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学生培养对策探析

2021-01-06 04:52钟晓红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教育

□钟晓红

(1.江西开放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6;2.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

高职扩招,是指高职(专科)院校实施扩招,属于大学扩招。早在1999年,我国就曾在若干省、市进行过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当时新增招生人数为10万。自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报考,高职扩招已完成116万余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明两年高职扩招200万人。[1]党和政府通过高职扩招的举措以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从而提升劳动者素养,培养新型技能人才。

一、高职教育的源起分析

高职教育即高等职业教育,1980年初我国建立起第一所职业大学,至今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早在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已经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据教育部的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30日,我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职(专科)院校1482所[3]。高职院校的数量占高等学校的一半以上,在校生规模和人数也同样占比很大。可见我国已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国,但并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强国。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学生,以满足我国不断发展的制造业应用型人才之需。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职教育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尤其是近些年更是发展迅猛,招生数和在校生数连创新高。仅从数字来看形势是喜人的,但透过繁荣表象的背后,当前高职教育实际仍面临诸多问题[2],可以说高职教育在转型中的中国正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二、高职教育面临的现实分析

高职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平稳运行,可以说,高职教育无小事,所以必须引起各方高度的关注。对于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曾有学者归纳为“五少”,即“社会少认同,法律少明细,政府少作为,办学少特色,就业少出路”[2]。这种提法有一定的偏颇之处,但也不是完全无中生有、混淆视听。作为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必须正视高职教育的一些现实问题和症结。

(一)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度较低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人们传统的思想是“学而优则仕”。时代已经进入到21世纪,但人们头脑中的“读书做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仍然在很多人头脑中根深蒂固[2],短时间也难以改变。人们普遍追求考进985或者是211名校,毕业后进机关当“白领”,进入到体制内,不仅待遇稳定而且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也大。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大多数人毕业后是到车间当“蓝领”。在社会看中白领甚至金领的当下,有的人不免感觉当“蓝领”似乎低人一等,这种心理在一些人的思维和观念中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正是基于这种现状,有的人将高职教育视作次等教育。甚至曾有学者也认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普通教育的“落榜生”有学可上,以便延缓就业、支持社会稳定,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在这样的逻辑基础上产生的高职教育的理念,很容易得出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错误认知。可见传统的等级制度和身份观念造成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较低的社会认同和评价。[2]

(二)高职教育师生归属感较低

“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在社会中占主流地位,使得高职的师生对高职教育也自我认同度低、归属感较差。高职院校的创办有一定的历史原因,通常学校占地面积不大、办学规模较小、学科门类及结构不合理、专业特色不突出,也就造成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的现实。由此高职教师与普通本科高校教师相比,自尊心、自信心都不足,归属感较低,很多高职教师不以自己的职业和所在高职院校为荣。这种心态带到工作中,在教学育人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很难以自己在某高职院校就读求学为荣,甚至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提及自己曾就读的高职院校,归属感较差。

(三)高职教师有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

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低个人成就感”,这是从自我评价维度来阐释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不够认同,自我评价较差,自我价值感不强。有的高职教师会感到对工作难以胜任,或者尽管自己很努力,仍然难以在工作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无力感或者是虚无感常常伴随,于是在工作中也就不愿再努力付出。应该说,职业倦怠感是较普遍的现象,但在高职教师当中更明显,或者说更显性,这对教师心理健康有着不利影响,长期下来没有得到解决也会影响高职教学质量,影响高职教育质量,对高职学生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四)高职学生学习自主性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设立的初衷是将高考时分数低于本科线的学生进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同时兼顾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培养知识面较宽广、素质较高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不可否认,学生相对本科生而言,高考分数较低,有的甚至二三百分(高考总分750分)。这些学生总体而言,学习习惯不好或者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有的更是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不少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进入高职院校后,这些学生同样很难有较强的未知欲,学习自主性有待加强。

三、高职扩招学生的特点分析

高职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将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019年4月30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2019年5月8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有关情况。[4]

传统的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高职扩招的招生对象主要面向社会考生,即: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主要是通过高职教育使社会考生这一类高职扩招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提高劳动技能,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而为社会发展服务。高职扩招的学生与传统的高职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特征。

(一)年龄较大,有一定的社会阅历

传统高职学生多是高中应届毕业生,18岁左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不成熟,懵懂稚气甚至不失天真,也更纯真,大多会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但扩招的高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年龄相对较大,通常20来岁甚至已过30岁。在社会的磨砺中,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对人生有一定的思考,对世界有自己的判断。他们相对来说,有较强的掌握一技之长的求知欲,也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他们愿意回到校园,一方面是想通过高职扩招求学获得大专学历,另一方面是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获得更好的职业前景。

(二)求学主观性较强

传统高职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学习,大多是出于对家长选择的认同,并不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因为高中毕业后由于成绩不佳等客观原因,无法进入普通本科高校学习,家长考虑孩子年纪尚小,进入社会工作尙不合适,于是选择放在高职学习三年。传统高职学生自己的求学主观性不强,很多高职学生不愿学、不想学、不肯学。而高职扩招的学生则不同,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完全是自主选择的结果,他们的求学主观性很强,进入高职院校后也想学、愿学、肯学,甚至会勤学、苦学、乐学。

(三)学生渴望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受儒家文化浸润较深,较偏重“师道尊严”,教师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学生更偏重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而扩招的高职学生显然有所不同。他们已经走入社会一段时间,更渴望被尊重,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交流。他们愿意掌握实用的知识,对于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难以认同,对于不尊重学生观点不愿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教师会质疑甚至否定。因此,高职扩招倒逼着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

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根据高职扩招学生的特点,高职扩招学生的教育,培养的学生不可能成为极少数最优秀的人,但可以培养高职扩招学生的责任心,使他们成为一个个能够幸福生活、懂得感恩的人。[5]

四、培养高职扩招学生的“三心两力”

高职扩招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必须正视的问题。高职扩招是降低了学生入学的门槛,但要保证高职教育质量,在出口端必须严控,即必须实行“宽进严出”的高职扩招学生的培养政策。即高职扩招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课程、修完必要的学分、完成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能力测试,符合毕业的要求,才能顺利毕业。那么,如何培养高职扩招的学生,高职扩招教育怎样创新,是每一位高职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1世纪20年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而人才紧缺是不争的事实,培养人才靠教育,培养制造业应用型人才主要靠高职教育。高职扩招学生的创新型培养,办法途径很多,其中培养高职扩招学生的“三心两力”也为其中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培养高职扩招学生的三心两力,具体来说就是培养高职扩招学生的好奇心、同理心、平常心和自驱力、意志力。

(一)培养高职扩招学生的好奇心

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为世界所称赞,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给学生所传授的知识全面、深入、科学、系统,加上中国的学生刻苦踏实,所以很多年来中国的留学生在海外求学也一直获海外名校青睐。但近年来,有的海外常青滕名校对中国高分留学生不再像以往一样认同,曾有美国名校华裔教授讲出来自己的看法,就是中国高分留学生识记、推理、判断能力很强,但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对科学更缺乏好奇心,这样无疑在后续的科研工作中很难取得突出的成就。很多高分留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所选读的专业不是自己的爱好,而是家人认为该专业好就业、容易获得高薪或进入世界500强公司工作。这也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症结根源所在。中国人智商很高、又很刻苦,却在科学技术领域无法产生一流的大师、出现不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至今也没有在科学工程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好奇心,究其本源,是出自于对自己“知识的缺口”的敏感,有着愿意填补缺口的强大动力,以及愿意为此探索钻研,并由此取得成绩,从而产生的巨大成就感。

高职扩招学生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选读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才会产生不竭的动力和潜能。高职扩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及时表达出来,甚至可能有的学生有奇思妙想或者异想天开,都让学生自由充分表达,这一过程就是保持学生好奇心的过程。有可能就是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在头脑风暴中,产生了创造性思维,有了新的技术革新和突破的方向。

(二)唤醒高职扩招学生的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也可以称之为共情,是指能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一种思维方式。高职扩招的学生无论在求学过程中还是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拥有此种能力,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都会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良好的心态、更健康的心理。从而不偏激、不自私,也不容易盲从和激进。因为,万世万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着想、替对方考虑,就会减少很多矛盾,甚至避免很多恶性事件发生。拥有同理心能让人面对委屈时不至于红眼睛,面对挑衅时不至于红脖子。同理心强的人有着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凡事愿意换位思考、愿意倾听他人的心声,对他人能表达尊重,这些也都是高情商的构成要件。[6]

(三)引导高职扩招学生拥有平常心

幸福,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叫作平常心。快乐,是任何人都给不了的,它的唯一来源,是你的平常心。有平常心的人在任何事物中都能感受到快乐。我们长期的教育是强调学生的上进心、进取心,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出人头地,成为成功的人。但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教育的本质或者说最终的目标又应该是什么?我们常常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很多在外人眼里特别优秀或者成功的人,在事业成功后有的患上抑郁症甚至自杀,究其根本,是心理疾病导致的悲剧。心理疾病的根源,可能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太追求人生的成功,缺乏平常心所致。教育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培养出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培养具有统一规格、没有个性、毫无特点的产品。所以曾有专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孩子是种子不是瓶子。教育是农业意味着教育是需要长期的浇灌、耕耘、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有可能培养出来较理想的各具特长的产品,而不可能像工业一样可以快速生产或者可以大量复制成批生产。教育是农业,农业产品在大自然中产生,要经历风雨,有时正是这种风雨,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在极为清贫的日子里,学生经过阅读经典,与哲人、思想家对话,从而孕育出无数高贵的灵魂。在高职扩招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平常心,会使学生拥有更强的意志力、更能经历挫折,不怕困难,学生能活得更智慧更通透。

(四)激发高职扩招学生的自驱力

假如进步是来自外在压力,则随着压力消失进步会停止。如果进步来自于内在动力,则这种进步是永不停止的,这种内在的动力,就是自驱力。有自驱力的人,做事的时候有一种非做不可的使命感,并且不计任何报酬。自驱力是一种内驱力,完全来自内在自我需要,来自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使人渴求不断地完善自己,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在高职扩招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教育学生有平常心,并不是否认学生的上进心、进取心,而是教育学生要“尽人事、听天命”。人的一生要努力拼搏,要树立自己的目标,努力进取,但努力后的结果不要太计较或者太纠结。要激发学生的自驱力,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或职业目标,一直探索、发现、投入其中,在求学以及以后工作的过程中,在努力学习和工作中找到职业的幸福感。有自驱力的人生,是进取的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充实的人生。[7]

(五)磨炼高职扩招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想做好一件事,大部分过程是枯燥的,怎么坚持下去,靠意志力。[8]任弼时曾说过“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人们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意志力作保证。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高职教师在培养高职扩招学生的过程中,多创设一些实践课题,引领学生攻难克艰,其中可以多设置一些阻力,多几道关卡,让学生在一道道闯关过程中磨砺自己的心性,学会找准目标、调整方向、迎难而上。通过实践课程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提升高职扩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五、结语

高职扩招是一件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在高职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如何保证质量的稳定甚至提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每个政府部门的教育管理者和社会教育科研机构以及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学生创新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的“三心两力”也不失为一条切实有效的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针对我国教育的实际提出的要求[10]。高职扩招学生的培养也必须遵循“三全育人”的精神,全社会齐抓共管、上下同心,通过高职扩招为社会输出更多高技能人才,这既能在未来解决“结构性失业”,同时也是结构性增加就业供给,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撑。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