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研究进展

2021-01-06 04:52:56田跃杨俊生陈琼澄黄致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2期
关键词:成人型瞳孔认知障碍

田跃,杨俊生,陈琼澄,黄致君

(1.西安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2.陕西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陕西 西安 710068)

0 引言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NIID)是主要以神经系统症状为表现的遗传性疾病,进展缓慢且较为罕见,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较为困难,常有较高的误诊率,以往该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尸检,直至 2011 年,仅诊断约 40 例[1]。SONE等学者经过研究,提出了经皮肤活检可辅助诊断NIID,使得NIID的诊断更为简便,自此,诊断为NIID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加[2]。本文参考相关文献,探讨NIID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

1 临床表现

1.1 NIID的分型和发病特点

根据发病年龄,NIID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婴幼儿型、青少年型以及成人型,根据是否有家族遗传,可分为散发性及家族性,而根据临床表现,又可分为肢体无力型和痴呆型[1]。有研究表明,NIID在东亚地区主要为成年型,而婴幼型则多见于西方国家,这可能与东西方人种不同,遗传背景不同有关[3]。NIID的男女比例约为1:2,病程约 1~44 年,多慢性起病或亚急性起病,可缓慢进展亦可反复急性发作[4]。其临床表现多样,且有些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这些都增加了NIID的诊断难度。

1.2 NIID的临床表现

婴幼儿型和青少年型患者临床表现多为精神发育迟缓、共济失调等,成年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外周神经症状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中,主要可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意识障碍、痴呆、认知障碍、行为异常、强直、共济失调、震颤、癫痫、亚急性脑炎及卒中样发作[5],目前研究认为,发作性脑病最具诊断提示价值,其发生率约为18%~64.5%[1],患者多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意识障碍或谵妄等精神症状,洪道俊等认为细胞应激可能与该症状有关,如留置尿管患者反复发生尿路感染,可能会诱发脑病发生[6]。因此,对NIID患者,应加强基础疾病的管理及感染的控制,尽量避免如高血糖、高血压、低血糖等应激事件的突然发生,降低感染发生率。外周神经症状多表现为肌力下降和感觉障碍,肌力下降多见于远端肌力和下肢肌力下降。自主神经症状表现为:瞳孔缩小、体位性低血压、小便失禁、胃肠道功能紊乱、晕厥、性功能障碍等[5],其中双侧瞳孔缩小最具诊断提示价值[1]。目前认为瞳孔缩小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陈倩等对NIID患者进行视网膜电图(ERG)、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等一系列眼科检查,在UBM下可见睫状突肥大,悬韧带松弛,同时晶状体前移,这与自主神经失调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收缩有关,这也增加了NIID患者闭角型青光眼风险,NIID患者视网膜病变主要累及视盘旁和中周部的感光细胞,此外神经节细胞也可能被累及[7]。除瞳孔缩小外,也可有夜盲的表现,行ERG可见反应降低,也有患者临床表现较为特殊,王晶晶等报告了一例以眼睑痉挛为特点的NIID患者,患者病程10年,以认知障碍起病,2年前突然出现眼睑痉挛,无法自主睁开双眼,给予注射肉毒毒素等对症处理,疗效可维持约6个月[8]。除瞳孔缩小外,常见的症状还有小便失禁、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如侯效芳等报道了一例以胃肠功能紊乱为特点的NIID患者,患者临床表现以无明显诱因频繁发作呕吐为特点[9]。研究显示,成年型患者发病年龄有2个高峰,30岁左右临床表现以肢体无力为主,55岁左右则以认知障碍为主,成人型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后[10],此外,散发型临床首发症状以痴呆为主,家族型中肢体无力和痴呆则发病比例大致相当,且成人型以肢体无力起病患者,病程发展20年后可出现痴呆,以痴呆为起病症状者,肢体无力相对较少见[1]。综上所述,NIID临床表现多样,东亚地区多为成人型,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后,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但结合辅助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2 诊断方法

成人型NIID诊断主要依靠头颅磁共振成像和皮肤活检,此外,基因检测、神经电生理检查、脑电图、脑脊液生化检测等都有助于NIID的诊断和鉴别。头颅磁共振成像具有无创、经济等优点,可用于NIID的初筛。NIID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表现为:(1)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此为NIID特征性表现,其也被称为绸带征或鸡冠花样;(2)双侧大脑白质区弥漫、对称高信号影,且多见于半卵圆中心及放射冠周围;(3)小脑白质高信号影;(4)胼胝体DWI高信号;(5)脑萎缩[6]。头颅磁共振成像出现可疑影像学表现者,需进行皮肤活检,以进一步确诊疾病,皮肤活检是诊断NIID的重要方法,通常活检部位多取外踝上10cm处或腋窝外侧[11],NIID患者活检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可见细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免疫组化见抗泛素抗体、抗 p62 抗体阳性,电镜下可见无膜细丝状结构。近年来,随着对NIID的深入研究,基因检测亦成为重要的诊断方法,唐北沙教授等通过研究发现,NIID与NOTCH2NLC基因中GGC的病理性重复扩增有关,正常情况下GGC重复次数<40 次,当重复次数>60次时有致病性,且患者临床表现与GGC重复次数相关,主要表现为震颤者约60次,主要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者约80次,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者约120次,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者约200次[12]。NIID与NOTCH2NLC基因密切相关,因此,有研究人员认为将NIID更名为NOTCH2NLC相关重复扩展性疾病(NRRED)更适合[13]。但值得注意的是,核内包涵体及GGC病理性扩增亦可见于如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进行鉴别。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检测患者周围神经受累程度,NIID患者最常累及的神经为胫、腓及正中神经,往往可检测到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降低。此外,临床表现有癫痫症状的患者脑电图可检测到癫痫发作,而以脑炎为临床表现的患者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升高[14]。

3 治疗

NIID的治疗目前仍以对症治疗为主,暂无特效治疗方法,可给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对于脑炎患者,目前多采用激素冲击疗法,以改善患者症状。对于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意识障碍等生活难以自理的患者,应加强护理,避免感染等应激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NIID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依赖于影像学检测、病理活检及基因检测,目前暂无特效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各项辅助检查技术的进步,降低了NIID的诊断难度,可使疾病早期诊断,尽早对患者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成人型瞳孔认知障碍
“天眼”的“瞳孔保健师”
军事文摘(2023年20期)2023-10-31 08:42:40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7:36
关爱父母,关注老年认知障碍症
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 06:54:06
慢性心力衰竭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3:54
瞳孔里的太阳
青年歌声(2018年2期)2018-10-20 02:02:50
瞳孔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儿童型囊性肾瘤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基因遗传学方面与成人型囊性肾瘤不同
瞳孔
学苑教育(2015年16期)2015-08-15 00:53:16
老年抑郁症与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西南军医(2015年1期)2015-01-22 09: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