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成林
社会科学的兴盛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兴盛。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学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学科地位特别是社会地位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就社会影响而论,区域经济学无疑进入了“显学”的阵营。中国多层次多类型、丰富多彩的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学提供了世界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舞台,区域经济学者幸运地成为这个舞台上站在C位的舞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在发生阶段性的转换,由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迈进。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在新发展阶段给区域经济学者提出的学科发展之问。笔者拟就这个问题谈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
中国区域经济学是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为事实和经验根据,在现有区域经济学的基础上,建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并服务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学这个命题是否成立,决定于我们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存在区别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特点的认识。如果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解为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翻版,那么,既没有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事实和经验基础,也没有另搞一套的必要。反之,如果承认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别,那么,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学就是有根有据且有必要的。毫无疑问,笔者是持后一种认识的。
那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究竟有何特点呢?笔者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政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具体表现在,政府是区域经济利益的代表,具有维护和增大区域经济利益的内在动力,担负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政府运用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及企业直接参与区域经济发展;政府为区域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创新、结构调整等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政府运用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规划等的编制权,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规划而深刻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政府还是区际经济关系的主要建构者和协调者。
第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组织性。换言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有组织且目标导向明确的经济活动。政府广泛、深度地参与区域经济发展,在其中发挥组织者和主导者的作用。一方面,各级各类区域基本上都是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年度、三年或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等时间单位,根据所确定的发展战略及各类规划而制订工作计划,把区域内的企业、个体及其他经济组织动员起来,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集体行动。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为了实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引导各级各类区域加快发展,协调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形成时间和空间有序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第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权益是相对独立的。各级各类区域都有自身的经济权益,都会想方设法地增大和维护自身的经济权益。但是,与企业、个体的经济权益完全不同,区域的经济权益并非是绝对独立的。表现为,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程度上,区域的经济权益要服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竞争是非完全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本质上是竞争关系。但是,上述第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是非完全竞争关系。亦即,区域之间存在经济发展上的竞争,这是常态。不过,在一定的时期、在某些领域,区域之间会在国家或者上级政府的安排下而开展分工合作,服从于全国或者上级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
第五,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常常以行政区为区域单位。这个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第一个特点决定的。因为,地方政府参与区域经济发展只能以其管辖的行政区为界。在中国的经济和行政管理制度下,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及各种经济政策都需要各级地方来组织实施,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行政区为区域经济发展单位的模式。笔者认为,这种被称为“行政区经济”的经济组织模式有其不合理之处,但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这里我们暂不讨论“行政区经济”的是与非,我们仅需要说明其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
上述5个特点足以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或者特色。它们共同决定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既有符合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一面,也有其特殊的另一面。而后者也蕴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成功的秘密。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是发达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翻版,而是有其独特性。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学,无论从发现新现象、揭示新规律的学术研究及学科发展需要看,还是从服务于中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来看,都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近40年来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局面之活跃、规模之浩大、过程之复杂、成效之显著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其中,不乏新实践、新经验和新问题。这为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建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事实,为修正和发展已有的区域经济理论提供了可能。笔者认为,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事实,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理论建构和创新。
一直以来,区域经济学认为区域是经济空间。然而,根据对区域性质的这种认识,我们是不能对区域经济利益、区域经济竞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做出合理解释的。因为,经济空间是经济活动的场所,其本身没有经济权益,更没有经济行为能力,无法产生主动的经济行为。对于这个认识问题,区域经济学长期以来缺乏反思。笔者认为,从上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看,区域是一种经济组织,这是区域性质的另一面。据此,就不难对区域经济利益、区域经济竞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可见,区域具有双重性质。一个是经济空间,另一个是经济组织。认识区域是一种经济组织,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这不仅更新了区域经济学仅将区域作为经济空间的认识,还为从经济组织角度发展已有相关理论、建构新的理论等提供了新视野和新路径。
区域经济竞争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学术界对此多有批评,部分学者甚至持否定的态度。笔者认为,虽然区域经济竞争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其积极作用。正是区域经济竞争使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发展局面。因此,有必要以中国丰富的区域经济竞争事实建构区域经济竞争理论,对其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方式及其变化,以及效果等做出科学的阐释。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既有对发达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验的借鉴,也摸索和积累了大量的成功发展经验。如珠江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已为人熟知。但是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区域中发现许多尚未被进行理论解释和理论建构的成功例子,可以对其进行研究,提炼出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领域方面,还存在着旧模式失效或者演进,新模式形成等现象。这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可能。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新实践。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了中国指导经济发展的一条方针。从此,中国开始持续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七大战略之一,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升到全局战略高度。经过近30 年的实践,在全国、大经济区域或战略区域、省(区、市)、城市群等多种层次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已经十分丰富。这为研究和建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无论是在全国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区域经济管理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重要的。中国的区域经济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从管理的领域看,主要包括了区域发展战略、经济区划、主体功能区划、区域规划或空间规划、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区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城市群规划、城市规划、乡村规划,以及各类开发区规划等的编制和实施,区域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其中,有许多中国的新实践和独创经验。可见,在区域经济管理方面,既有必要也完全可以建构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包括对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认识。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动力转型过程。在宏观层面,有经济体制转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与开放的互动及其时间上的变化等。在中观层面,有引进外资的变化、技术引进与创新、要素禀赋的变化及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在微观层面,有企业构成、产业组织、要素流动与配置等。对于各类区域而言,这三个层次的动力因素既各自发挥作用又相互交织,并不是单因素作用那么简单。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研究需要重点揭示各种层次发展动力之间的关系、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动力的差异性、发展阶段变化与动力转换等。
从设立经济特区,到布局对外开放城市、对外开放地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沿边对外开放城市,再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及自由贸易港建设等,中国经济发展走过了一个渐进式多层次推进的区域经济开放过程。当前,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使区域经济发展更加紧密地与国际经济发展连接起来。毫无疑问,对外开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塑造全国区域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然而,关于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的研究还缺乏创新性的理论建构。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设立各种类型多个层次的经济开发区、改革试验区,是中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方式。在类型上,包括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专业镇、经济合作区、特别合作区,以及功能不一的各类发展示范区、新区等。在层次上,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等。这些经济开发区、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体制机制、规划建设方式、运行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中国经济开发区建设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同时,也有中国特色的探索和创造。以此为事实根据,构建经济开发区、改革试验区理论是完全有条件的。
规划建设以交通、信息、能源为主的基础设施,并使之形成覆盖全国的网络,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是中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速度快、现代化、网络化、超大规模、国土全覆盖等特点,因而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复杂影响是既有理论不能有效解释的。已有的相关研究也多局限于某种基础设施或者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领域,缺乏对这种复杂影响的理论分析。因此,需要对既有理论进行完善或者构建新的理论,以解释富有中国特色的基础设施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现象。
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理论在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方面开展了有重要理论意义的实践。如,划分三大经济地带、划分四大战略区域、优化调整空间结构;规划建设城市群、推进空间近邻城市同城化发展;撤地设市、撤县设市、撤县(市)设区;通过设立计划单列市促进省域双核结构发展。目前,全国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正在朝着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演进。对于这些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实践及发展趋势,急需开展相应的理论研究,从而发展已有理论和创立新的空间组织理论。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在演进过程中的表现形态大体符合既有理论,但是在发展阶段的动力构成、结构、机制,以及发展阶段的时间长度和阶段转换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特点。这是因为,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具有后发经济体的共性,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因素和中国自己的创造性实践。此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事实还表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并不一定遵循已有理论揭示的路径,而是存在多种形式,并且,不同层次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演进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演进,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更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所包括的类型、问题和方式等超越了市场经济的范畴,也超越了纯经济的范畴。如,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特殊区域的经济发展;区域间对口援助、对口合作、对口带动等;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等。这些现象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也包含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对于这些现象需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阐明其规律及价值,从而建立相应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