制通常与环境及心理等因素紧密相关[1]。祖国医学认为,此病的病机主要是肝脏的气机失调等情况所引起,可归属为“慢惊风”及“筋惕肉瞤”,以及“肝风”等范畴[2-3]。由于西医治疗的远期效果不佳,应用中医治疗方案逐渐引起了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循经止痉汤对肝阳上亢、风阳鼓动抽动症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寻找最佳治疗措施,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抽动症患儿14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1例。观察组中男56例,女15例;年龄3~12岁,平均(7.12±1.43)岁;病程1~36个月,平均(17.24±1.33)个月。对照组中男59例,女12例;年龄4~13岁,平均(7.14±1.35)岁;病程2~34个月,平均(17.18±1.40)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4]第5版中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5](2012版)及《中医儿科学》[6]中关于多发性抽动症关于肝阳上亢、风阳鼓动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以摇头耸肩、吸鼻清嗓、眨眼频作、挤眉皱眉、肢体抽动、口中秽语、性情急躁等为主症,或兼有纳差、大便秘结或溏、舌质红、苔黄腻或白等次症。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及中医证候分型诊断标准;(2)年龄3~13岁;(3)患儿家长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其他类型的神经系统性疾病者;(2)恶性肿瘤者;(3)血液疾病或肝肾功能异常者。
1.5 研究方法 对照组进行氟哌啶醇、耳穴贴压和针刺治疗,其中氟哌啶醇(大红鹰药业公司)初始剂量为每次0.5 mg,每日2次口服,而后视情况逐渐加量,待病情稳定之后可减量到维持剂量,即每日4 mg。耳穴贴压治疗时选择患儿一侧的耳穴,所用主穴为:内分泌、皮质下、脑干、肝、脾、抽灵、神门。通过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并为每个穴位均按压约1 min,频率为每日≥3次,以3 d记为1次,对两耳进行交替应用,将4次记作1个疗程。治疗时间为6个月。针刺治疗选择一次性的无菌针灸针,其规格为0.3 mm×25 mm,所用主穴为:肝俞、肾俞、脾俞、足三里、内关、百会。对抽动明显的区域增加局部取穴,施针方式为平补平泻,期间留针20 min,以3 d记为1次,将此记作1个疗程。治疗时间为6个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增用循经止痉汤,基本方为:龙骨、牡蛎各9 g,龟板、钩藤、川楝子、酸枣仁、远志、合欢皮、益智仁各6 g,石菖蒲、郁金、百合、白芍、地龙、甘草各5 g。脾虚者加茯苓、白术各6 g,党参10 g;偏血虚者加熟地、当归各9 g;盗汗者加浮小麦、北沙参各9 g。以水煎至250 mL,每日3次服用。治疗时间为6个月。
1.6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疗效,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评价量表(YGTSS)评分以及副反应情况。其中YGTSS评分包含:抽动次数、强度、频率、复杂性、干扰性等方面,各方面分值为0~5分,并独立评价抽动症患儿的综合损害,分成0、10、20、30、40、50分6个等级,最终计算量表总分。
1.7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YGTSS评分的改善率≥90%;(2)显效:YGTSS评分的改善率为60%~89%;(3)有效:YGTSS评分的改善率为30%~59%;(4)无效:YGTSS评分的改善率≤29%[7]。
2.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YGT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YGTSS各项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YGTSS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也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YGTS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儿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发生嗜睡3例,头晕2例,恶心2例,心悸1例,疼痛4例;观察组发生嗜睡1例,头晕1例,恶心1例,疼痛1例。观察组副反应发生率为5.6%(4/71),显著低于对照组16.90%(1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8,P<0.05)。
抽动症属于一类较为常见的慢性型神经精神障碍,患儿通常会出现不自主的和迅速的,以及无目的的肌群收缩等情况,临床主要表现在存在眨眼和皱眉及努嘴和嗅鼻,以及摇头和耸肩等症状,此外还会出现躯体扭动和咽部异常发声等运动性抽动及发声性抽动,对患儿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8-9]。如不加以重视,对于学龄前患儿而言,还可能会影响其课堂学习,最终使成绩下降。因此,早期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十分必要。以往临床上常应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常用的氟哌啶醇和硫必利等西医药物虽然在短期内具有较强的疗效,但长期服用具有较大的副作用,且若停服,则较易复发,较难被患儿家长所接受,选择更加优质的治疗方案显得十分必要。
中医古代文献中对抽动症病名无明确的记载,但《内经》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都说明了抽动症与肝密切相关,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生理功能未臻完善,“肝常有余”是小儿基本生理特点;张骠[10]认为禀赋不足,五志过极是小儿抽动症的主要内在病因。中医学素有五脏配五神之说,五脏精气充盛,阴阳平衡协调则神智清明,情志平稳,行为正常,运动协调[11],此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谓矣。综上分析,肝阳上亢、风阳鼓动是小儿抽动症的基本病机;诚然,平肝潜阳、熄风化痰则为小儿抽动症的基本治法,自拟循经止痉汤中龙齿、牡蛎可镇惊安神、清热除烦、潜阳补阴共为君药;龟板能滋阴潜阳、养心安神,钩藤能息风止痉、清热平肝,川楝子行气止痛,石菖蒲可醒神益智,郁金清心解郁,五药连用共为臣药,酸枣仁能养心补肝及宁心安神,远志能安神益智,合欢皮能够解郁宁心,百合可养阴清热及滋补精血,白芍药能养血柔肝;益智仁可温脾摄涎,地龙可清热祛风定痉,七药联用为佐使之药;甘草能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上述诸药联用,共奏平肝潜阳、熄风化痰功效。针刺及耳穴贴压近年在治疗抽动症上也被广泛应用,本文研究中,对患者的肝俞和肾俞穴进行针刺,能够调节其脏腑功能,而对脾俞和足三里穴进行针刺则可益气健脾,针刺内关和百会穴能够安神宁志,对于抽动区域进行局部取穴还能较好地控制患儿的症状。而耳穴贴压能够配合针刺较好地调节患儿机体的功能及阴阳平衡,从而获得整体和局部症状的均衡改善,最终协同观察组中药达成“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功效[12]。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7.18%,较对照组的88.73%明显更高(P<0.05),这提示观察组疗效明显更好。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观察组所用中药汤剂发挥了较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同时,治疗后两组的YGTSS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也更低(P<0.05),这也再次证实了观察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效果明显更好,循经止痉汤最终更好地改善了患儿的临床症状。此外,本文发现,观察组患儿的副反应总发生率5.63%,较对照组的16.90%明显更低(P<0.05),这表明了观察组患儿的安全性明显更好。原因主要考虑与中药汤剂的温和药理性质等因素有关,也证实了中药能减轻西药副作用,这在武玉等[13]的报道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结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副作用小于对照组,存在中药联合针灸、耳穴贴压起到协同增效及减毒作用,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循经止痉汤对抽动症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还可有效改善患儿的YGTSS评分,值得给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