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
不少朋友在做肺部CT 体检时发现了肺部磨玻璃样结节,其中有些接受手术切除后诊断为肺癌……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朋友觉得诊断出肺结节就是扣上肺癌的帽子,心态瞬间崩了,从此生活就没指望了。
实际上,肺结节的高检出率是检查手段更先进的原因,导致更多微小的肺部病变都能被发现。而肺结节与多种疾病相关,所以检出肺结节不能轻易地和肺癌划上等号。
从临床实践来看,肺结节检出率非常高。我院2018 年体检胸部CT统计显示,肺结节检出率为80.8%,其中肺磨玻璃结节检出率为11.4%。
所谓肺部结节,是指肺内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它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影像描述性术语,可单发或多发。肺部结节一般没有典型症状,大部分人都是体检时才发现的。
当前,肺结节检出率高的主要原因有4个:
1.从解剖结构而言,肺与外界直接相通,空气中的粉尘、病菌等都有可能直接吸入肺内,因而肺的疾病谱非常广,这些疾病都会导致肺结节的形成,很多时候疾病好了,肺结节留了下来。
2.肺天然对比度好,可以很早发现病灶。通俗点来讲,肺内几乎都是空气,肺内一旦出现病变,密度就会增高,高于正常的肺组织,这时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存在较好的密度对比,因此肺内出现结节很容易早期发现;而肝、肾、肠道等器官,本身就是软组织密度,即使其内出现病变,由于缺乏密度对比,也就很难早期发现(相对于肺而言)。
3.影像检查设备的进步,扫描层厚越来越薄,发现的病灶越来越小。
4.医生诊断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人工智能辅助软件的推出,发现了以往单纯依靠人眼不易发现的肺部结节,进一步提高了肺结节的检出率。
肺结节可分为3类: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磨玻璃密度是指CT显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肺内密度增高影,但病变密度不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从观感上可以简单认为是在肺里遮了一块磨砂玻璃。
根据结节是否含有实性成分,又可分为伴有实性成分的混合磨玻璃结节和纯磨玻璃结节。按病理性质,磨玻璃结节可以是良性病变如局灶纤维化、炎症或出血等,或者是癌前病变如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
在此提醒:对于实性结节而言:直径≤6毫米的实性小结节绝大部分是良性,恶性概率小于1%;结节越大,恶性概率越大。
需要注意的是,持续存在的磨玻璃结节大部分为癌前病变(原位腺癌或不典型腺瘤样增生),但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有文献报道,6毫米以下的磨玻璃结节,长大成为浸润性肺腺癌的概率约1%,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一般是3.6年);在此任何时间点手术,患者的预后都是一样的,术后5 年生存期100%,且早期手术患者并没有额外获益,所以长时间随访观察并不会延误治疗。
肺内多种疾病都会形成结节,良性肺结节主要有炎性肉芽肿(如结核、真菌)、肺内淋巴结、错构瘤等;恶性结节主要有原发性肺癌或肺内转移癌,它们是癌细胞的生长不受抑制大量增殖形成的。肺是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靶器官,既往有肿瘤病史的患者发现肺结节后需要加倍小心。
统计表明,在检出的肺部小结节中,3 毫米以下的结节癌变可能性仅0.2%,5 毫米以下的磨玻璃结节患者中(随访5 年以上),有10.3%的患者结节出现了生长的情况,仅0.9%病理证实为浸润/微浸润腺癌。
但是直径在8~20毫米的结节,癌变的可能性升至18%。因此,对于体检时无意发现的“肺内小结节”,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可轻视,毕竟小结节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早期肺癌可能,及时就医以及定期做低剂量CT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体检检出肺部结节,建议大家理性应对,切莫高度紧张或者漠不关心,要咨询专业医生、尊重医学规律,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随访、诊断和治疗。
同时还要对结节进行风险评估,如果磨玻璃结节直径小于6 毫米,建议坚持随访,首次间隔1年,之后每2年一次;如果结节在6~10 毫米之内,首次间隔0.5~1 年,之后每年1次;判断结节是否增长时需要对比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CT图像,同时要充分考虑测量的误差。
对于良性可能或未定性的肺结节,应结合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定期CT随访,并动态观察,以便及时诊断。对于形态学表现高度怀疑肺癌的肺结节患者,如结节过大,或者出现混合磨玻璃结节、结节周边毛刺等情况,可以采取胸腔镜微创手术切除。
总的来说,体检胸部CT 发现的肺结节绝大部分都是良性病变,定期复查即可,不需要特别处理。对于影像学高度怀疑恶性的结节,可考虑CT引导下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或外科手术干预。短期内不能定性的肺结节需要随访观察,通过观察可以除外一些恶性结节,避免不必要的胸部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