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辉
(西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西平 463900)
猪瘟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均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随着近年来养殖环境和养殖规模的不断变化,其特征症状越来越不明显,呈现出非典型性,特别是和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常常给诊疗带来很大困难,通常需要借助实验室检测诊断才能确诊。猪支原体肺炎又称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慢性、消耗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是咳嗽、气喘。感染后发病猪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育肥饲养周期延长。2021年4月份,西平县发生了一例非典型猪瘟和支原体混合感染的病例,现将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2021年4月6日,西平县一存栏150头母猪的猪场,3月末转群200头仔猪到保育舍,三天后陆续出现咳嗽、发热、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被毛粗乱等症状,猪场技术员给仔猪肌注抗生素、退热药和维生素C,不见好转,发病猪只并陆续出现耳及四肢末端发绀、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鼻流黏液,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个别仔猪出现消瘦,皮肤发黄,先后死亡6头。6日猪场老板带病猪到该县中心化验室进行诊断。
病死仔猪腹股沟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颌下淋巴结均出现水肿、出血,膀胱积液,肾脏被膜下有点状出血,脾脏肿大,肝脏淤血,肺脏外观肉样变,切开流出红色泡沫样液体,两侧肺病变分布对称,胃底部出现大面积出血点,脾脏边缘出现梗死,心脏包膜出血。
采取病猪肺脏、脾脏、淋巴结和全血,做猪瘟、支原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均为阳性。确诊该病为非典型猪瘟和支原体混合感染。
用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每10kg肌注各0.5ml,每日一次,连用3d,重症加量,对温度超过40°C的仔猪肌注氨基比林3ml。
用猪瘟脾淋苗肌注2ml紧急接种。同时在饲料中加入清瘟败毒散拌料饲喂。
猪场内外环境用高效消毒药彻底消毒。病死仔猪做无害化处理。
经过一周的治疗,除症状较重的四头仔猪死亡外,其他190头全部康复。
此次该猪场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猪场免疫程序不合理,加上天气寒冷原因造成应激,导致仔猪免疫力降低,引起非典型猪瘟和支原体的混合感染。
坚持消毒制度,定期对养殖场内外环境进行消毒。
尤其是猪瘟疫苗的接种,调整猪瘟疫苗的免疫程序,做好猪瘟免疫防控。母猪和种公猪每年普防三次。每次注射猪瘟脾淋苗2头份。乳猪一日龄猪瘟细胞苗超前免疫1头份,35日龄肌注猪瘟脾淋苗1头份,65日龄肌注细胞苗2头份。猪支原体肺炎疫苗5~15日龄肺内注射1头份。
根据发病情况、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测与防制效果的综合分析,确诊该猪群发生的疫病为非典型猪瘟与猪支原体病混合感染。
此次发病的原因主要是仔猪转群、圈舍潮湿等应激因素使猪体抗病力降低,引起病原大量繁殖,毒力增强而发病。防治办法是消除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做好圈舍内的环境卫生,营养多样化,增加电解多维,增强猪体的抗病力,同时对猪群做好各种疫苗的接种工作。一般情况下,未免疫母猪所产仔猪可用猪瘟脾淋苗在1日龄首免1头份,35日龄二免1头份;已免母猪所产仔猪25-35日龄接种脾淋苗1头份;猪支原体肺炎疫苗5-15日龄肺内注射1头份。
猪瘟的防控除做好疫苗免疫外,还要重视种猪群的净化,种猪(主要是繁殖母猪)的持续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主要因素,通过检测种猪群的感染和免疫状态,坚决淘汰感染种猪是有效控制仔猪感染猪瘟的关键措施。还要提升猪场生物安全水平,在整个养猪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中执行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逐步改善生猪养殖场生态环境,提高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切断猪瘟病毒在养殖场内外传播的可能,逐步建立起猪瘟阴性猪群。
猪肺炎支原体的防控要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控制猪群的数量,保持合理的密度,确保猪场的清洁和卫生,禁止饲喂霉变的饲料等,防止应激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同时还可按照免疫程序对猪群接种疫苗进行免疫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