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红
(扎鲁特旗人民医院,内蒙古 通辽 029100)
儿童自闭症属于神经发育伴有交往能力低下的障碍性疾病,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早发性以及广泛性。全球儿童自闭症发病率约为1.2%,国内发生率约为5.9%,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临床目前对儿童自闭症发病机制以及诱因尚不明确,从患儿行为上看,多伴有性格孤僻、不愿社会交往、交流障碍症等,且行为个体差异较大,因此传统护理干预因缺乏针对性,难以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早期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70例自闭症患儿,时间范围在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3-11岁,平均(6.36±2.12)岁;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3-12岁,平均(6.39±2.1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意义(P>0.05)。纳入标准:均符合自闭症诊断标准[2];家属均自愿参与,且知情同意;配合度较好。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者;患有其他精神疾病、认知异常者;具有先天性疾病、器质性疾病者。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做好疾病相关知识讲解,给予常规饮食、运动干预,遵医嘱实施各项护理操作。观察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具体为:①日常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注意其行为举止。根据患儿 本身缺陷特点,选取专人实施语言护理,同时进行一对一教育、对视以及追视方式。积极主动与患儿沟通,观察其饮食习惯,制定合理食谱,同时记录每日饮食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确保营养充足,合理搭配,如出现食欲下降,可改变饮食搭配,适当给予零食,补充机体营养。每日制定合理运动锻炼,可根据喜好调整,在运动间隙,可播放音乐或动脉等,分散注意力,医生运动时间,提高乐趣,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进行运动。②情景教育:定期带患儿看定影、坐火车、听音乐等,指导其遵循社会规则,或去公园散步,感受自然气息,组织聚会等活动,感受亲情以及友情等。③心理疏导:积极与患儿沟通,就某个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增加沟通频率,耐心倾听,根据实际心理状况,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善于运用语言及肢体鼓励患儿,通过心理暗示,促使其配合度提升。④组织活动:定期组织活动,邀请周边小朋友共同进行游戏,针对不同年龄段特点,设计不同活动内容,促使患儿可在游戏中,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同时家属在其中扮演引导角色,及时给予鼓励,增加亲情。在安静放松的环境之中,播放轻音乐,待其产生兴趣后可指导患儿模仿,学习唱歌,做一些肢体动作以及表演行为,在聚会上可鼓励其演唱。
1.3 观察指标。采用中文版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内容包含: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每项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3]。采用自闭症治疗评价量表(ATEC),对患儿护理前后改善情况实施评估,包含语言、感觉、行为、躯体、社交,意识以及行为等,共计77项,分值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79分,得分越高,病情严重程度越重[4]。采用心理教育量表(PEP-3)[5]评定患儿心理发育程度,量表涉及沟通、体能、行为3个维度,共有172项,每项分值0-2分,分值越高,发育程度越好。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值0-100分,80分以上为满意,<80分为不满意,统计护理满意度,实施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对研究所用数据分组,分为定量资料、定性资料,分别用(±s)、(%)表示,采用SPSS 19.0软件实施统计学处理,观察反应强度,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理前后ATEC、SF-36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ATEC、SF-36评分比较无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ATEC评分低于对照组,且SF-36评分较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ATEC、SF-36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护理前后ATEC、SF-36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ATEC评分 SF-36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5 132.25±15.23 61.25±5.25 50.25±6.32 71.25±5.61对照组 35 133.58±15.17 86.25±10.23 50.22±6.17 61.25±5.25 t - 0.366 12.863 0.020 7.700 P - 0.358 0.000 0.492 0.000
2.2 两组心理发育程度比较。护理前两组沟通、体能、行为评分比较无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沟通、体能、行为评分较护理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理发育程度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29%(66/35)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27/35)(t=4.200,P<0.05)。
自闭症目前没有效果确切的药物和方法,常规多采用康复护理以及训练,但病情改善难以到达理想效果。有研究[6]表明,早期对自闭症患儿实施护理干预以及康复治疗等,可逐渐改变病情造成的影响,回归社会及正常交往有极大帮助。早期护理中,多在家中实施,而家庭是儿童最熟悉的环境,家长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患儿对家长有亲近感,因此配合度较好,有利于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对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有很大促进作用。早期护理干预中,通过模拟社会上的生活、社交以及学习等,根据患儿反应及时调整,不断训练,可显著提高语言社交能力,转变其沉默性格。音乐治疗能够对患儿的情绪以及语言主动性造成影响,可刺激脑部神经元生长发育;在早期护理中,通过音乐治疗患儿,可帮助其提高社会适应性,稳定自身情绪,逐渐张嘴发出声音,同时能够逐渐做出肢体动作,改善病情。同时通过组织游戏,在游戏中通过指令、语言引导,引导其完成各种游戏操作,通过视觉干预,提升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逐渐可与其他小朋友互动,最终提高社会生活能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ATEC、SF-36评分改善显著,且护理满意度较高,证实早期护理干预对自闭症患儿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由于自闭症患儿伴有性格孤僻、不愿社会交往、交流障碍症等行为特征,影响其社会功能。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沟通、体能、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早期护理干预可促进自闭症患儿心理健康发育,提高患儿沟通、体能、行为能力,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可能是早期护理干预的应用,鼓励患儿家长共同参与,结合环境特点,与患儿有效沟通交流;同时了解患儿的喜好,选择喜欢的食物、物品及游戏,选择良好的护理环境,指导其遵循社会规则,或去公园散步,感受自然气息,组织聚会等活动,以此提高患儿的沟通、体能、行为能力,减轻自闭症状。
综上所述,给予自闭症患儿早期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病情,提升护理满意度,增强自我沟通、体能、行为能力,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