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闾
放言(五首之一)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贞元年间进士。唐代重要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去江州的船上,他忆起了多年来所经所见的世事,不禁激情涌动,感慨万千,写了五首富有哲理的《放言》诗,此为第一首。
“放言”意为任情而谈,不受拘束。本诗就是运用比喻,借助形象,拓开思路,阐明政治上的辨伪,亦即近世所说的识别以伪装面目出现的两面派的问题。当然这里也包括透过假象识别人才这方面的内容。尽管是以议论为诗,讲了一些哲理,但由于出语纡徐婉曲,行文跌宕有致,读起来还是富有情趣的。
人的情况至为复杂,有时本质为现象所遮蔽,假象掩盖着本来面目。诗人颇有感触地写道: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都出现过。有的早晨起来还装得道貌岸然,俨然君子;可是,到了晚上就暴露了全部假象。春秋时的臧武仲,被当时的人目为圣人,实际上卻是奸人;宁武子本来是贤才智士,却偏偏佯装愚蠢、驽钝。世人为假象所蒙蔽,不辨真伪,混淆贤愚,只爱臧生那样“诈圣”,而不愿赏识宁子式的真贤。实在可慨可叹!草丛间的流萤,尽管也有光亮,但终究不是大火;荷叶上的露水,虽然也呈球状,可是,它绝不是珍珠。
那么,对这类鱼目混珠现象应该如何识别呢?诗人认为,对比是辨伪的最有效方法。取来燔柴(借喻大火)和照乘(指明珠)与流萤、露珠一比较,就一切都看得分明了。遗憾的是,许多人往往不从本质上看事物、辨真伪,惯常被流萤般的闪光和露珠样的晶莹所眩惑,结果,不免得出完全颠倒了的结论。
南宋名臣张浚常与赵鼎在一起论述人才,并极力推荐秦桧。开始时,赵鼎的头脑还比较清醒,说:“此人得志,吾辈无所措足矣!”可是,当赵鼎做了宰相之后,看到秦桧先意承旨,唯命是从,觉得张浚之言也有道理,于是,对秦桧由有所警惕变为产生好感,最后竟亲自拔擢他登上高位。秦桧得势后,反过手来,残酷迫害那些主战拒和、坚持正义的忠臣良将,不出几年,赵鼎也死在了他的手上。教训是十分深刻的,所以不能以言取人,必须听其言观其行;不能为假象所迷惑,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