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论述城乡融合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从交通地理位置、行政级别和资源禀赋、收入、受教育程度、人口密度、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成本和商业发展风险、社会关注度的角度分析城乡差异。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乡村物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教育投入、提高社会关注度、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乡村物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教育投入、提高社会关注度5方面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城乡差异;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教育;收入
中图分类号 C9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24-0235-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4.057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rban-rural Differences Exploring Effective Ways to Integrat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LIU Chang-duo (Pingdingshan Livestock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Monitoring Center,Pingdingshan,Henan 467000)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necessity of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rban-r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raffic geographical location, administrative level and resource endowment, income, education level, population densit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iving cost, commercial development risk and social atten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ways of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from five aspects: improving rural residents’ income, improving rural logistics, promoting urbanization, increasing education investment, increasing social attention, improving rural residents’ income, improving rural logistics, promoting urbanization, increasing education investment and increasing social attention.
Key words Urban-rural differences;Urban-rural integration;New urbanization;Education;Income
作者簡介 刘长铎(1991-),男,河南平顶山人,畜牧师,在读硕士,从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3-31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汇聚了人才智慧,集中了消费需求,带动了产业发展,引领了文化风尚,提高了产业发展质量,降低了公共服务和商业发展成本。我国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平稳推进的城镇化建设有力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科技文化进步,为国家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城市快速建设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城乡割裂加剧、大城市病突出、乡村日益凋敝等新问题。城乡融合发展是提高城镇发展质量、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社会繁荣稳定、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充分认识城乡差异,发挥城乡各自比较优势,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
1 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1.1 城市不可能无限扩张
城市的繁荣发展取决于其产业基础,任何一个城市的产业基础都是有限的,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城市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张。目前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大城市病较为突出:人口拥挤、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张、房价过高、人们繁忙紧张却缺乏幸福感安全感、人们对未来没有良好的预期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就在于人口的聚集速度超过了产业发展的速度,但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城市的产业基础是不可能无限扩张的,更不可能一直高速扩张。当人口超过城市产业的承载能力,必然带来就业品质的下降、人们幸福感降低、公共资源紧张、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城市的无限扩张和区域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会逐渐使经济发展问题上升为社会利益矛盾,非常有可能引发社会政治冲突,因此,城市不能也不可能无限扩张。
1.2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可取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 18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31元[1],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较大。2011年,国内外小麦现货市场均价分别为1 902元/t和2 122元/t,两个市场价差为220元/t;2017年,国内外小麦现货市场均价为2 518元/t 和1 235元/t,两个市场价差增至1 283元/t,增加了近5倍[2]。受国内居民收入水平和国际粮价的制约,不可能继续通过抬高粮价提高农民收入,只能通过提高农户耕地面积和单产的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如果要提高大多数农户的耕地面积,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实现大量农民的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化,在农村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农牧结合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发展的信息化、机械化、科学化水平。
1.3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国际粮价便宜就大量进口国际市场的粮食,减少国内粮食种植和供应,这样不仅有力支撑了粮价,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户收入,同时也可以有更多的土地来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这种观点明显忽视了国内居民收入水平对粮价的承受能力,忽视了国内14亿人口能否充分就业的问题,忽视了城市和产业基础不可能无限扩张的基本规律,忽视了可能对工业、外汇、国际关系造成的冲击,更忽视了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中国是人口大国,充足的粮食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是后起的工业大国,在军事装备、尖端科技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没有绝对的把握保障海陆贸易的通畅和安全。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相对较高,但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进口越来越多;二是我国居民的粮食消费和肉蛋奶消费水平总体上是比较低的,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粮食和肉蛋奶的消费需求上升空间还比较大,粮食自给率会进一步下降。只有通过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式,实现城乡要素双向平等流动,促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让农村留得住人、引得来投资、用得上先进技术、体现得出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2 城乡差异对比分析
2.1 交通地理位置差异
交通地理位置是决定城市发展的首要因素,也是造成城乡差异的基础因素。世界著名城市东京、纽约、伦敦、洛杉矶都是重要的海陆交通枢纽,我国发展较好的城市也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北京市是全国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上海市拥有全球第一大港口上海港;深圳市深圳港和广州市广州港都是全球前十大港口;武汉市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目前我国大多数地级市高速公路交织密集、高铁运输通达四方,交通非常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物流运输、人员往来频繁,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而乡村地区尽管已经实现了村村通,但这只是解决农村居民出村入村的基本民生问题,对于突出乡村地理位置、提升乡村交通优势并无明显作用。
2.2 行政级别和资源禀赋上的差异
城市的行政级别一般都是厅级以上,而乡村的行政级别大多在乡科级以下,城市的行政级别高,职责权限大,管辖范围广,可以调动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关系资源就多,分布在全市范围内的人才资源、自然资源都可以得到有效运用。而乡村行政级别低,职责权限小,管辖范围窄,可以调动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关系资源非常少,即使在辖区内有一定的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也需要服从上级行政机关的部署安排,不能按照自身意愿充分运用。这就形成了优势资源不断向城市聚集,乡村资源服务于城市发展的局面,这样的机制促进了城镇化的繁荣发展,使优势资源在城市发挥叠加效应,有力提升了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但也造成了城市过分吸取乡村资源却忽视了农村居民的市民化需求,城市利用城市、乡村双重资源追求高端而乡村日益凋敝,城市在不断推进经济的城镇化时忽视了人的城镇化,城市过分注重城市圈发展而忽视了更广袤的乡村问题。
2.3 收入差异
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 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3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 007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 713元[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6倍,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9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有着较大差距。农村居民收入来源较少,工作较为辛苦,收入相对较低,很多农村居民希望离开农村,立足城市。同时农村缺少在市场上高价值的要素,财富和资本密度较低,缺乏对资本和商业的吸引力。这使得人才、资源等要素不断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聚集,城乡之间缺乏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条件。
2.4 受教育程度差异
平均受教育年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居民的受教育水平,2016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23年,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78年[6],相差2.45年,城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要明显高于农村人口。根据《201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 28 836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 266 万人,有近60%的农民工远离家乡,不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农村由于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远离家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学子也不愿回到落后闭塞的农村,使得在农村长期居住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变得更低,乡村现代化发展更没有人才基础,城乡人口教育差距越拉越大,城乡融合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5 人口密度和发展繁荣的差异
城市人口的聚集带来了智慧文化的交汇、消费需求的集中、财富和投资的密集,降低了公共服务成本和商业发展风险,为科学技术进步、中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人口集聚对区域經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集聚程度每提高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提高1.064%[7]。人口和生产向城市集聚,带来城市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的上升,在高密度空间特征下,通过分享、匹配和学习,资本、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城市空间集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8]。在一定发展条件下,城市密度越高,越有利于工业和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发挥,人口的聚集和工业的发展会带来巨大的服务需求,服务业的发展也会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城市在不断繁荣发展中会吸引来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为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型产业在城市发展并不断聚集提供可能,有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促使服务业向高质量水平发展。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约为60%,城市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农村,城乡公共服务、制造业、服务业差距显著:城市医疗、交通、教育等公共服务完善,现代化程度较高,制造业、服务业繁荣发展,连锁商店、品牌经营店等中高端服务业为城市居民的品质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农村医疗、交通、教育条件比较落后,只有一些低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经营主体主要都是小商店、小商贩、小摊点和小餐馆等个体经营主体和农村集市,假冒伪劣商品较多,极大损害了农村居民的健康和财产安全。
2.6 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差距较大,这也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城市交通网络发达、现代物流产业成熟、生产生活设施更加现代化、水电燃气等基本生活保障更加可靠、有线网络通信更加完善,丰富多彩的现代都市生活和更好的工作生活、医疗保障、基础教育条件都使得城市比农村更加有吸引力,很多农村青壮年来到繁华的城市工作,农村学子学业有成后也都留在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这使得城市越来越有活力而农村越来越衰落。李维晶[9]指出,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降低当地农产品运输加工以及销售的成本,拉近农村和经济体系之间的距离。农村得到更多的资金投入,能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显著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适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减少农村人口的流失,吸引本地区人口回乡创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壮大农村经济社会力量,丰富农村居民信息获取和表达渠道,有利于缩小城乡意识观念上的鸿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7 成本的差异 成本上的差异分为生活成本上的差异和商业发展风险上的差异两个方面。
2.7.1 生活成本上的差异。在很多人看来,农村居民有自己的田地和院子,可以自己种粮食和菜,自己养些家禽、家畜,生活成本应该比城市居民低。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吃饭上的支出在居民总支出中的比例已经越来越低,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 853.1元,其中食品烟酒支出为5 631.1元,占比28.4%,单纯的一日三餐支出比例会更低(表1)。而在现代化生活上,农村居民要比城市居民付出更高的成本,农村没有城市现代化的保障能力和商品经济,农村老人生病很多需要到城市医院来看,不仅要在路上花费更多费用,医疗保险报销手续相对复杂,子女也要花费更多的陪护费用和精力,还有可能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即使在农村养病,也很难在农村买到全部的药物,需要在城市的药房购买,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增多了。生活方面,想要买到质量可靠的家用电器,在农村也较难找到百分百可靠的销售渠道,如果去城市购买,不仅不方便,还需要承担更多的运输和人工费用。买来的家用电器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也远远落后于城市,甚至要支付更多的维修费用。
2.7.2 商业发展风险的差异。农村商业发展的风险要远远高于城市。虽然城市房租、员工工资等支出很高,但城市人口密度大、整体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强、客流量大,商业利润较有保障。农村房租便宜、人工也便宜,但是农村人口密度小、收入较低,消费能力不强、客流量较小,现代化的商业服务业如果开在农村,会面临顾客量少、物流成本较高、商品卖不出去甚至过期、商品储存成本较高等问题,利润无法保障。因此,现代化的商业服务业很难进入农村市场。
现代化高标准的商业服务业在农村发展风险较高,利润难以保障,无法进入农村市场,使得农村居民要想获得较高生活品质就必须付出比城市居民更多的生活成本,这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农村居民要想获得较好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也需要付出比城市居民更高的成本。这使得农村人口、资金等要素不断向城市流动,乡村越来越凋敝,城市越来越繁荣,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2.8 社会关注度上的差异
农村的发展一直都受到政府、专家的关注,取消农业税、为农民工讨要工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行动都体现了党和政府、有关专家学者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关心。但农村的发展和现状在社会上的关注度却不高,大家在各种信息媒体上,很少可以阅读到有关农村发展、农村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的信息,部分媒体上也没有农业农村的专门板块,商业活动也较少涉及农村,如果不是从事农业农村方面的工作或者研究,很多人可能对农村社会生活根本没有什么了解,对农村居民的诉求和需求也不关注。而占中国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却是最需要社会关注的一个群体,广袤的农村也是中国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
3 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有以下途径:①增强农村居民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使农村居民有能力有机会获得更高收入的工作。②扩大收入来源。农村制作的竹编箩筐、锅排等自然、安全;种的丝瓜瓤用于洗涤餐具效果很好;饲养的散养鸡肉质优良、口感普遍好于可以快速养殖出栏的肉鸡,很受城市居民的喜爱,有些城市居民还专门开车去农村购买或者去“农家乐”品尝散养的畜禽。在城市,那些专门经营散养畜禽肉产品的门店生意非常好,价格也高于平均市场价格,农村居民在农闲时节可以扩展副业,增加收入来源。③鼓励和引导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地或就近就业,降低生活交通成本,也方便更好地照顾老人和小孩,引导老人和小孩融入现代生活,合理分配收入,让有限的收入发挥最大效能。④因地制宜地发展好特色产业。根据自身自然优势,种植优势作物,积极和知名品牌加工制造商合作,提高农产品价格,同时开展乡村旅游、文化休闲旅游等服务产业,增加收入来源。
3.2 建立完善农村物流机制 由于农村人口密度较低、整体收入不高、商业发展成本较高,农村缺少大品牌、连锁型实体企业,农村市场产品质量相对较差,还存在假冒伪劣产品。如果充分发挥现代线上购物,物流快捷配送的优势,即使农民工外出務工,也可以通过在线购物为家里送去需要的物品。建立完善适宜农村地区的物流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降低运营成本。只有保证足够的收益,农村物流机制才能长久有效的运行下去,大部分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小,消费能力较弱,物流量也较小,如何降低运营成本是农村物流机制是否能够长久有效运营的关键。农村有部分居民在附近城镇工作,居住在农村,农村住宅普遍院子较大、房屋较多,同时每个村居民较少,快递也不会很多,可以招聘经常往返于城镇和农村的务工人员兼职自己村的快递配送工作,利用自己的房屋放置快递,不仅可以降低物流的成本,增加农村务工人员的收入,同时由于乡村邻里都熟悉的关系,也可以保证快递的安全。②开展视频记录仪记录验货服务,并可以在线查询观看。农村青壮年在外务工,在家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小孩,因为老人和小孩很难对现代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的产品进行有效分辨和质量鉴别,在外务工的青壮年也担心在农村的老人和小孩收到质量有问题的产品,快递物流公司可以推出视频记录仪记录验货服务,并可以在线查询观看,如果客户需要,由快递员帮助验货并录制视频,客户在线观看验货视频后,没有问题再确认收货。③互联网购物网站推出品质购物超市,精选信誉良好的店铺或者质量合格的商品组成线上品质购物超市,使农村居民能够快捷地找到可靠的销售渠道,避免农村居民在网上购物时买到质量不合格或者假冒伪劣产品。
3.3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城市不可能无限扩张、大城市病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逐步把分散的乡村人口和产业聚合成产业特色鲜明、功能导向突出的特色小镇,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3.3.1 提升县城(中心)承载能力。目前我国县城(中心)与地级以上城市的现代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总体上交通不发达,产业链建设薄弱、产业布局分散;城市建设上较为分散,人口聚合性不强;商业发展不够繁荣,带动就业能力不强;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够,现代化水平较低。提升县城(中心)的承载能力,就要构筑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强与其他地区尤其是枢纽型城市的连接;提升县城(中心)的产业基础,聚合产业布局,增强产业链发展,带动就业和收入增长;引导城市建设和人口的聚合,带动商业服务业的发展,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完善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保障。
3.3.2 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功能导向突出的特色小镇。根据各地实际和特色,积极发展相关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就业,从而增加收入,促进消费刺激商业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带动就业,实现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以产带镇,以产兴镇。对于产业特点相近、融合发展较好、适宜规模化生产的,积极引导整合,引入机械化、信息化等现代技术,形成可以稳定带动就业、持续创造效益、带动配套产业发展的产业聚合、人口聚集特色小镇,有效吸纳农民就地或就近实现市民化,促进商业服务业发展,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带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
3.3.3 保障农村人口更好入住城镇。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通过增加公共租赁型住房供给、引导刚性需求住房项目建设、向特定群体提供购房租房补贴、试点推行用农村宅基地和土地权利换取和抵偿国家住房公积金贷款等措施,有效保障农村居民入住城市。加强城市交通建设,增加城市边缘地区的公共交通力量,降低群众出行成本。
3.3.4 为农村土地长远发展留好政策空间。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村很多住宅无人居住,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部分危房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宅基地的有偿退出和土地权利有偿让渡是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减轻农村人口进城压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实施农村宅基地的有偿退出和土地权利有偿让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乡村未来发展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整体性和便利性,避免乡村权益割裂,这要求农村宅基地和土地权利的有偿退出和让渡对象必须是政府授权的统一组织,不是随便哪个组织或资本集团都可以。一旦农村土地完全市场化,大多数农村居民会在市场中将处于完全劣势。主要原因为:①信息上的不对称。农村居民对地区未来发展、价格走势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信息。②部分农村居民急切得到资金,很容易低价出让宅基地和土地权利。③多数农村居民法律意识淡薄,自身经济力量薄弱,面对精通法律规则、拥有较多社会权力、资本雄厚的组织和资本集团,农村居民处于绝对劣势,根本不可能获得合理的收益。④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和资本集团只有以低于宅基地和土地权利实际价值的价格买入才能获得利益,而且价格压得越低利益越大,所以农村居民获得宅基地退出和土地权利让渡的收益一定低于宅基地和土地权利的实际价值。⑤农村居民以不合理价格出让宅基地和土地权利后缺乏保障,因为是双方自愿的市场行为,农村居民以不合理价格出让宅基地和土地权利后只能自认倒霉,如果是将宅基地和土地权利出让给政府授权的统一组织,即使出现价格不合理的现象,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政府反映,便于政府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并采取补救措施。⑥农村土地完全市场化必然带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连片土地权利人为多个不同的主体必然造成乡村权益的割裂,阻碍现代机械化规模化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增加乡村振兴的成本和困难。
3.4 加强农村教育投入
教育是提升农村人口素质最有效的手段。高素质的农村人口可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目前资源配置不均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反映在空间上则为资源布局不均[10],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总体偏低,各地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显著差距[11],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保障教育公平,需要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①增加硬件设施投入,改善教学条件,配置现代化教学工具,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硬件支持。②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优秀毕业生和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根据任教年限和地区条件的不同,给予适当的补助和福利,对于完成一定年限农村任教的教师,给予职称评定、教师招聘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建立顺畅公平的职业发展晋升渠道。③做好农村学生的心理疏导和生活困难帮扶,一方面让学生在学校与教师的指引教育下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多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12]。④保障农村学生上学安全,由于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和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部分农村学生离学校距离较远,很少有家长的陪送,上学路上的安全缺乏保障。应该在农村推广校车接送,合理规划接送范围和路线,在每个村设置固定接送站点,设置好接送时间,每个校车配备专门的管理服务人员,保障学生乘车安全,维持学生乘车秩序,同时有利于学生和家长辨别校车,防止不法行为的发生。
3.5 提高社会对农业农村的关注度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①在新闻等信息媒体上设置专门的农业农村板块,增强媒体对农业农村的重视,拓宽社会了解农业农村情况的渠道,增加社会对农业农村的关注和了解。②在全国影响力较高的收视节目中推出农业农村专题报道和专题片,反映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争取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③引导企业重视农村市场,目前大部分生产企业生产的商品主要针对城镇市场,缺少符合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商品,政府应该积极引导,采取减免特定产品运输费用,减免特定产品税收等措施,引导企业生产针对农村市场的产品。④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现代国际化的贸易和城市生活让人们对农业的重要战略地位缺乏正确认识,要培养人们的忧患意识,树立“猪粮安天下”、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正确理念,让人们了解目前国家粮食安全现状,增强保障农业发展、粮食安全的社会自觉。
参考文献
[1] 基本民生保障有力 制度优势充分展现: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解读2020年主要经济数据(下)[N].经济日报,2021-01-20(009).
[2] 薛平平,胡迪.国内外粮食市场关联性实证研究[J].粮食经济研究,2019,5(1):47-58.
[3] 赵剑影.2020年农民工月均收入4072元[N].工人日报,2021-01-22(07).
[4] 冯奎.城乡居民收入比走低 意味着城镇化动力发生重要变化[N].每日经济新闻,2021-01-29(008).
[5] 赵语涵.2.3%的增长凸显中国经济引擎作用:详解202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N].北京日报,2021-01-19(002).
[6] 许诗源.人力资本投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7] 杨东亮,任浩锋.中国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8,40(3):30-41.
[8] 郭珍.密度、距离与城乡融合发展:基于可持续地理变迁视角的分析[J].求索,2019(5):163-170.
[9] 李维晶.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J].农家参谋,2019(21):22,24.
[10] 刘宏燕,陈雯.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5):557-568.
[11] 金芮合,趙林,王志慧.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测度与障碍因素诊断[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36(1):46-51.
[12] 胡思思.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亚太教育,2016(4):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