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进武,许 可,陈鑫权,袁 枫
(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景德镇,333000)
古陶瓷修复技艺作为传承悠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传承和推广过程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传播形式的变化不断改变,顺应时代发展,使大众正确认识古陶瓷修复技艺的传承,普及好、传承好、发展好中国古陶瓷修复技艺,已经成为文物修复行业的重要任务;同时,古陶瓷修复技艺的传承与推广在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陶瓷修复作为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与陶瓷的出现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已有造型风格粗狂、朴实的红陶和黑陶产品;到了商代有了初具瓷器性质的原始瓷器;至魏晋时期,我国便已能通过高温烧造出胎质坚实、釉色光洁的成熟瓷器产品;从唐代以后,我国陶瓷制作技艺和烧制技术不断提升和发展,陶瓷产品愈加精致,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而陶瓷也因为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等功能,备受世人喜爱。因陶瓷材质和工艺的特殊性,其本身在拥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在受到外力影响时,陶瓷本身极易受损且具有不可复原性。在此背景之下,陶瓷修复技艺便应运而生。关于陶的修复早在新石器时期遗址中便有发现,而瓷的修复则出现于北宋时期;陶瓷修复技艺与陶瓷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关系;瓷业高峰的出现往往也伴随着陶瓷修复技艺的提升和发展。
2017 年3 月21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这一计划是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的重要举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的总计划。这就需要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涵更好地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与作用,将其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组成部分,在深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同时,更多的就文物保护作出重要指示;集中体现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概括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的要求在发展中不断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的风彩。
陶瓷修复技艺在从古至今的传承和发展中,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其本身是对物质不发达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其存在建立在当时人们的广大需求之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化愈加丰富,陶瓷生产技术也越来越发达,人们对于陶瓷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陶瓷修复技艺不再为大众生活服务,而是以极具专业性的方式出现于博物馆、实验室中,更由此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所以,在古陶瓷修复技艺的传承和推广中,我们要抓住时代的机遇,勇敢的面对挑战,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将这一中国传统技艺更多的展现在大众眼前。
2021 年,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年之际,景德镇陶瓷大学举办了“重现光华——红色陶瓷修复成果展览”活动,通过修复展览的形式向大众介绍红色陶瓷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向大众展示和传播文物修复知识。在我国陶瓷修复技术人才缺失的情况下,高校作为综合性技能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加之景德镇陶瓷大学自身所具有的陶瓷特色,所以其举办的红色陶瓷修复成果展活动便借助陶瓷这一红色文化的载体,以雕塑、彩绘盘、像章、茶壶等生活用品来展现革命历史时期和新中国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重大历史性事件。如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套组)雕像所展现的便是关于香港回归这一历史大事件。通过陶瓷修复这种特殊形式,使广大师生在感悟红色历史的同时,实现古陶瓷修复技艺的传承与推广。
近几年,全国各大博物馆也通过多种方式举办过诸多关于红色文物的展览活动:如2021 年3 月9 日,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文物报社、固原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红色中国——革命文物图片展”,以文物图片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2020 年8 月21 日由上海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不忘初心,伟大征程——从建党到建国红色文物史料展》,则通过史料、红色文物、图片、珍贵手迹等多种形式展示红色文化所独有的魅力;当然,这些优秀展览在赢得人民群众的广大好评之外,也唤醒了广大群众内心对“红色文化”的热情。
红色陶瓷修复成果展特点鲜明,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形式开展修复工作;参展的陶瓷作品均由学生亲自修复完成。通过亲自实践修复的形式,培养修复者在修复过程中自己动手去探寻修复器物内在的文化传达,激发修复热情、培养陶瓷修复人才;在提高自身技能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来源。笔者采访了参与修复的陶大学生,她们表示:“红色陶瓷修复的过程,是对党史、革命年代、革命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进一步了解,不仅提高了自身技能,也改变了之前“被动”的学习方式,那些革命伟人身上拼搏、奋斗的精神对自己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重大的影响;虽然我们未曾经历过那些苦难历史,但这些凝结着时代精神的红色陶瓷能在自己手中得到新生,也是为国家作出的一份贡献。”
高校作为陶瓷修复技艺推广和传承的主要阵地,其开展的文物修复实践活动以及相关展览的方式,使得古陶瓷修复技艺能够贴近民生,重现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能够通过修复的形式来呼吁社会对文物及其他珍贵文物的保护,增强观者对文物中所蕴含的文化的了解,保护好、发展好、维护好我国的文物资源。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众多新媒体平台开始慢慢涌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哔哩哔哩、微博平台等,其具有快捷新颖的传播方式、丰富多变的内容优势,在获得社会大众广泛青睐的同时也渐渐成为社会信息的主流推广方式之一;古陶瓷修复技艺历史悠久,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传承和推广需紧紧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结合时代主题,主动创新、勇于借助新媒体这一快捷便利的文化推广渠道,形成和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全新的文化推广形式。在古陶瓷修复技艺的推广过程中,陶瓷发挥着极大作用。陶瓷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受到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方式的喜爱。近年来关于陶瓷文化类的记录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如《我在故宫修文物》、《手造中国》、《景德镇》等,这些纪录片在展现陶瓷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也从正面或侧面的展示和记述了陶瓷的修复技艺。其中《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在哔哩哔哩视频播放平台的播放量达到了百万级别,其中陶瓷组中出现的技艺精湛的瓷器修复技术,令人叹为观止的同时也萌生了探索的兴趣,更涉及了如3D打印技术等多种紧随时代发展进步的现代文物修复方法。这些与陶瓷文化和陶瓷修复技艺有关的纪录片和视频在微博、微信公众、抖音等多个平台均取得了卓越的佳绩。
文创产品在多元化媒介平台中发挥着激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创产品依托于传统文化,将无形的文化资源转化成有形的文化产品;其中博物馆在文化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河南博物院出品的盲盒系列在一众新媒体平台赢得了大众的广泛好评。其中文物修复盲盒《文物修复大师》和《散落的宝物》系列是河南博物院目前推出的最受欢迎的文物修复系列盲盒,两者均沿用了“动态文创”的概念;而《散落的宝物》更是将青铜器、玉器、陶瓷器、壁画等“微缩文物”碎片藏进土中,尽最大程度的还原了文物从挖掘、清理到拼装、粘接、修缮等一系列步骤体验,使大众在体验修复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物的文化内涵,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性的认识;正如前文所述,只有将陶瓷修复工艺与大众的生活相联系才能达到传承和推广的目的,在此之中,创新和发展正是古陶瓷修复技艺保护和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必不可少的突破性问题。
本文对古陶瓷修复技艺的传承和推广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和概述,分析了古陶瓷修复技艺在当今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大众生活习惯的变化,对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和发展的理念也越来越先进;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产生,人们对古陶瓷修复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未来古陶瓷修复技艺的传承和推广中,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尽管古陶瓷修复技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带有一定的时代性,但是古陶瓷修复技艺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只有提高自身传承和传播的吸引力,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走得更远。作为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和精湛技艺,它不应也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世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