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 琴
(汝南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河南 汝南 463300)
秋季气候逐渐变冷,昼夜温差加大,蛋鸡常常受冷应激影响,会降低产蛋率。同时,因秋季光照不足,寒冷气温导致蛋鸡抵抗力降低,为病毒类、细菌类病症暴发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避免和降低蛋鸡患病率,要求养殖户做好疫病防控工作,通过改善养殖环境、集中驱虫与消毒、精准科学喂养等方式,确保蛋鸡在秋季仍然高产稳产,健康生长。该文列举了几种秋季蛋鸡常见的疫病类型,如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等等,并阐述了疫病防控的有效措施。力求通过改善养殖环境、集中驱虫与消毒、精准科学喂养等方式,提高蛋鸡的疫病免疫力,确保养鸡效益。
在秋冬季节到来之际,蛋鸡常见疾病为禽流感、鸡痘、传染性贫血等等,此类病症危害性较大,在暴发后常常为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阻碍养鸡产业的健康发展。主要病因在于日常卫生管理不到位、病死蛋鸡未进行无害化处理等,导致细菌传播媒介增加,鸡群受到不良应激,进而提高了发病率。
此类病症包括鸡白痢、大肠杆菌病、鸡链球菌病等等,对蛋鸡的产蛋率会造成重要影响,该类病症虽然致死率不高,但产生的危害仍不容小觑,将直接影响饲料回报率、蛋鸡淘汰率。主要病因在于饲料、饮水不卫生、鸡舍通风不良、氨气含量过高等等,由此引发呼吸道疾病,进而降低蛋鸡产蛋率。
该类病症对鸡产蛋率、鸡群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较为常见的有球虫病、绦虫病等等。从临床症状上看,主要表现为鸡生长缓慢、免疫力低下、体格消瘦等,主要病因在于饮水器、笼具卫生不达标,饲养密度过高,粪便长期堆积产生大量寄生虫等,从而危害鸡群健康。
因秋季气温较低,蛋鸡需要加强粗蛋白、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等重点营养物搭配,才能够满足其生长与产蛋需求。如若长期营养不良或者过剩都会导致其生病,使产蛋率与蛋品质受到不良影响。个别养殖户技术不专业,喂食量过大导致体脂大量沉积,产蛋量反而降低,严重时还会引起痛风、脂肪肝等病症。
在秋季蛋鸡疫病防控中,因常见病症多与环境相关,要求养殖户主动改善养殖环境,营造室温适宜、通风良好的饲养环境,降低蛋鸡的发病率,实现稳产高产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先要开启通风系统促进空气对流,舍内温度控制在15~20℃之间,湿度控制在65%~70%之间,养殖户下蹲感到底层空气无刺激性气味时,说明舍内空气质量达标。秋季光照逐渐减弱,应注重采取补光措施,根据红色光谱将光照强度调整到5Lux,可促进产蛋率提升,产蛋旺盛期每日光照时长约16h,早晚分别补光1次,以免因光照时长过短影响产蛋率。此外,秋季到来后,还应加强禁入管理制度,预防鸡舍外携带病原体的人群传播疫病,特别是疑似病毒性感冒的人与其他动物,应严禁进入鸡舍中。
秋季应将成年蛋鸡集中起来驱虫至少1次,采用半衰期较短、作用明显的新型药物,推荐使用中草药复方散剂驱除肠道蠕虫,还可利用抗蠕敏、左旋咪唑等对症治疗,在球虫病治疗时禁止使用长效抗球虫制剂,以免用药后对肉蛋产品产生不良影响。在正式消毒前应对鸡舍进行冲洗,去除病原微生物隐身寄居的各类有机物载体,达到灭源增效的目的。在饮水消毒中,消毒类药物应交替使用,避免产生病原菌耐药性;及时清理鸡舍内的粪便,有效治理低洼潮湿环境,减少寄生虫传播的中间宿主。针对寄生虫疾病还可采取药物治疗方式,选用地克珠利、磺胺类药物。在日常饲养中还应经常对鸡笼、墙壁与地面等喷洒吡喹酮药物,并对料槽、水线等彻底清洗;带鸡杀虫可利用低毒、药效良好、持续时间长的药物,如溴氰菊酯等等。
为避免蛋鸡患有营养性疾病,应科学配制日粮,养殖户需认真参考国家标准,将粗蛋白、膳食纤维、能量物质与微量元素等合理搭配,使蛋鸡生长与产蛋方面的营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因秋季开始出现大幅度降温,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增加某些营养元素添加比例、喂养量,但要精准地控制喂养量,最好维持9成左右膘情,可使蛋鸡生产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提高蛋鸡自身免疫力,还应做好保健预防工作。在秋季病毒病防治中应尽量避免或者少用抗生素,以免影响蛋品质,可采用复合氨基酸与高纯黄芪多糖混饮,内服0.5%~1%小柴胡散拌料,早晚分别喂食一次,连续服用7~15d,可有效预防秋季常见呼吸道疾病。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C,每天1剂,连续服用7~15d,也可以视情况经常使用,由此增强抗应激能力,预防普通感冒。针对已经发病的蛋鸡,可采用氟苯尼考与多西环素混合服用,此方安全可靠,半衰期较短,在停药7~10d左右便可确保肉蛋产品质量与安全。
综上所述,秋季气温逐渐下降,蛋鸡患病率逐渐增加,进而影响产蛋率。对此,饲养者应在科学养殖理念指导下,通过改善养殖环境、集中驱虫与消毒、精准科学喂养等方式,有效预防寄生虫类、细菌类、病毒类疾病产生,提高蛋鸡疫病综合防控能力,促进养鸡行业稳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