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记忆丧失、语言功能及逻辑思维障碍,最终导致患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目前,中国有1000 多万患者,全球最多。然而,我国包括AD 在内的痴呆就诊率仅26.9%,接受规范化治疗率仅21.3%。
目前,虽尚无特效疗法能阻止或逆转AD 的病情进展,但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AD是可以预防的,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合理利用保护因素,可以显著降低A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团队联合该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历时5年,对现有的研究证据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制定了全球首个阿尔茨海默病循证预防国际指南。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英国医学杂志》子刊《神经学、神经外科学与精神病学杂志》上。
该研究项目对104个可干预影响因素和11项干预措施进行系统研究和荟萃分析,制定了循证医学的证据级别和推荐等级:证据级别分为A级证据>B级证据>C级证据;相关干预的推荐等级分为:I 级推荐(强烈推荐),II 级推荐(弱推荐)和III 级推荐(不推荐)。最终根据循证医学标准,制定了AD 的预防指南,形成了21 条推荐意见。其中,对19 个影响因素/干预措施提出I 级推荐建议,对2 项干预措施提出不推荐(III 级推荐)用于AD的预防。
推荐意见中,具有A级证据水平的有10个影响因素或干预措施,包括:
(1)65 岁以上人群应保持体重指数在一定范围内,不宜太瘦;
(2)多从事认知活动,如阅读、下棋等刺激性脑力活动;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糖尿病,对于糖尿病患者应密切监测其认知功能减退情况;
(4)保护头部,避免外伤;
(5)65 岁以下人群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高血压;
(6)避免直立性低血压发生,对于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应密切监测其认知功能状态;
(7)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已有抑郁症状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其认知功能状态;
(8)放松心情,平时避免过度紧张;
(9)早年应尽可能多地接受教育;
(10)定期检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应用维生素B和/或叶酸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其认知功能状态(该项干预措施结论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目前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AD预防措施)。
具有B 级证据水平的有9 个影响因素或干预措施,包括:
(1)65岁以下人群应减轻体重,体重指数(BMI)保持在18.5~24.9范围内最佳;
(2)65 岁以上人群应警惕体重减轻,若出现BMI 下降趋势,应密切监测其认知功能状态;
(3)坚持定期体育锻炼;
(4)不要吸烟,同时也要避免接触环境中的烟草烟雾,对于吸烟人群应尽快采取各种方式戒烟;
(5)保证充足良好的睡眠,出现睡眠障碍时要及时诊治;
(6)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用药,避免罹患脑血管疾病,对于卒中患者,尤其是脑微出血患者,应密切监测其认知功能改变,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护其认知功能;
(7)晚年保持健康强壮的体魄,对越来越虚弱的人群,应密切监测其认知功能状态;
(8)维持心血管系统良好状态,对于房颤患者应用药物治疗;
(9)饮食摄入或额外补充维生素C。
这些建议近2/3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可见保持良好的心脑血管状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AD的重要性。
该研究同时指出,有2项干预措施并不推荐用于AD的预防:即雌激素替代疗法(A2级证据)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B级证据)。
该研究还对不同年龄段人群提出建议,比如对于中青年(15~65岁)人群,为预防AD,应避免的危险因素有:肥胖、吸烟、睡眠障碍、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脑微出血、颈总动脉内膜增厚、卒中等)、高血压、抑郁、精神紧张,应实现的保护因素有体育锻炼、减轻体重、维生素C摄入、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老年(>65 岁)人群,为预防AD,应避免的危险因素有:体重减轻、吸烟、睡眠障碍、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脑微出血、颈总动脉内膜增厚、卒中等)、头部外伤、体弱、直立性低血压、抑郁、心房颤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应实现的保护因素有:维持体重指数不要太瘦、体育锻炼、认知活动、维生素C 摄入、健康的生活方式。
郁金泰教授提出,以上多个基于循证的临床建议的联合应用,可能是预防AD的最佳选择,未来应开展真实世界大样本研究,致力于探寻I 级推荐A 级证据的多项建议的最优化组合,着重关注尚未发病但具有痴呆高风险的人群(如载脂蛋白Eε4 携带者、多基因评分较高者、有痴呆家族史者、淀粉样蛋白阳性者),尽快建立全方位和个体化的最优AD预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