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0)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如一汪清泉滋润着华夏儿女们。在这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雅士与能工巧匠,他们精选材料,运用不俗的品味与精湛的技艺,创造了大量的文房用品。从材质的挑选、外形的设计甚至装饰的纹饰都承载着古代文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
在这文房四宝中,笔、墨、纸都因为材质不易保存的特点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更替,唯有砚台因其材质的坚硬、耐腐的特点得以保存。而砚台又有四大名砚之说,苏意简《文房四谱.砚谱》云:“砚有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后来,红丝石因开采枯竭而被澄泥砚所取代。四大名砚唯有澄泥砚是陶砚,其余皆是石砚。澄泥砚在材质方面,不仅质地温润,而且硬度达到了媲美石砚的程度,因此具有耐磨而不渗墨的特性;其颜色更是极为丰富,鳝鱼黄、蟹壳青、玫瑰紫、朱砂红等色十足令人赞叹;更妙的是澄泥砚的俏色工艺,更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些也就奠定了澄泥砚特殊的地位。
魏晋时期,以澄泥造瓦筑台。曹操建铜雀台“百澄为一坯”,所用瓦砚成为文人墨客追寻的宝物。历经两晋、南北朝,连绵不绝,为唐代澄泥砚的烧造奠定科学的工艺基础,而澄泥砚不过是澄泥制品中的一个特殊门类。
唐代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书法绘画空前繁荣,因而对书法绘画工具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提出新的要求。当时的陶砚质地不坚,故而用久了砚堂凹陷,不易磨墨、且渗水。虽其发色好,但是却费笔,而澄泥砚因其发色好、质地坚硬等特点成为当时发展的新方向。唐澄泥砚色彩较为单调,除了深浅不一的青色,就只有黄色和绿色。目前所出土的澄泥砚,从工艺上来说,已经完全成熟。其泥细质坚、发墨宜笔,水不渗且不易干的特性,当之无愧的列为四大名砚之一。唐澄泥砚的形制主要有箕形砚、风字砚、辟雍砚、动物砚等。
宋代因其重文轻武的政治风气,使得文臣的地位空前提高。宋代文人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而且精通书法、音乐、绘画,因而他们有着较高的审美意识形态。到南宋时期,澄泥砚的色泽基本上涵盖了后世出现的各种颜色,如蟹壳青、鳝鱼黄、玫瑰紫、朱砂红……宋代常见砚形有抄手砚、象形砚、石渠砚、平底砚等。与唐朝相比,澄泥砚在产地、颜色、质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达到巅峰的水平。
在宋代发展的基础上,明代澄泥砚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延续。一是明代澄泥砚着色工艺,除了泥坯本身颜色,再施以其他不同的色料,烧成后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二是砚铭增多,明代的文人墨客,纷纷在自己使用或收藏的砚台背后加以落款,表示私有,或者抒情言志,表达自己的志向抱负。三是纹饰精美,其题材山川树木、瓜果蔬菜、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神仙人物,应有尽有。明代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工巧、才美、天时、地气的不懈追求,最终成就了明代澄泥砚的巅峰地位。
清代澄泥砚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呈下降趋势。吴战垒的《鉴识古砚》中提到:“清代中期以后渐趋衰落”。一是古法制砚的失传,使得此时制砚的烧法更多的陶烧砖瓦之法。二是清朝的审美情趣更多的是追求繁缛堆砌、满而不精的装饰特点。现今所复兴的澄泥砚有古砚其形,但功能上是远远比不上古砚的。
澄泥砚的制法以唐宋古法为最,然现今因文献资料的缺失,无详尽配方、无精确剂量、语焉不详最终失传。唯有通过部分的文献资料,得以窥见一二。澄泥砚的制法于《文房四谱》详细记载:“以瑾泥令入水中;挼之,贮于翁器内……含津益墨,亦足亚于石者。”可将其细细划分为以下步骤。
于河床处选取未曾动过的沉积处土层,选择杂质较少、质地细腻、颗粒均匀、微带粘性的泥土,通过化泥、过滤、沉淀等步骤,得到较为澄澈的泥浆。接着脱除泥浆中的水分,经过揉泥、陈腐之后,最终得到可塑性较好的泥料。
砚是集书法、绘画、雕刻与一体的工艺品,因而对制砚师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图纸设计时要注意砚形、砚堂、墨池的设计。品相好的砚还需注意装饰题材的设计,神仙故事、祥禽瑞兽以及名人事迹都是砚雕的题材,用以表达设计者的情感表达与审美情趣。
澄泥砚的制作方式可分为手制和模制。手制主要是通过手工制作出砚的形状,待其处于半阴干的状态,再用工具根据设计图案的要求雕刻出纹样细节。优点在于手工制品蕴含了手工艺人的情感与温度,更能直观的感受到作者的情绪与态度。其缺点就是无法进行批量化生产来满足大部分民众的需求。当然,模制就是选取泥料或者石膏来制作一件砚台初稿,然后再翻制模具,这样就可以使用模具大规模的制作砚台。与手制相反的就是,模制因其翻制产量大、效率高、适合批量化生产而深受市场欢迎。
澄泥砚多采用老式煤炭土窑炉烧制,其烧制过程和陶瓷的烧成相同。将干燥完全的砚坯放入窑炉之中,用煤炭粉、铁粉或铅粉等粉末将泥坯掩埋起来,利用煤炭作为燃料进行烧制。一般从点火到熄火降温结束所需时间为两周左右。整个烧制过程中需要烧窑师傅掌控窑内温度,切记升温与降温的速度过快。同时还要控制窑内气氛,如氧化气氛、还原气氛,这些气氛的强弱、长短都影响着成品的呈色。
烧制完成之后,需要对每方砚台进行检查,挑出变形、杂色、损伤的砚台。对剩余的砚台进行细节化的休整、打磨、抛光、上蜡。如此所得的砚台方能质地细腻、油光可鉴、光彩照人。
澄泥砚的形制与其他石砚形制类似,多以几何形类、仿生形类、仿物形类、随形类为主。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澄泥砚还有种形制是自然形类,与其他石质砚的形制中出现的随形类有着明显的区别,石质砚有着天然的外形、色彩、石材纹理等,所以能够根据石料本身的特性进行加工创作。而澄泥砚质地的优劣、纹样的美丑,更多的是依赖泥料加工配比与烧制技术的高低,在此不作过多讲解。以下笔者将会对各个形制中的代表样式解说一二。
砚台的外形轮廓为几何形,常见的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八角形、梯形等。纵观整个砚的发展历史,各种造型的古砚中以几何形的数量最多,其中的宋代抄手砚最为经典。宋代抄手砚是在唐代箕形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将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以便手可托底抄起,故名抄手砚。代表作品有:《宋青黑澄泥长方形抄手砚》、《宋鳝鱼黄澄泥圆砚》
仿生形砚主要指砚的外形轮廓多模仿动植物的形状。最早只是在砚体上简单的描绘动植物的形象,以作装饰。后期则将完整的动植物形象作为砚体的造型,以立体的构图完成砚体的造型刻画。以《明代荷鱼朱砂澄泥砚》为例,砚长11厘米,宽15厘米,高2.2厘米。砚体雕刻成鲤鱼侧卧于荷叶之上的形象,为了突出鱼的形象,在鱼的四周以及荷叶上都施加黑色色料,使得鱼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该砚呈朱红色,色泽鲜艳匀称,质地细腻坚润,造型活泼生动,堪称佳作。
砚的外形多仿照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常见的有石渠形、石鼓形、井形、古琴形、宝塔形等。在此重点讲解石渠形。石渠砚最早流行于汉代,而清代制作较多。砚体为方形,砚堂受墨处亦为方形,砚边饰回文,四周侧面则各饰蟠螭纹,砚左右两侧各一兽面衔环,砚底四足为兽形,四周环水渠,故名石渠砚。代表作为《宋秋香绿澄泥石渠砚》、《清鳝鱼黄澄泥石渠砚》。
随形砚又称异型砚,宋代苏东坡云:“不加斧凿以为砚”。意思是根据砚石的自然形态进行设计制作。而澄泥砚是陶砚,其随形更多的是体现在砚体的装饰题材上。山水人物、折枝花卉、神话传说、名人事迹等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装饰图案都可作为随形类砚台的设计元素。“嫦娥奔月”砚的题材正是选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容貌端庄秀丽的嫦娥,脚踩祥云,手持宫灯,在云彩的托浮下,与月亮一同升起。嫦娥的服饰线条轻盈流畅、极富动感。圆圆的砚池恰似圆月,和谐生动。整个砚台的构思想法、雕刻工艺都尽显手工艺人不俗的审美情操与高超的制作手法。
澄泥砚是泥质砚,可塑性较好的澄泥可以在外界的压力下被塑造成千变万化的造型,制砚者在坯体上用刻刀根据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恣意刻画,浅浮雕、深浮雕、线雕、圆雕、镂雕等技法的融合,使得装饰画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传说故事、典故传奇、历史事件、风景名胜等题材的使用更增添澄泥砚丰富的内涵和引人入胜的魅力。可惜的是现今澄泥砚制作的古法工艺已经失传,导致目前所复兴的澄泥砚空有其形而无其魂,已经失去了磨墨的基本功能,不再具备实用文具之用,更多的是被作为文化与艺术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