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疫思想之思考

2021-01-05 12:49王兰张艺璇康雷丁霞姜良铎
环球中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瘟疫疫病防控

王兰 张艺璇 康雷 丁霞 姜良铎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出现了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中国其他地区及境外多个国家也相继出现了此类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中医认为此病属于“疫病”范畴,湿毒之疫自口鼻而入,导致肺失宣肃,阻滞气机,从而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中医中药的介入使轻症转重症、重症转危重症的比率明显降低[1-2]。

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经历过无数的灾难洗礼,“瘟疫”一词令人谈之色变。瘟疫也称疫病,最初名“役病”,传染病在军队中出现并得到重视而得名,后改“疫”并沿用至今。《说文解字》解释“疫”[3]:“疫,民皆疾也”。它本身就表现了瘟疫的特点:传播范围广,传染性强,人人易感。历史上的每一次疫病爆发,都是一次艰苦卓绝的人类与天灾人祸斗争的纪录片,疫病的发生与许多因素相关,政治、贸易、战争、环境、气候、人口流动、饥荒等等都有可能导致一次瘟疫的流行。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百次大型的疫情。有研究者统计,在1911年以前,中国的瘟疫有352次之多[4-5]。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全部是中医药防治的。中医药为历次瘟疫的防控和治疗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也成就了多位中医历史上有名的医家。中医药在瘟疫的防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防控思想与实践方法,在现代依然有参考意义。

1 古代中医对瘟疫防控的认识

1.1 巫术与医术分离阶段

殷商甲骨文中就出现对流行性疫病的描述,称之为“疾年”,是对疫病的最早描述。那时的人们认为疫病是天命或者是鬼神作怪,所以人们采用祈祷、祭祀等方式应对疫病[6]。《周礼·秋官·司寇》中记述:“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凡驱蛊,则令之,比之”。这时的人们对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了解,用熏法杀灭蠹虫,控制传染。随着中医学理论的逐渐完善,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中对“疫”论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病情描述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预防观点。中医药素有“上医治未病”的观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预防疫病就是一种“治未病”思想。春秋时期《左传》出现“疠疾”“瘈狗”,人们通过驱逐疯狗来预防狂犬病。至此,在防疫方面,巫术与医术产生分歧,中医理论逐渐成熟,中国古人对疫病的认识逐步深入,防控手段逐渐科学。

1.2 中医对瘟疫防控的认识逐渐完善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疗狂犬病“仍杀所咬犬,取脑敷之”。这是第一个传染病专方。唐代孙思邈将疫病患者的脓汁、血清等用于防治疣、疵,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书中描述了痢疾、狂犬病、麻风病、肺结核、血吸虫病等多种传染病[6],并提出了20余首辟疫方,药物使用方法多样,除佩戴香囊外,还有口服、烟熏、粉身、身挂、纳鼻、浴体等,药物剂型除蜜丸外,还有散剂、汤剂、酒剂、膏剂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常食大蒜预防霍乱、疫痢等传染病,胡正心《万病验方》的蒸汽消毒法,张景岳《景岳全书》“福建茶饼”进行口腔消毒[7]。这一阶段的中医人,已经有了预防传染病的多种方法,手段多样,药物、剂型皆多变化。

明末著名医学家吴又可,创立“戾气”说,著成我国第一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专著《温疫论》。在预防方面,他重视机体胃气,治疗方面,提出透达膜原、攻下疫邪、滋养阴液的三个重要治则,并创立治疗瘟疫的重要方剂达原饮,对后世影响深远。陈修园之辟疫之法,强调节欲、节劳、饮食有度,壮其胆气并拟方神圣避瘟丹。清朝熊立品著《治疫全书》,提出瘟疫流行期间“四不要”:“毋近病人床榻,染其秽污;毋凭死者尸棺,触其臭恶;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物” 来防止疫病传染。

中国古人对疫病的认识由浅入深,防控方法从繁杂变得科学可取,已经初步有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防控思路雏形。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得以看到致病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帮助人类更细致的认识病原体。

2 中医瘟疫防控思想与方法

《黄帝内经》中就存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防控思想,把握好“正”与“邪”,就把握好了疫病的防控。在疫病这个特殊疾病类别中,“避其毒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能够减少疾病的传播范围,有效控制疫病蔓延。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是提升人体正气,使其有能力抵御外来邪气。所以中医治病防病,内求正气固摄,外求抵御邪气。内外同防同治,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2.1 正气存内

中医学“正气”指的是人体抵御病邪的能力,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个人的正气强弱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年龄、生活习惯、饮食、情志、房事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描述的“上古之人”,年可度百岁且动作不衰,究其原因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正气的强弱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传染性疾病当中尤其如此,传染病来势凶猛,起病急促,历代许多医家认为,增强自身正气,可以抵御疫病,不使感染,也能在患病之后更快康复,避免病情恶化,病愈后不使反复。

2.1.1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根据外界变化和自身来安排起居,符合自然规律。随着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规律和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作息,不过于放松,不过于劳累,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就能保持精神清净,肉体充实。这种机体的平衡状态,使得脏腑之气充实,正气充足。

2.1.2 食饮有节 《温疫论》[8]中言:“昔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腹者不病” 。在相同的致病条件下,饮食得当者,正气充足,病邪不侵。陈修园在治疗疟疾时提出“消息饮食之法为治久疟之正法” 。说明调整饮食不仅仅能够抵御邪气入侵,在已经受邪的状态下,还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食饮有节”包括了食和饮两部分内容,都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食饮要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不按时就餐,食饮做到定时、定量[9];食饮节制的同时也要食饮清洁,不食用不干净不卫生的食物。饮食入于胃,其精微之气、浊气都有其归处,充实脏腑。合理的饮食使得脏腑之气充实,精神清明,正气充足。

2.1.3 情志舒畅 《灵枢·口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乃失其常”。因此,保持情志清静是保证阴阳平和的重要内在条件之一。古人们采用打坐冥想的方式来清心养神[10],避免强烈的情绪变化和长久的负面情绪对人体产生影响。调节自己的情绪就是调节阴阳平衡,用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不论是在预防还是抵御疾病都显得至关重要。

2.2 避其毒气

2.2.1 药物防控 《山海经》中“其中多箴鱼……食之无疫疾”的带有一定神话色彩的说法就是一种药物预防方法。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出内服、鼻吸、外敷、佩戴、熏等药物使用方法,组成数个预防方药。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辟温疫论》中记载的屠苏酒,口服或倒入水中消毒皆可;辟温粉可用于擦涂身体防疫;杀鬼丸可以点燃熏香,也可佩戴身上,必要时还可以内服[11],这些方药用途不同,剂型多样。《松峰说疫》为清代著名医家刘松峰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所列的针刮、罨熨、除秽、点眼、塞鼻、涂敷、取嚏、吹药、药浴等外治法,在疫病预防和治疗中有其特色,应用广泛[12]。口服防疫方药是古文献中记录最多的,《千金要方》避瘟方25个,《太平圣惠方》26方,其中部分方剂不仅可以用于口服,还可以烧熏、佩戴来避免邪毒入侵。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朝逢疫病流行、季节交换之时,由太医局统一定方,配制成药,分发百姓,开仓赈济来预防疫病发生和防止疫病大范围扩散。这样政府支持、百姓配合的防疫方式无疑值得学习借鉴。除此之外,历代医家根据经验将有效的方药配伍修书印刷,甚至将部分方药刻在石碑上供百姓参考;医家们总结经验,将有效的药物作为君药更大范围的使用,使得控制效果更好。

2.2.2 隔离避邪 熊立品《治疫全书》中“四不要”很好的概括了中国古人对于隔离的措施:隔离病人,远离其病榻;隔离污染物,不食患者家食物,远离死人衣物;隔离死者,不碰死者棺椁。事实上,中国历史上记载过许多疫情期间朝廷介入,强制隔离的措施:《汉书·平帝记》中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晋书·王彪之传》要求疫病传染之时,朝臣家中有三人以上染病者,禁止上朝入宫;王士雄《霍乱论》“人烟稠密之区,疫疠流行”来告诉百姓疫疠流行时应该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处,减少人员聚集。

2.2.3 消毒杀虫 胡正心《简易备验方》记载蒸汽消毒法用于处理患者衣物;《肘后备急方》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将预防方剂在房屋中烧熏进行空气消毒,也有随身携带或者悬挂屋中的用法,这些空气消毒法多用烧熏的方式来达到防疫的目的。也有药浴消毒的方法,《本草纲目》记载“白茅香、茅香兰草并煮汤浴,辟邪气”。为了防止病从口入,中国古人保持井水洁净或者在井中投放药物来保证健康。

2.2.4 预防接种,人工免疫 唐代孙思邈做过疫病患者的脓汁、血清等用于防治疣、疵的尝试,这有现代接种疫苗的影子。据清朝《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明代民间医生将轻症患者的痘疹接种于健康人的鼻内来获得免疫力,名为“鼻苗”,这是最早的民间人痘接种术。这些新的治疗方式的尝试得益于中医“以毒攻毒”的思想,这为人类免疫学的进展迈出了第一步。

3 中医防控瘟疫思想与方法的优势

中医预防疫病,既包括特异性的预防,也包括非特异性的预防,同时提倡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

3.1 特异性预防

即针对致病因素“杂气”的预防。如前所述,药物防控,隔离避邪,消毒杀虫,预防接种、人工免疫等都属于特异性预防。此次新冠疫情防控强调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处、减少人员聚集、隔离、管控、限制人口流动、戴口罩、勤洗手等,都属于特异性预防,都来自于“避”字,即“避其毒气”。

3.2 非特异性预防

即针对可能受感染的人群进行预防。通过提升人体抵御外邪能力预防疫病,称之为“非特异性预防”。如前所述,“起居有常,食饮有节,情志舒畅”等,都属于非特异性预防。另外治疗基础疾病,在辨证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发病的时节、发病的地点、症状的统一表现,结合患者本身特点,因人、因时、因地,进行辨体施防,辨证施防,辨病施防,也是中医防治疫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3.2.1 治疗基础疾病 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和免疫力低下,导致他们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更为脆弱,病情进展相对更快,严重程度更高。所以在防控疫病时,更需注重基础病的治疗和调整,使患者屏障功能正常,内环境稳定,防止病毒的侵入。如糖尿病病人,需要严密监测血糖,使得血糖尽量在正常范围,减少感染的发生,可以适当补气养阴。慢性肾病的病人,注意维持正常肾功能状态,避免外感,可以适当补气固表。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在积极适应气温变化的同时,可以适当补肺健脾,化痰理气。

3.2.2 辨病施防 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表现湿毒明显,如发热,乏力,咳嗽,头身重痛,气短,脘痞,或有便溏,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病性为湿毒,病位在肺在脾,易快速化热耗气伤阴。根据病因病机特点,预防及治疗时均需体现出针对证候特点的法则和方药。所以,在预防用药时,会加入苍术、藿香、等药物化湿,双花、连翘等清热,黄芪或人参补气。

3.2.3 辨证施防 中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遵从辨证论治思想。在预防疫病的过程中,也同样重视辨证思想。综合考虑病情本身特点,并结合发病时节、发病地点、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来确定病因病机,针对病因病机施以预防方案。

3.2.4 辨体施防 中医学一贯重视体质与患病的关系。如朱丹溪《格致余论》说:“况肥人多湿,瘦人多火,白者肺气虚,黑者肾不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也”。叶天士在《外感湿热篇》中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到顾其阳气……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强调了重视体质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体质平和的人群,阴阳平和,气血调畅。表现为平时精力充沛,面色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此体质人群自我调节能力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强,脏器代偿能力强。可感邪而不发病,或发病而症状较轻。

体质虚弱人群, 如高龄、有慢性基础疾病、 素体虚弱者, 易感外邪,易成为重症患者,易出现脏器衰竭。在预防疫病时,需补其不足,使阴阳平衡。

易上火体质人群,平时多表现为面红、手足热、 口干咽干、易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等。多为内有郁热,致气机升降失常,也易患病。在预防疫病时,可适当清其内热,使其阴阳平和。

3.3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

中医治病追求“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种思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这是我们数千年积累的智慧。在季节交换、气候异常、疫病流行之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疫情发生及大范围播散;在已染时,要尽早介入,控制病情,防止恶化。在患者病情好转之后,要转换治疗思路,关注患者本身,平衡调理患者整体状况,防止病情反复。

4 中医防控瘟疫思想与方法的不足

4.1 理论思想并非适用所有传染病

吴又可将温病与瘟疫结合,形成热病独特的论治体系,后世医家们多在此基础上发挥。但现代传染病不仅局限于热病,肝炎、肠道传染病和结核性疾病等高发性传染病尚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这类疾病,缺乏治疗经验,临床还在积累、摸索中。

4.2 防控效果缺乏直接证据

中国文献中所记载抗疫成功案例多为间接证据,部分防疫措施效果明显,但缺少数据支持,也缺少中西医对照治疗结果。中国古人缺少科学技术、方法学的支持,具体药物作用不清,药物作用环节不明确,其药理作用机理缺乏研究支持。这也是中医防疫抗疫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同时也使得中医防疫抗疫思想传播和实施难。

4.3 药物使用不规范

中国古人们在入夏以后,蚊虫繁殖致疫病四起,故端阳节用艾叶、苍术、白芷、雄黄焚烧于室内辟疫驱邪,杀灭蛇虫[13]。不仅民间采取有毒药物消毒,官方医书中也不乏运用“毒药”的辟瘟方,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有赤小豆丸方(赤小豆、鬼臼、鬼箭、丹砂、雄黄)、雄黄散等方剂也用到雄黄这一味“毒药”。考虑到雄黄含硫与砷,对人体神经、血管,肝、肾等内脏有损伤和致癌作用,现在一般并不使用。

4.4 科技限制,方法欠缺

古人常用酒消毒,但浓度不够,多用自家酿的低浓度的米酒和果酒,这种酒在用于疫病防控中就显得力量微弱,古人没有意识到浓度为75%的酒精才能达到更好的消毒作用。中国古人受科技发展限制,许多防疫方法有探索,但在临床应用效果欠明确。

5 小结

关于中医药预防瘟疫流行,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某个中药针对某种病毒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证据,无论是新型冠状病毒还SARS冠状病毒。而事实上,中医有没有精确打击病毒的能力,还待进一步研究,但整体观是中医的长处。目前,预防瘟疫有效无效的研究着眼点多在能否抑制杀灭病毒,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并非唯一途径。预防的目的是病毒所引起的疾病, “得病”包括了人与病毒两方面。所以临床上能不能防止“病”的发生应该是研究的着眼点。从这个角度看,中医防治疫病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猜你喜欢
瘟疫疫病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绘画中的瘟疫 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绘画中的瘟疫(上)
Bian Que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