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陈南萍 汤小敏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江西南昌330002)
放血疗法是通过对病变局部以及异常络脉放出一定量的血液,来尽快解除瘀滞的血气,治血调气,达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邪去正安等目的的一种疗法[1]。《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灵枢·小针解》:“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其由《内经》中九针的锋针发展衍生而来,后世医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杨继洲《针灸大成》等都有所论述和发展;现代贺普仁国医大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贺氏“病多气滞,法用三通”法的“强通法”;董氏奇穴也有所发展,其最常用的是体表瘀络处放血及深静脉刺络放血。放血疗法有清热解毒、镇惊醒神、消肿排脓、活血通络止痛、补虚扶正的作用[2]。该法有点刺法、刺络法、散刺法、挑刺法等具体操作,笔者在临床治疗工作中采用放血疗法治疗热病、痛证等各类型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点刺法指用三棱针或一次性针头点刺腧穴局部出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3]。多用于四肢末端、面部、耳尖等处的放血,出血量相对较少,可用于热证、急证患者的治疗。
患者徐某,男,10岁,主诉:发热咽痛1 d。现病史:患者1 d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测体温37.8℃,并诉咽喉部肿痛灼热、干涩,咳嗽咳痰,舌红、苔薄黄,脉数。血常规:白细胞15.77×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2.9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3%。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选取右侧肺经井穴少商及大肠经井穴、商阳穴点刺放血。局部及周围皮肤碘伏消毒,予7号一次性黑色注射器针头[0.7 mm×31 mm,国食药监械(准)字2017第3154246号]迅速点刺,双手从近端向指尖方向推挤以增加出血量,至不出血为度。局部再次消毒,嘱患者24 h不沾水。经1次放血治疗后患者立感咽喉部肿痛灼热感明显减轻,半小时后体温下降至37.0℃;经隔日1次放血治疗2次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经3次治疗后患者未诉咽喉部肿痛干涩,症状基本消失。患者王某,男,78岁,因“双下肢乏力3月余,骶尾部压疮1月余”入我科住院行康复治疗。现病史:患者3月前因摔跤后出现双下肢乏力,立即行胸椎手术,因长期卧床后骶尾部出现3 cm×2 cm的压疮,局部色淡红,有少量渗出液。胸椎MRI示:胸2~3椎管内占位病变,考虑结核,对应平面脊髓损伤。诊断:胸部脊髓损伤,褥疮。治疗:在患者右侧制污穴(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处寻找瘀青小血脉,局部及周围皮肤碘伏消毒,予7号一次性黑色注射器针头点刺局部瘀络,挤按使其出血,至不出血为度,而后仍用碘伏消毒。第二日观察患者压疮处渗出液减少,每3天行上述放血治疗1次,经连续5次放血后患者骶尾部压疮结痂愈合。
临床中点刺法的应用还有四缝穴点刺治疗小儿疳积、耳尖点刺治疗高热及偏头痛、十宣放血急救等。
散刺法是指用三棱针或一次性针头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或体表病灶反应点进行连续点刺出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多配合拔罐使用,组成刺络拔罐法[3],常用于局部瘀血、疼痛的治疗。
患者胡某,女,54岁,主诉:右外踝肿胀疼痛2 h。现病史:患者2 h前因下楼梯时不慎踩空致右踝关节肿胀疼痛,不可行走,局部压痛明显,行右踝X线检查未见骨折征象。诊断:踝关节扭伤。治疗:对右踝局部肿胀压痛明显点及其周围碘伏消毒,用7号黑色注射器针头迅速散刺,见瘀血流出,局部轻按以促进血液流出,后局部再次碘伏消毒,嘱患者保持放血处清洁干燥,24 h不沾水以免感染。经3次隔日放血治疗后患者右踝疼痛肿胀消失,行走如常。患者张某,女,27岁,主诉:反复背部疼痛、胸部憋闷感1年。现病史:患者1年前常因生气后反复出现背部疼痛、胸部憋闷感,以右肩胛下胀痛为主,发作严重时不敢转侧翻身、深呼吸,右侧卧位明显,多次行心脏检查未见异常,发作时口服速效救心丸无效,曾多次行针刺治疗有效,但效果不能维持,舌暗、苔薄白,脉弦涩。颈椎X线示:颈椎轻度退行性改变,颈椎寰枢关节结构正常。诊断:背痛及胸。治疗:选取膻中穴、双侧心俞、膈俞刺络放血。局部消毒,以7号黑色注射器针头在局部点刺5~10针,加用拔火罐,留罐10 min,取罐后再行放血,局部消毒,纱布贴敷,嘱患者24 h不沾水以防感染。经1次放血治疗后患者感胸背痛、憋闷感缓解大半。每3日治疗1次,经3次后患者无胸背部疼痛、憋闷感。患者姜某,男,59岁。主诉:反复咳嗽咳痰、气喘3年余,加重1 d。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喘,活动后明显,1 d前出现上述症状加重,夜间憋醒,不可平卧。胸部CT示:慢支改变,两肺上叶多发肺大泡,肺气肿改变。诊断:慢性阻塞型肺病。治疗:取膻中穴、双侧肺俞、脾俞、肾俞穴依上法刺络拔罐放血。经1次放血后患者憋闷感明显缓解,当晚即可平卧安静睡眠。
散刺法的应用还有疱疹处放血治疗带状疱疹,阿是穴放血治疗颈肩腰腿痛,膈俞、血海放血治疗皮肤病等。
刺络法是用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点刺异常血络出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3]。多用于肘窝、腘窝、下肢等处的深静脉及浅静脉,董氏常用于病灶反应点的局部青筋暴露处及深静脉放血。
患者梁某,女,74岁,主诉:发现右下肢静脉曲张5年余,局部瘙痒1 d。现病史:患者5年前因久站后出现右下肢小腿静脉曲张,后逐渐加重成蚯蚓状,1 d前感右下肢瘙痒,舌下静脉迂曲。诊断:静脉曲张。治疗:取右小腿上、中、下三个局部迂曲明显的血管,以7号黑色注射器针头快速浅刺入血管,可见血从针头处流出,此时将针头放置在血管上不动,让血液自然流出,至不出血为度。经一次放血治疗结束后患者立感局部瘙痒消失,每周治疗1次,经3次治疗后患者下肢静脉曲张程度较前明显改善。患者赵某,男,47岁,主诉:反复腰痛3年余,加重伴左下肢胀痛1月。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间断行相关治疗后症状缓解,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加重,伴左下肢胀痛,夜间明显,不可久站久行,舌苔薄白,脉沉涩。腰椎MRI示:腰椎退行性变,L4~L5、L5~S1椎间盘变性,L4~L5椎间盘膨出并稍向左后突出,L5~S1椎间盘膨出并向后突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取左侧委中穴,暴露穴位皮肤后对其及周围进行碘伏消毒,以较快的速度将9号黄色注射针头[0.9 mm×37 mm,国食药监械(准)字2017第3154246号]刺入0.5 cm,然后缓慢以扇形范围寻找深部静脉丛,注意避开神经,若患者有麻木放电感即改变针尖方向,待有血液从针管流出后留置针管,出血过程中嘱患者轻拍左侧腰臀部,待出血停止或出血量达到要求后快速拔出针管,用碘伏消毒,局部外敷创可贴。嘱患者放血局部24 h不沾水以免感染。经1次放血治疗结束后立感腰痛及左下肢胀痛缓解50%。每3日放血1次,经3次治疗后患者腰腿、左下肢胀痛基本消失。患者邬某,女,52岁,主诉:头昏2 d。现病史:患者2 d前因不慎摔倒致后头着地后出现头部昏沉感,无四肢乏力,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急查头颅CT未见出血征象。诊断:脑震荡。治疗:取右侧足一重穴(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深静脉放血。患者坐于治疗床沿,屈髋屈膝,双小腿自然下垂,取右侧足一重穴,暴露穴位皮肤后对其及其周围进行消毒,以较快的速度将9号一次性黄色注射针头刺入0.4 cm,然后依上法寻找深部静脉丛,注意避开神经,待有血流出后留置针头,后续处理均依上法。经1次放血治疗后患者感头昏明显改善,随访1月患者无头昏发作。
临床中足一重穴深静脉放血治疗肩周炎、面瘫后遗症、中风后遗症、脑瘫,阳陵泉处深静脉放血治疗胁肋疼痛、肝胆湿热等症均有较好效果。
放血疗法历史渊源,首见于《内经》,其162篇文章中就有40余篇提到该法[4],如“五刺”中的豹文刺[3]:“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是以穴位为中心,在其周围进行前后左右散刺以刺中血脉出血的刺法;“九刺”中的络刺[3]:“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是指浅刺体表瘀血的细小络脉或青筋暴露点使其出血的一种刺法;“十二刺”中的赞刺[3]:“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是指连续分散浅刺以治疗痈肿、丹毒等皮肤病的刺法。经过后世医家不断发展改良,其工具有三棱针、梅花针、一次性采血针、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等。
刺络放血虽然作用于局部,但通过经络可起到全身通达及调节作用,对全身的脏腑组织进行调节[5]。《儒门事亲》有云:“出血者,乃所以养血也”。意思是:刺血泻血中邪气,使血发挥正常的濡养作用;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刺络放血使气血通畅,新血乃生。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刺络放血通过调节有形之血来调节无形之气,故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失和,以达到阴平阳秘以治疗疾病。吕中茜等[6]基于多维证据体认为刺络放血疗法的优势病种为带状疱疹、痤疮、血管性头痛、下肢静脉曲张、急性腰扭伤、脑卒中,辨证为以瘀、毒、实、热为主毒各种疾病。
现代研究认为放血可以改善病灶局部微循环、促进局部血液流速、降低局部炎症介质浓度,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局部气血循环[7]。该法能有效灭活、转运、清除全身过量的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前列腺环素、白三烯等各种炎性致痛物质,同时激发机体内源性镇痛物质-内啡肽的产生,使整个系统达到平衡,从而产生镇痛作用。蒋花等[8]认为火针放血疗法治疗静脉曲张可能与改变局部血液流变学、降低炎性反应、提高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有关。邱明亮等[9]认为刺络拔罐放血疗法可有效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血尿酸水平,改善患者关节肿痛。孟芳等[10]认为耳尖放血可直接刺激枕小神经,调节人体等内分泌及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患者睡眠。周颖[11]等认为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提高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到速度,从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李博等[12]认为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改善创伤性脑损伤小鼠微循环障碍,提高灌注量,减轻大脑继发性水肿,抢救缺血半暗带,促进神经康复。冯晓东等[13]认为刺络放血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丘脑损伤后偏身感觉障碍。有确切研究认为脑梗死患者十二井穴放血可以降低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EAA、减轻细胞内Ca2+超载,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减轻细胞间黏附分子等炎性介质等的表达,抑制高凝状态,改善微循环,缓解急性缺血性损伤造成的酸中毒和低氧状态从而达到脑保护的作用[14~16]。
综上所述,放血疗法治疗疾病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是一种安全自然经济的疗法,值得临床推广。但是体弱、贫血、孕产妇、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放血。在临床应用中除了掌握放血禁忌证外,还应辨别病情的寒热虚实,虚证患者放血易导致病情加重,所以应谨慎选择各种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