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山 黄桂媛 沈奕
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北部湾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和北部湾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北部湾发展论坛暨新型全球化与民族地区自贸区建设研讨会于2020年11月26日在广西钦州北部湾大学召开。本届论坛围绕“新型全球化与民族地区自贸区建设”主题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高峰对话和分会场讨论,在新型全球化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的自贸区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与向海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面对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困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未来全球化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模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戴慧提出,应对经济全球化应坚持双循环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治理改革,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关系深入和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戒骄针对自贸区建设,建议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广西社会科学院周明钧认为打造西南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联动载体有重大意义,应加强宣传舆论引导,推进西南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载体的建设。新疆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吾斯曼·吾木尔指出,新疆应对新型全球化趋势,须紧扣以“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为主线,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引领,加快新疆商品“卖全球”步伐。新疆大学郑嘉禹、粟迎春指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就是要形成“大保护、大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坚持市场化改革。专家学者们在应对经济全球化问题上,都认为应坚持双循环发展战略,畅通国内大循环,与“一带一路”国家共赴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民族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遵循。中央民族大学李曦辉提出,应加大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帮扶力度,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尽快高质量融入国民经济及全球化,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增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广西民族大学胡超指出,在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兴边富民行动理念需要从“输血”转向“造血”,行动主体需要从政府“独唱”转向政府、社会力量和边民三方“合唱”,行动方式需要从缩小均值差距的“大水漫灌”转向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精准滴灌”。中央民族大学冯彦明建议打通钦州港与广西内地及西北、西南、中南甚至全国的陆、海(河)、空联系,解决交通不便问题,实施包括大数据产业化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振兴工程和金融发展工程。吉林大学刘国斌、杨富田指出,必须加强政策对接和民心沟通,提高投资质量,进行差异化竞争,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以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北部湾大学陈锋指出,应从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上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更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新格局。西南科技大学付巾书、宋加山指出,成渝双城经济圈须加快接入国家高铁大动脉,通过中欧班列和“一带一路”规划进一步优化资源和市场要素配置,积极承接沿海城市的产业转移。重庆市巫山县委党校雷兆玉指出,重庆市巫山县远离经济圈“双核”,应坚持积极融入双城经济圈,内谋发展,外求合作,打造长江三峡国家公园和“两山”“两化”创新试验区。中国旅游研究院徐宁指出,边境民族地区要以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打造边境旅游核心区,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综上所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需结合民族地区的现实条件,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实施民族振兴工程,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自贸区在扩大投资领域开放、实施新管理模式、创新投资管理等层面皆有可能出现法律层面的瓶颈,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自贸验区建设,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领域。天津师范大学孟广文针对广西自贸区,提出了“一城二区”的发展模式、逐渐享有较大事权与简单明了政策法规、自贸区核心区可逐步实行“境内关外”海关监管、建立以航运物流业为基础的产业群等对策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戒骄指出,随着中国加入RCEP,与东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会有密切经济联系,钦州和“一带一路”直接相连,在“十四五”期间要通过先进制造业,一方面和内地联系,另一方面带动进出口。大连海事大学李忠操指出,广西自贸区既为国内循环之“终点”,亦为国际循环之“始点”,应探索和构建国际商事法庭解决商事争端,加快广西自贸区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北部湾大学李燕、陈金源提出,北部湾城市群应充分发挥多重政策优势助力金融改革,采取搭建多层次对外开放平台、支持优势产业“引进来”与“走出去”、探索自贸区旅游新业态模式等措施,全面提升北部湾城市群对外开放程度。广东海洋大学廖健聪提出,北部湾城市群服务业合作发展应抓住东盟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北部湾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服务业发展的差异性等机遇,着眼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推进北部湾城市群服务业合作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北部湾大学占金刚、程嘉认为,广西自贸区的发展应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与东盟国家的多边合作机制,稳定广西外商直接投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任晓莉针对钦州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指出,钦州自贸试验区一是应更新理念,深化对自由贸易区的认知;二是要整合机构,提升创新主体的能效;三是要多策并举,优化整体的建设生态;四是要大胆探索,优化引才引智的政策环境。中央民族大学冯彦明指出,钦州自贸试验区应认清形势,改变观念,规划设计先行,并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争取国家支持。北部湾大学朱念等指出,钦州正处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多重机遇叠加的黄金发展期,随着产业环境的完善和硬件条件的提升,加快发展枢纽经济刻不容缓。北部湾大学沈奕等人针对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营商环境,提出要强调简政放权,完善行政效能机制,创新金融制度,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完善跨境贸易服务,打造与世界先进自贸区对标的国际营商环境。综上关于自贸区建设的研讨,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自贸区应在法律法规的监管和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条件,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内外联动,形成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快自贸区发展。
西南大学宗会明指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西部地区要注重高等级陆路交通干线建设,助力边缘城市和口岸城市交通发展,提升区域交通网络均衡性。北部湾大学傅远佳指出,钦州建设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城市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国际陆海通道重要节点城市、重要国际门户城市、产业合作枢纽城市,应当通过强交通扩港口拓通道、深改革简流程提效率、全开放配政策真兑现、搭平台聚产业优结构、强文教促交流扩旅游、强东盟融粤港澳接西部等建设路径,加快早日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城市。中共钦州市委党校侯名芬指出,钦州市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抢抓机遇,突破码头、航道、货源、集疏运、智能化、人才等瓶颈,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北部湾大学赵君指出,向海经济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千载难逢的机遇,应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打造向海经济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向海经济科技创新动能,推进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北海社科联伍朝胜指出,为迎合时代发展要求,北海应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推进向海经济发展,探索出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向海经济发展之路。北部湾大学罗嘉琪等人指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广西应当加强物流业管理协调,加快现代物流规划与建设,构建综合立体交通集疏运体系,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培育一批重点物流企业。综上,专家学者们普遍认同民族地区应该抓住机遇,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海洋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壮大西部经济发展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