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伟,康红艳
(1.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2.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3.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岩画犹如一部人类镌刻在岩石上的历史画卷,演绎着原始文明的演进历程,其研究已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首先梳理出专业著作中涉及到岩画制作技术的内容,其次是岩画专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美术学家等科学家关于岩画的内容、制作及表现手法的相关研究;最后是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史方面关于岩画制作技术的变迁史、科技史等历史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的《广西左江岩画》[1]从左江岩画发现史、图像考释、岩画分期、性质及岩画特色等角度阐释左江岩画,在岩画特色介绍了绘画的颜料及技术、作画方法以及左江岩画特色等内容。使用现代仪器检测分析岩画的颜料,添加粘合剂,岩画使用投影单色平涂颜色法、骨架法表现图像并注重细节的刻画,总体来说画面整体感较强,图像多而不乱。有日体、光体、晕圈等科技方面的内容。并将左江岩画的造型与云南沧源岩画、内蒙阴山岩画、四川珙县、云南路南石林岩画等做一个比较研究,左江岩画的题材表现了巫术礼仪和神灵偶像等内容,体现了骆越统治阶级的理想和意志。
阿勒泰地区文化处文管所编的《中国阿尔泰山岩画》[2]一书从阿尔泰山岩画所处的位置、题材、洞窟岩绘、构图、表现手法、制作手法、岩画风格等角度进行阐述,表现手法中使用夸张和对比手法,制作手法分为岩刻、岩绘、刻绘结合三大类,其中岩刻具体分为线刻、平敲(研磨)、深凿三种形式,平敲制作的图案最为常见。岩绘分为线描、平涂和刻绘结合(即刻后线条内填色)三种,并举例说明。在对岩画制作手法介绍之后,将阿尔泰山岩画具体分为写实、自由和夸张以及图案化、装饰形式三种风格。对岩画所处的地理位置、制作工具、颜料、作画目的和岩画年代等内容亦做了简单的阐述;藏传颜料研究课题组的《藏族传统绘画颜料的历史及工艺研究》[3]主要从颜料文献资料记载、制作工艺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阐述,通过实地采访民间艺人采用的制作工艺,了解加工器具的种类,详细介绍了矿物原料和植物原料两种原料工艺的基本程序,为我们了解濒临失传的藏族传统绘画颜料制作工艺提供了资料。
陈兆复的《中国岩画发现史》[4]主要从岩画发现地区、内容分析、年代及民族、保护、岩画的艺术特征等方面对岩画进行阐述,其中关于岩画制作手法主要分为凿刻法与涂绘法两种,其中凿刻法又具体分为敲凿、磨刻与线刻三种,以贺兰山岩画、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东南沿海等地岩画制作手法的表现形式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对南方地区岩画使用现代仪器手段分析颜料的元素,分析颜料经久不褪的原因,根据光谱分析,发现颜料来源于附近铁矿,班澜、冯军胜的《中国岩画艺术》[5]从岩画造型的心理和社会动因、造型的特征、岩画造型元素运用、制作手法等角度研究岩画艺术,谈及制作手法时,将其分为涂绘法和刻制法两大类,其中涂绘法又分为平涂法和线绘法两种,刻制法在技术上主要是琢、刻、磨三种,后期三种方式结合运用,图像更为精巧细致。对我国各区域分布的岩画依据其主要的图像并对其使用的制作手法做了一个简单地介绍,与岩画的遗存形式、就地取材的工具密切相关,阐述岩画具体表现手法如点、线条的运用,造型特征经历了由写实——抽象——装饰的转变。
李永宪的《西藏原始艺术》[6]在谈到西藏岩画制作手法时,将其首先分为凿刻类和涂绘类两大类,凿刻类又具体分为敲琢法、线刻法、磨刻法和磨砺法四种形式;涂绘类岩画分为平涂法和线刻法两种形式。分类细致且全面,最难得的是在叙述每一中制作方法时,不仅详细叙述了制作者可能是用的工具,制作的技术过程,还加进了这类岩画遗存形式的特点以及相关地理环境的介绍,显示出一位考古学家特有的严谨。张亚莎的《西藏的岩画》[7]主要从岩画的发现与分布、与周边岩画的关系、年代、图像分析、风格类型、制作手法及遗存形式等内容,制作手法的介绍在李永宪的《西藏原始艺术》[6]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将西藏岩画的制作方法分为敲凿法、线刻法、涂绘法三种,制作手法的阐述着眼于岩画作者如何表现物像的方式,西藏岩画内容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表现手法不同,介绍了这三种制作手法的特征、凹浅深度、主要分布区域等内容,根据制作方法与表现形式的异同对三种制作手法年代的先后做了一个判断;吴甲才的《红山岩画》[8]以红山地区各幅岩画图片为例,介绍岩画图形的大小、位置、年代以及制作手法等内容,书中的亮点是依据石质硬度、年代、工具、线条的光滑程度、线条凹凸感的强弱等标准将红山地区岩画制作手法分为九种,书中也涉及到星图、太阳神等科技方面的内容;李祥石、朱存世著的《贺兰山与北山岩画》[9]介绍了贺兰山与北山岩画的发现史、艺术性特点,作者根据岩画特点总结出岩画风格、分布特点及制作方法、地理环境、石质及硬度、作画工具、作画方法、颜料、南北方作画差异,最后介绍贺兰山与北山岩画的磨制法、敲凿法、凿刻法、颜料涂画法等四种制作方法,并总结了这一区域岩画的十一种艺术手法。束锡红,郑彦卿的《贺兰山岩画与世界遗产》[10]一书介绍了岩画的历史文献记载、20世纪60年代以后贺兰山岩画的发现史、制作方法、所处环境及地位、功能和作用、现状与保护以及在申报世界遗产中的潜力、挑战和对策研究等内容。其中制作方法分为磨制法、敲凿法、凿刻法、颜料涂画法四种。
吴甲才的《新石器早期岩画判定方法的几点认识》[11]将红山岩画制作方法分为十种,磨刻法与研磨法皆出现于石器时期,皆使用硬度较高的工具反复磨制,在成像线条凹凸感有明显的差异。钻錾磨刻法与钻錾法皆使用尖利器做成小点并使用线条连接起来,不同的是钻錾磨刻多了一道磨刻的工序。錾磨法与錾刻法两种制作方法与钻錾磨刻法、钻錾法区别在于对岩石硬度是否有要求。此外还有凿刻法、划刻法、重叠法和彩绘法等制作方法;依据岩画的刻痕、与墓葬遗址的关系、制作方法、实验考古、考古类比法等方式判定是否为新石器时代岩画,这些判定方法亦为研究内蒙古地区岩画制作手法提供了角度;张亚莎的《西藏岩画的制作与表现》[12]在介绍西藏岩画制作手法的基础上,其叙述的磨制法与法国考古学家格·弗拉曼、盖山林所阐述的磨制法区别很大。西藏岩画的制作及表现手法分为早、中、晚三期,介绍了各期制作手法及表现手法的特点,推断出西藏岩画整体上以写实为主,线条表现为基本表现手法、出现绘画装饰风格等特点,西藏岩画属于新石器晚期以后的遗存。从岩画的制作与表现手法两方面阐述西藏岩画,并予以具体分析,提供了一个兼具广度与深度的研究视角。
梁艳的《敖伦敖包岩画初步研究》[13]简要介绍了敖伦敖包人物、动物、居所、车辆四种题材的岩画,依据岩画制作手法及表现手法对同一题材岩画进行考古类型学研究,并对这一区域具有代表性的车辆、穹庐毡帐岩画进行分析研究。对同一题材不同风格的岩画从制作手法、表现手法及形式等方面做类型学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
从岩画的实验考古学方面,吉日拉吉·库马尔的印度达拉奇《查丹凹穴岩画制作技术的实验考古研究》[14]、鲁晓红的《河南省新郑市凹穴岩画制作实验考古报告》、杨旭光的《河南省具茨山凹穴岩画制作的实验考古学报告》、吴甲才的《新石器早期岩画判定方法的几点认识》采用实验考古的方式还原岩画制作方法,过程中记录制作的时间、地点、实验工具、制作出的岩画尺寸、石质硬度、参与人员、实验步骤、实验记录等内容,提供一个研究的角度和规范性操作的范式,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研究线索。
此外还有一些著作及文章,如盖山林的《草原寻梦——内蒙古岩画考察纪实》、朱利峰的《内蒙古翁牛特旗岩画调查研究》、于桂兰的《西藏涂绘岩画的初步研究》、王炳华的《新疆岩画的发现、分布与工艺、彩绘——新疆岩画概观之一》、席琳、魏美丽的《甘肃马鬃山区早期游牧文化遗存研究》、刘金萍的《浅议新疆岩画中的空间表现》等有关岩画制作技术的研究记载都没有超出上述范围。
盖山林先生的《中国岩画学》[15]从岩画的发现与研究、分布和区域特征、岩画题材及母题解析、岩画的功能、各民族岩画的主要内容、岩画的审美特点等角度对中国岩画进行了详细阐述,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岩画的发展状况。就著作的篇幅来讲,书中关于岩画制作手法、制作工具及表现手法这一方面的内容较少;此外龚田夫、张亚莎著的《原始艺术》一书亦是从以上几个角度研究岩画,推断出距今4000−2000年是中国岩画制作的主要阶段,且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前文字文化时期正好与中国岩画的繁荣时期相吻合。主要介绍了区域代表性的岩画,并对不同区域同一题材岩画做一个分析、比较研究。盖山林的《草原寻梦——内蒙古岩画考察纪实》[16]介绍了内蒙主要的岩画地点,如阴山、桌子山、阿拉善、乌兰察布草原、锡林郭勒草原、赤峰、大兴安岭等地的岩画,主要从题材、画幅大小、社会生产与生活、制作手法、记录方法、与文献资料的记载等角度介绍各地岩画点,使笔者对内蒙古地区各岩画地点有哪些重要的、代表性的岩画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笔者之后的岩画考察提供一个指引性的信号。
萧立广、谭士俊的《岩石上的呼麦——达茂草原岩画巡礼》[17]一书按照达茂草原岩画的题材,将岩画分为史迹、人事篇,文化、艺术篇,天象、自然、科技篇,动物世界篇、书画篇等内容。书中与科技史相关的内容如狩猎岩画、围猎岩画,如围猎岩画猎取野生动物、多种猎捕技能以及之后的圈养牲畜岩画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狩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书中达茂草原岩画中包含太阳、月亮、日月食、北斗星、三星测时辰、五星连珠、牧人祭风图、积雨云、尘卷风以及物候岩画如雁归报春来、白露玄鸟归、夏至鹿角归、大雪虎始交等内容,皆是与科技史的内容相关联,为研究内蒙古地区岩画科技史方面的内容提供一个视角。
上述国内文献资料包括岩画的发现与调查、科技内容、制作技术及表现手法等内容,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内蒙古相关地区的岩画,厘清了专家学者对岩画制作技术的研究成果,梳理科技内史与外史中关于岩画制作技术的相关内容,进一步研究岩画的制作技术指引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