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习近平外交思想内涵与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021-01-06 04:52马嗣瑞张艳丰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外交思想

□马嗣瑞 王 张艳丰

(1.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23;2.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3.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宏观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积极拓展新中国的外交思想体系,大力推进外交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战略,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习近平外交思想。早在2013年,习总书记就提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样貌和趋势的变化,各国应该积极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273在2014年11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不断变革,因而中国的外交理论及政策也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和发展外交理念,让对外工作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气派。[2]4432018年6月,习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要坚持战略谋划、保持战略定力,对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要不断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3]426-427他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概括为 “十个坚持”,这“十个坚持”高度凝练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思想内涵,不仅体现了我党一贯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方针,而且融入了新理念、新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新形势下国际关系的深度思考和准确把握,目的是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思想纲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促进合作共赢的道路,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这次会议明确了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方针,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外交事业树立了根本的理论遵循与实践指导。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深刻思想内涵

习近平外交思想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从国内发展和国际局势两个层面精准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的新问题新要求,集中体现了新中国一贯坚持的外交为民的外交宗旨,全面总结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方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基础、政治学基础和中国文化基础。它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展国际交往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了“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1]272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高级别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指出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依存、命运与共,时代潮流的主题仍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国际社会应由各国共同掌握、共同治理,国际规则也应由所有国家共同制定,因而要大力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社会应该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原则,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4]540-544针对不同的国际及区域问题,习总书记还先后提出了“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一系列不断走深走实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得以丰富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上就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和全球的总体发展进行的深度思考和宏观构想,体现了时代潮流和人类进步的发展大势,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论”有着根本不同。“普世价值论”是将西方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以及思想观和价值观凌驾于其他社会模式之上,意图在全世界范围内输出其价值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体现了一种民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倾向。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是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置于最高标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即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和哲学思想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道德观和义利观的思想升华。在当今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共存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空前增强,同时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也层出不穷,各种利益冲突和政治矛盾的范围之广和程度之大也前所未有。以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和发展观为思想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获得了国内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被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且多次被写入联合国的多个文件以及相关决议中。[5]1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新中国的外交思想,格局高远、蕴含深厚,而且跨越了国别、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全球发展观和国际关系观。

(二)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推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从政治学角度而言,在国际关系中,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本质上就是国家利益之间的互动与博弈。不同主权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位置上都存在着差异,其国家利益诉求也会不尽相同,相互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争端。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关系的根本要素,维护本国利益是国际交往的根本原则。在现代世界格局中,西方国家拥有绝对的话语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构建符合西方国家利益的所谓“普世价值”和“普世文明”,西方一些国家不仅在全世界范围极力宣扬和强行渗透其制度体系和价值观念,而且不断炮制针对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所谓“价值审判”,臆造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妄图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打压中国,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快速崛起。打破西方话语霸权、追求自由平等一直是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政治诉求,如何在目前“西强我弱”的国际形势中谋求发展不仅是立国之根本,更是时代之要求。因而,习总书记提出,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关键问题上要坚守底线、划出红线,坚决维护国家根本利益。[6]273在南海问题、香港问题、台湾问题、中美贸易摩擦等诸多关乎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目标的外交方针,将国家利益作为外交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在涉及政治分歧、利益分歧等各种争端中力争做到有理有力有节,坚守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

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多边主义中积极推动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的方向持续发展,这不仅符合世界各国的普遍需求和共同利益,而且也在推动着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发展。新形势下,国际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和重大调整,全球化处于深度调整阶段。习总书记指出,我国的国家利益要与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寻求共同利益。[6]275随着“一带一路”的走深走实、“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构建和发展,中国及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举世瞩目,事实证明西方学者提出的所谓“修昔底德陷阱”“零和博弈论”是一种臆想的国家利益冲突论,其目的就根本而言就是为了维护西方某些国家的自身利益,并以此打压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长远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将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利益相统一,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多边主义新型国际关系,使所有国家实现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种辩证统一的国家利益观不仅体现了中国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捍卫民族尊严上一贯的坚定立场,而且也是对现存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在国际机制、国际规则上的积极推进,是习总书记所提出的“四个大国形象”的具体体现,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使命和国际担当,具有深刻的政治学寓意。

(三)构建中国特色外交话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主席出访多个国家,多次出席国际会议并发表讲话,充分发挥“元首外交”的作用,展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风采。此外,中国作为主办方,主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还连续主办了二十国集团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多个重大国际活动。这些国际交往活动不仅有力推动了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而且快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让最大范围的海外受众听到了中国声音,看到了中国精神,更好地了解了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的历史智慧与现实智慧的结晶,习近平外交思想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将传承与发展紧密结合,赋予其时代价值和创造性转化,构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外交话语。针对诸多国际关系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习总书记善于学典用典,经常运用中国古代典籍中寓意深厚的经典名句、诗词歌赋进行阐释和论述,旁征博引、精辟入理,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例如“计利当计天下利”“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山积而高,泽积而长”等等。[7]10-11这些富含中国智慧的话语体系不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习总书记的外交理念,传达出中国积极的对话精神,拉近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情感距离,而且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魅力,向国际社会发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声音,形成了深受海内外广泛赞誉的“习式风格”外交话语,具有超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感召力和传播力。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经贸往来的自由市场,同时也意味着各种思想、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主权的巨大挑战。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中指出,“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8]4自冷战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把文化作为一种商品源源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和渗透,意图依靠文化输出在全球建立一种文化霸权,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形态、经济制度、文化观念、价值取向推举为一切社会和文化的唯一标准,弱势民族和弱势文化在这种强大的隐性扩张之下,不断被侵蚀和孤立,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和众多民族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也在经受着不断的边缘化、孤立化,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弱势地位。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发展课题,坚持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充分利用中国特色外交话语来展示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一直倡导的包容开放、合作共赢、与邻为善的邦交精神,对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所提出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念内涵深刻、立意高远, 不仅对中国今后的发展,而且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建立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在哲学层面、政治学层面和现实层面都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

作为中国发展道路长期以来的理论根源之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现实问题的回应,为不断涌现的现实问题提供了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论。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绝不是空洞的教义,而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必然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加以发展完善。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3]76共产党人一向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革命与具体问题的实践中,并且不断用新的实践经验来推动理论的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针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积极倡导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理念和思想业已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和划时代的理论价值。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与时俱进的邓小平外交思想,指出开放是世界大势,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总书记秉持我党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原则,革故鼎新、求真务实,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理念,在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上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外交工作和国际形势,习近平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外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思考和指导纲领,他指出外交工作“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所谓正确历史观,就是要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发展大势;所谓正确大局观,就是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谓正确角色观,就是要看清在世界格局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对外方针政策。[3]427-429针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开创外交新局面,不仅高瞻远瞩提出了宏观构想,而且积极展开了多方位的外交工作,例如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做好周边外交工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努力践行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合作共赢的外交方针。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外交事业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强大后盾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近代中国苦难深重,曾经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自此才真正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也就此开启了中国外交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形势下,习近平外交思想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积极推进新型国际关系,中国逐渐从全球化的参与者转变为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发展倡议,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二十国集团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重大外事活动的举办,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切实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和并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对于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推手。

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9]20只有全面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只有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获得根本保障。只有不断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才能确保国土安全,让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3]426-427当今世界有诸多不稳定的因素,我国业已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习近平外交思想为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并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行动纲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后盾。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深刻复杂,地缘政治问题仍然非常严重,小范围的摩擦冲突乃至局部战争持续不断。这与区域发展不平衡、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猖獗有着直接关系,因而保持国际社会总体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是民心所向,也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就如何应对全球危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系列新方案新思路。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不断涌现,过去的冷战思维和西方霸权思想逐渐为历史潮流所淘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发展洪流,有助于对抗西方的文化霸权和经济霸权,改变中国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味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各国积极合作,维护公平正义,谋求共同发展

在应对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便愈加凸显。此次疫情在全球爆发,新冠病毒扩散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事实证明,在这场全球突发公共危机当中,谁也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病毒面前,不分国家、不分地域、不分种族,只有精诚合作,人类才能最终战胜病毒,从而维护生命、守护家园。在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中国开展了积极的防治措施,并同时在外交方面积极应对。面对某些国际敌对势力的无端责难,以及国际上少部分人因蒙昧而造成的误解,中国政府的态度既坚决又宽容。坚决在于没有推卸责任,宽容在于没有无端指责他国,而是坚持本着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积极分享疫情防控和治疗方面的技术和物资,尽力为国际社会提供各种援助。习总书记充分展开“元首外交”“书信外交”“云外交”,积极同各国首脑和世界卫生组织互致电文、磋商会晤,传递中国政府抗击疫情的坚定决心,号召各国加强联防联控、团结抗疫,并稳步复工复产、加强合作。2020年3月,习主席在致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慰问电中,首次提出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2020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联合国成立的75年是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75年,在后疫情时代,联合国应主持公道、厉行法治、促进合作、聚焦行动,“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框架突出位置,更加重视促进和保护生存权和发展权”。[10]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习近平外交思想不仅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中国智慧、中国态度和中国行动,而且也成为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突发性危机的思想力量和行动指引,更是为新型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观、价值观和秩序观。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对翻译学领域的启示意义

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和形式是由翻译来实现的。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阐释方式和交际手段。“符号的创造、使用与转换,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根本性的方式,经由转换的符号性创造,拓展的是人类的思想疆界,促进的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之间和各种形态的文化成果之间的交流与发展。通过翻译,人类的文化得以在空间上不断拓展,在时间上不断延续。如此认识翻译,才有可能真正认识翻译的本质,才有可能理解翻译的重要性。”[11]9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观来看,翻译是国际交往、外事活动的基本形式, 是主导人类文化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力量。

雅各布森从语言学角度在三个层面对翻译进行了界定,即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他认为语际翻译才是真正的翻译,这也符合人们对翻译的一般认知意义,即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随着翻译学的崛起,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除了语言属性之外,还被认为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历史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特征。传统的语言中心主义的翻译理念已不足以描述翻译学和翻译活动的各种现象和它所引发的各种功能。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学技术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这几次翻译高潮无论是典籍翻译,还是科技翻译、文学翻译,皆以译入为主,基本上都是“顺向型翻译”,即从外语译成母语中文,译出的数量极少。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译出的比例大大增加,根据中国译协的统计,2014年我国译出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0%,翻译首次由“顺向型”转为“逆向型”,译出的语言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因而在新时期,我们应该对翻译重新定位和重新定义,让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首先,翻译不仅使得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而且还传承和创新了文化,丰富并促进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历史上的历次翻译高潮不仅是翻译领域内部的重大事件,同时也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是当时中国的历史演进之所需、社会发展之所需。翻译的本质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但其外延和作用却在不断演绎、不断生发。其次,习近平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效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业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国政府希望以此而赢得国际话语权,开创全新的外交格局,而世界各国也希望能了解中国,和中国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说,近年来出现的这次翻译高潮与历史上以往的几次翻译高潮都有所不同。从内容而言,其覆盖范围最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从形式而言,由“译入”为主变为“译出”为主,而且语种繁多,涉及的国家和民族众多。过去的翻译活动多数是译者个人借用字典等工具书的单兵作战,而现在口译活动日益频繁,口笔译并重、需求多样,翻译任务要求效率和效益并重的团队合作。翻译标准不再是过去单一的“信达雅”,而是以受众、客户及委托方的多元化要求作为翻译标准。同时,翻译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计算机辅助翻译已成为大型翻译公司的必备技术手段,翻译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业已成为新生的学科方向。所以,今天的翻译活动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平面化的单项交流模式,而是人机合作的立体交叉式的语言服务模式。

现代翻译学认为语言的转换不是由原文到译文的机械转换,而是需要原文作者、读者、译者、语境共同构建的交流体系,历史、社会和读者的语境模式会决定译者应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以体现翻译的功能。过去,相当一部分对外译介活动模式化、套路化,不考虑传播受众和传播目的,对受众的意识形态、接受环境和译入语的诗学观念没有任何关照,导致译文无法收到应有的交际效果,无法担当起翻译和跨文化交流的真正职责。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及中国的迅速崛起,对外传播的受众群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外交话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如何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的进步与成就进行对外宣传是中国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如何在外交活动中有效利用语言来进行沟通交流并维护国家利益更是外事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根据翻译的本质和功能、跨文化传播的规律,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的外交思想,研究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话语体系,探索对外译介和对外传播应采用的翻译策略和传播策略,从而提高我们的汉译外翻译质量,提升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能力,进而助力中国的外交战略布局,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结语

当前国际局势变幻莫测,机遇与挑战并存,现有的国际秩序时刻面临着调整与变化,而中国业已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变得空前紧密。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持中央外交大政方针稳定连续的基础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推动外交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努力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从而为中国的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也为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贡献了新理念和新思路,带动了周边国家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及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习近平外交思想是新中国成立70年外交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成果,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基础、政治学基础和中国文化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在哲学、政治学和现实层面都体现了深远的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外交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思想与“剑”
别开生面的“舌尖外交”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