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连委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东总队,山东 济南 250000)
据数据统计,国内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但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明确提出: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要采取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
按照指示要求,2016年4月国务院安委办印发了《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9月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都对构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明确提出了要求[1]。
目前,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的专项部署,矿山企业正在积极推进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各矿山企业设立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建立了规章制度,开展了宣传教育和培训,逐步建立、完善双重预防机制信息系统。
在风险分级管控信息系统(企业端)支持下,促使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提升安全生产运行能力,双体系建设初见成效[2]。
比如某地下矿山的提升钢丝绳检查,直到更换新钢丝绳的前一天,旧钢丝绳的检查记录所有检查项目全部正常,比如“绳径”“断丝”“磨损情况”全部是“正常”。既然检查项目均正常为什么还要更换钢丝绳呢?其实现场查验钢丝绳表面钢丝确实存在磨损现象。这证明隐患排查不仔细,且钢丝绳直径检查项空白,说明班组工人未进行实际测量,均在应付了事、例行公事。
原因:生产第一,凡是影响产量的事情,工人都没有意愿主动去做,只是被动完成公司规定的程序。深层次原因是培训不到位,工人仍然没有意识到安全是为了自己和家人,仍然没意识到小隐患导致大事故的机理。
目前企业做的最好的环节是隐患排查,风险管控次之,风险识别做的最差。比如很多企业总结安全生产工作,汇报的均为年度组织了几次隐患排查,查出了多少条隐患,其中几条重大事故隐患,整改了多少条隐患。但是很少总结年度共进行了几次风险识别,识别出了多少危险源,采取了多少管控措施,提前避免了多少事故隐患。
而在变化管理上,企业未履行风险识别体系,直接采取管控措施。如更换设备和重要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离岗、检维修作业、春节放假停产等变化带来的风险,均为口头或会议形式进行了“部署安排”,采取了简单的管控措施,未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系统性的风险识别,这样做容易遗漏重要的危险源,形成隐患根源。
变化管理正确做法是组织各类人员认真识别各种风险,根据识别出来的风险,划分风险等级,针对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
推广双体系的初衷就是关口前移,“管隐患”改为“管风险”,如果“管风险”失败、产生隐患了,才利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来弥补“风险管控体系”的不足。
事实上很多企业建立了风险识别体系,针对风险建立了隐患排查体系,一旦得到了隐患排查体系这个结果,就重用这个成果,坚持排查治理。虽然隐患排查体系也涉及了排查变化带来的隐患,但是变化管理都被企业漠视了。一旦出现新的变化,需要风险识别的时候,很少有人主动进行风险识别。这就是隐患源源不断、层出不穷的原因,因为产生隐患的机理一直存在。
企业方面,应加强岗位级的隐患排查意识和能力培训,提高岗位职工风险管控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很多事故案例证明,大部分事故都是由岗位人员违章引发的,且应急救援成功也很大程度依靠岗位人员的配合和自救。
监管方面,从制度抓起,以后的检查重点是对照企业的制度体系,检查实际运行的记录(特别是危险作业审批记录),看记录是否是从制度和体系中衍生出来的。如果记录的格式与体系不一致,就可判定是“两张皮”,体系规定一套,实际执行一套。
制度本身应该是风险管控体系的根本大法,制度都不履行,风险管控从哪来?即为抄标杆企业的实施指南了。从培训开始,督促企业进行培训,为企业送培训,为企业提供完善细致的分级分层次培训,培训采取模拟方式,集思广益,充分激活企业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掌握主动进行风险识别管控的意识和方法。
最后,企业配备责任心强的安全管理人员也很重要[3]。
在推进双体系建设中突出问题一是班组级的隐患排查流于形式;二是重视“隐患排查”,不重视新变化的“风险识别”。因此,在双体系建设中应抓好以下重点风险工作。
(1)制度和体系的风险,这是“两张皮”的根源。有些企业在编制体系时存在迷茫情况,不知道双重预防体系是干什么、如何编、如何干,编出的体系束之高阁,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编制制度、建立适合自己的运行体系,避免制度束之高阁,学会找制度,用制度,体系才能慢慢深入人心。目前有的国企的安全部长,都没有用制度管人的意识。
(2)岗位职工是安全生产最薄弱的环节,是最危险的人。比如冒顶是排险不到位,物体打击是“没眼神”,高处坠落是盲目自信,违规动火是粗心大意。安全生产发展到今天,“违章指挥”基本消失了,“违章作业”成为事故主因。实际生产中,应强化岗位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辨识风险的能力,让职工成为基层安全的管理者,不仅自己要执行好安全规章制度,更应该能辨识风险、发现隐患,更能够在生产中制止不安全行为。
(3)变化管理:动火作业、检维修作业、高空作业、爆破作业等,这是引发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爆炸、火灾、高处坠落等危害的原因,这个风险主要是岗位工人和管理者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人、管理者安全意识和素质不高,岗位工人对于管理者唯命是从。因此,不仅应有完善的变化管理制度,更应有变化管理安全素质高的岗位工人,不实施安全变化管理程序的作业,拒绝执行。
(4)基建与生产同时进行,二者如何更替交接,也是目前很多矿山容易出错的环节。
体系评估,应该以企业自己的制度体系为主,参考指南框架进行评估,不应拿着标尺去企业打分,而是应尊重企业自己的制度,考察企业制度的执行情况。只要企业的制度合理,评估其执行力,如果发现制度不合理或有遗漏,就以企业为主修编制度。比如动火作业审批权限,企业规定全部由总经理审批,这种规定肯定不合适,总经理不可能全天候在单位审批动火作业,即使最后记录都是总经理签字,也有可能存在补签现象。企业应根据动火地点和级别,修改审批权限,修改成什么样,由企业说了算。这样企业自己参与制定的制度,执行时就容易落到实处。分数高的企业应该是落实自己的体系好的企业,而不是与标杆企业“长得像”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