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祖云
(昭通市森林和草原资源管理站 云南昭通 657000)
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 是中国的特有竹种,自然分布于四川宜宾市和云南昭通市,即云贵高原东北缘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亚高山地带[1],多数分布在金沙江下游狭窄区域的国有林、自然保护区或公益林中,筇竹的可持续经营对生态保护和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筇竹分布区多位于日照少、降雨量大的山区,交通不便,当地群众较为贫困,筇竹采笋收入是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中共“十九大”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2],云南把发展高原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昭通市将竹产业作为6 大高原特色产业之一,提出了“两个一百万亩”的竹产业发展目标,筇竹和金佛山方竹是重点发展竹种。
水富市为昭通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是筇竹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目前,筇竹的发展主要是以低效林改造和林下人工种植为主,筇竹经营面临许多问题。由于筇竹采笋收入较高,采笋季节往往有大量人员不远千里来到筇竹林区,在林区安营扎寨,个别林区采笋季节采笋人员可达上万人,不仅对筇竹林造成掠夺性破坏,也给当地带来不少社会治安问题。加强筇竹林经营管理,促进筇竹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昭通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也有利于探索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国有林场改革和国有林经营改革的路径。本文结合筇竹低效林改造实践,在水富市筇竹林区设置样地,调查统计筇竹的生长指标,并通过查阅当地的林业档案资料,了解筇竹林管理和保护情况,通过走访了解当地的采笋收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筇竹经营的措施和建议。
水富市位于云南省最北端,地处金沙江与横江(关河) 交汇的三角地带,地理位置为东经104°03′46″—104°16′33″、北纬28°22′21″—28°40′00″,国土面积439.8 km2。境内最高海拔1 986.4 m,最低海拔267 m,相对高差1 719.4 m。年平均降雨1 129.6 mm,年平均气温17.8 ℃,无霜期324 d。主要土壤类型有黄壤、紫色土和黄棕壤,局部低海拔地区有红壤分布。
水富市筇竹林面积为3 800 hm2,占竹林总面积的33.3%,主要分布在水富市国有林场的驹龙场、铜锣坝、苏家坪、六井坪、红岩坪、轿顶山林区,以及太平镇的二溪村、盐井村与国有林接壤的高海拔集体林区,两碗镇三角村有少量分布。筇竹大部分生长在海拔1 200 m 以上的乔木林下或与灌木混生。调查显示,65%的筇竹分布在郁闭度为0.3~0.4 的乔木林中,竹株平均地径仅为0.97 cm,平均高度仅为1.94 m,平均立竹密度为132 300 株/hm2。立竹中,枯死竹平均所占比例达22%,最大达到41%。
近10 年来,水富市先后于2011 年和2019 年进行了2 次封山,禁止采笋。2019 年的封山禁采与森林防火工作结合,在整个采笋期间禁止采笋,同时开展了低效林改造,但由于一些地块处于多县交界处,未能完全管住。封山禁采方式因减少了群众收入而无法得到群众的支持,同时也加剧了竹龄结构的不合理。
目前群众所采笋的长度均在10~40 cm。其中,长度10~30 cm 的笋数量占采笋总数量的89.3%,其笋毛质量、净质量、商品笋净质量分别占采笋总量的84.1%、81.93%、83.08%。主要原因为笋长小于10 cm 时不便于采集,笋长在40 cm 以上时笋基部纤维化程度高,商品化率低[3]。
多数年份由当地林业部门组织招标、议标,由具有林产品经营许可证的单位统一收购;在林产品经营许可证取消后,竹笋收购没有限制,比较混乱,甚至出现抢购的场面,收购价格攀升。2017 年、2018 年、2019 年和2020 年当地鲜笋收购价格分别为8.25、8.75、9.50、9.50 元/kg[3]。笋价上升造成了群众见笋就采,采笋不留笋,尤其是在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块很少有新笋形成母竹。长期过度采笋,导致了竹林退化。
针对筇竹没有专门的、长远的管护制度,只有在封山禁采的年份出台了综合性的管理措施,但由于水富市筇竹林均分布于县与县的边界地带,县与县之间缺乏连动机制。所有筇竹林均已纳入公益林或天然林保护工程进行管护,但在采笋期无法全面管护到位。水富市有护林员392 人,其管护的对象主要以乔木林为主,除采取封山禁采之外,对竹林没有专门的管护措施。
水富市筇竹基本为天然林。根据2018 年水富市林草局统计,筇竹人工林面积只占1.5%。在2018 年、2019 年的低效竹林改造中,对林中缺少筇竹的林下“空地”进行了一些补植。
2018 年完成筇竹低效林改造1 333.33 hm2,主要采取密度调节和林下“空地”补植筇竹的措施。2019 年计划低效筇竹改造面积26.13 hm2,截至2020 年底未实施。在低效林改造中主要采取伐除老竹、弱竹、病竹等措施,调整竹林结构,由于缺少费用等原因,措施实施的不全面、缺少持续性,只改造1 年难以达到理想的竹林结构状态。
在水富市筇竹经营中普遍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竹资源质量差、经营水平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竹笋价格的不断上涨本可以刺激筇竹的发展,但由于笋收益权的错位反而造成对筇竹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竹林退化。水富市的筇竹多分布在国有林区,国有林经营单位无力经营竹笋,长期以来都是任由附近的农民自由采笋,随着近年来市场对筇竹笋需求量的迅速增长,筇竹笋价格不断上涨,造成当地及外地的群众过度采笋,而作为林地和竹林的所有者得不到应有的收益,没有积极性去管护和投入。当地群众由于可以在国有林中无偿采笋,也缺少人工种植筇竹的动力。
改变当前经营权和收益权错位的现象,是国有林场改革和国有林经营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竹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形成了靠山吃山的习惯,采集国有林中的竹笋收入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如果严格管理,就会与当地群众产生矛盾。对于分林到户的所有者,因偷采笋者众多,也无有效措施阻止别人在自己山上采笋。
水富市是昭通市唯一的一个非贫困县,在“十三五”期间国家投入相对较少,筇竹造林和低效林改造缺乏项目支撑。“十三五”期间水富市利用昭通市级低效竹林改造财政专项资金对筇竹林进行改造,主要是竹林结构调整,通常需要3 年左右时间才能改造完成[4],由于受资金的限制改造只进行了1 年,没有达到预期改造效果。同时,对筇竹的育苗、种植地块选择、种植技术、采笋技术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研究和标准[5],在生产实践中通常采用传统经验或者参考其他竹子的技术,从而影响了经营效果。
根据权属,落实主体责任。水富市的筇竹林主要为国有林,国有林场应该担负起主体责任。所在地的乡镇、村、社也有保护筇竹及森林资源的义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国有林场可与当地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签订筇竹保护协议,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护和利用制度,以保护带动筇竹产业发展,以发展促进筇竹保护。
按照谁所有谁负责的原则,对于公益林中的筇竹,应切实加强保护,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突出主导功能,发挥多种功能,进行合理利用,严禁过度采笋;对于自然保护区中的竹林应严格管控;对于商品林中的筇竹,应加大低效林改造力度。根据《森林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无力经营的国有和集体公益林,可就近承包给当地有能力经营的能人或者专业的经营公司。
应鼓励组建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竹产业的开发,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市场连接起来,把技术、人才聚集起来,把筇竹的保护与合理开发的责任担负起来,促进筇竹产业可持续发展。政府通过引导经营主体与利益相关方处理好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相应的森林管护、竹笋采收制度,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6]。明确经营期间对森林资源管理、防火、野生动植物等的保护责任、对筇竹资源的培育责任。
建议组织制订昭通市筇竹育苗技术标准、筇竹林丰产栽培技术标准、低效天然筇竹林改造技术标准、筇竹采笋技术标准,并在筇竹分布区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促进筇竹经营的标准化。尤其是制订采笋技术标准并予以落实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在筇竹笋长30~40 cm 时采集,其笋产量和收入较当前习惯采笋可增加58.73%[3]。推行标准化采笋,不仅有利于提高笋产量和收入,更有利于筇竹林结构调整和复壮,促进筇竹笋长期高产稳产。
坚持低效筇竹林改造与人工营造筇竹并重。低效林改造至少需要3 年时间通过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形成合理的筇竹年龄结构,并达到复壮的目的。尤其是要解决采笋不留笋、不按规格、不按规定时间采笋等的问题,并正确处理好上层乔木与筇竹之间的关系,根据森林类型确定合适的上层乔木郁闭度。在此基础上辅助其他改造措施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成合理竹林结构后应长期坚持施以相应的经营措施,持之以恒培育好筇竹资源,确保持续高产稳产。
1) 明确目标,科学经营。对于国有林地或者集体经营的林地,承包给个人经营的时间不能太短。对于低产竹林改造的时间应不少于3 年,这期间需要经营者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建议承包经营时间不应低于10 年。要确定承包期间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培育目标。近期可以定在第3 年,中期可以定在第7 年,长期为第10 年;目标应包括竹笋产量、竹林结构、平均地径等指标。通过确定合理的经营时间和严格的年度考核、中期考核、终期考核机制,促进经营者形成持续经营的理念。
2) 依靠科技,强化指导。对于承包人要设置一定的条件,除需要一定的资金门槛外,承包者的文化水平、技术能力应作为重要的条件。通过标准制订、样板示范、科技培训、成果推广等措施不断提高筇竹经营的科技含量,提升筇竹经营水平。应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结合“云南省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派出专家或专家团队到筇竹分布的重点村帮助提高筇竹林的经营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多方筹集资金加快筇竹人工林培育,明确产权、经营权、收益权,利用各种造林项目资金、自筹资金解决好筇竹人工造林;积极争取国家、地方财政投入,加强科学研究、成果推广、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鼓励各种社会经济组织或成立相应的经济组织参与发展筇竹产业。鼓励竹笋加工、竹笋收购、能人大户组成联合经营体承包经营筇竹。
筇竹是我国特有的竹种,分布区域狭窄,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是昭通的特色资源,具有发展成特色产业的巨大潜力。昭通市提出发展“两个一百万亩”,筇竹作为其中之一,其主要原因为筇竹笋被誉为“笋中之冠”。长期以来,由于筇竹笋价格不断上涨,群众在利益面前对筇竹缺少长期经营的意识,甚至有人片面认为笋越采对筇竹林生长越好。因此,必须改变群众对筇竹的错误认识,通过普及科学和法律知识,提高周边群众的保护意识,发挥他们在资源保护中的作用。
筇竹分布区域多数处于县与县、乡与乡的交界地带,单靠一个乡、一个县进行管理,无法落实,建议昭通全市联动,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社与社之间联合行动,共同管理,全方位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对低改竹林定时封山、定时开山。在发笋期禁止牲畜进入践踏,防止人为乱采。采笋期结束,立即封山育竹,调整林分结构。同时,高质量打造筇竹林低效林改造示范样板,带动群众发展、经营筇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