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红
(周口市川汇区动物监督所,河南 周口 466000)
鸭佝偻病之前在散养户中比较常见,近年来随着规模化的养殖,鸭佝偻病较少,但随着养殖户急于求成以及节省成本的影响,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症也屡见不鲜。本文基于一临床实际病例,对鸭佝偻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等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雏鸭佝偻病的防治措施,以供养殖户和同仁们参考。
2021年3月15日周口市川汇区某养鸭户存栏4000只鸭,早晨在养鸭户投放饲料时,发现有200多只雏鸭站立不稳,异食癖,食欲减退,消瘦,关节肿大以及无法行走等,发病期间养鸭户应用恩诺沙星等药物进行治疗,没有任何效果。随后该养殖户向笔者求助,笔者对该养殖户的养殖环境进行了观察,饲养密度和卫生条件尚可,并且出现200多只鸭患病以后,没有其他鸭舍的患病鸭增加,初步判断该病可能不是传染性疾病。随即对该养鸭户饲养的饲料进行了实验室化验诊断,最终确诊为鸭佝偻病,随即对发病雏鸭采取了综合治疗措施,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患病鸭除并发症20只死亡外,其余发病鸭群全部恢复健康,减少了养鸭户的经济损失。
可见发病鸭羽毛蓬乱不堪、消化不良、异食癖、消瘦明显,所有的发病鸭站立不稳、喙部变软、不能行走或行走困难;后期严重的病鸭出现跗关节肿大、趾骨较短、容易骨折;趾爪卷缩,逐步失去行走能力。另外还有一些病鸭瘫痪,排灰白粪便。个别病程长的病鸭食欲废绝,最终因机体衰竭死亡。
对8只病死雏鸭进行了剖检,可见尸体消瘦明显,胸肌萎缩严重,胸腔狭窄,胸骨质地变软、呈S型弯曲;在肋骨、胸骨之间出现链状肿大,长骨变形,心肌颜色较淡。除上述病理变化外,其他实质性内脏器官均无明显病变特征。
无菌采取6只患病雏鸭的血液进行血清磷、钙测定,结果显示:可检测出病鸭每100毫升血液中的血清钙、血清磷含量分别为1.95mg、0.09mg,远低于正常水平。取发病雏鸭使用过的饲料送周口市兽药饲料(动物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中心进行钙、磷元素测定,结果显示:检测出钙元素、磷元素含量均小于0.2%。
据以上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与病理学变化结果以及流行病学,可确诊为雏鸭佝偻病。
针对发病雏鸭不同症状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措施:针对出现瘫痪或行走不便等症状的雏鸭采取药物进行治疗,对病鸭采用维丁胶性钙注射液按2ml剂量进行肌肉注射,配合1mlVB12、2mlVC注射液,3次/d,连用3d后,即可观察到病鸭明显好转,治疗3d后多数病鸭恢复了正常运动;针对尚无明显关节骨变形的病鸭,可用120万国际单位VD进行每日1次的肌肉注射,连用2w,治疗效果显著。
5.2.1 做好消毒
在饲养中,养殖户要定期清扫鸭舍,及时更换垫草,及时清除鸭舍的粪便,保持舍内环境干燥,定期用0.01%百毒杀进行饮水消毒。同时用烧碱等消毒剂对舍内外环境以及各类用具进行定期消毒。
5.2.2 加强饲料营养管理
针对鸭群中出现佝偻病的情况,饲养管理人员应针对饲料配比进行科学管理,选用0.5%脱氟磷酸钙掺入雏鸭日粮中,或选取0.5%鱼肝油拌入饲料中,每日3次喂服,连用3d即可缓解雏鸭症状。同时,需针对原有饲料配比进行调整,将营养不全饲料进行淘汰,钙、磷依照2∶1的比例添加在饲料中,增加VD、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的添加量;增加青料、麦麸等饲料的投喂量,将日粮中的米糠、钙含量分别控制在8%~10%和1.5%左右,并补充适量的鱼肝油,保障饲料营养均衡。此外,还应避免在日粮中添加过量的蛋白或脂肪成分,防止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类与钙反应生成不溶性钙盐,造成雏鸭缺钙。另外,还要定期在日粮中补充足量VD,帮助雏鸭调节机体对于钙、磷等元素的吸收与代谢能力,保证舍内具备充足的光照条件,防止雏鸭患先天性佝偻病。同时,需定期安排雏鸭进行运动,在运动场内添加适量砂砾,增强雏鸭对于饲料的消化率。
佝偻病是一种因VD、钙、磷摄入不足或无法在体内被充分吸收利用,造成骨骼变形的代谢性骨病,常见于雏鸭群体,易增加雏鸭死淘率。
肉鸭生长速度快,对钙磷元素的需求较大,因此,在饲养的过程中要给予鸭充足的钙磷元素和VD,指导养殖户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同时,指导饲养户给予鸭充分的光照,运动场添加砂砾,提高鸭对饲料的消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