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侵入性脑刺激在抑郁障碍躯体症状治疗中的应用综述

2021-01-05 09:14:33沈琳洁黄雨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躯体障碍疼痛

沈琳洁,黄雨欣,王 勇,金 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门诊部,上海 200030

抑郁障碍是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精神障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和疾病负担沉重的特点。据估计,2015 年全球患抑郁障碍的人口比例为4.4%[1];在中国,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8%,12 个月患病率为3.6%[2],平均复发率为39%[3]。该疾病是造成非致命健康损失的最大因素,也是自杀的最重要前兆[1,4]。

除情绪与认知的改变,约70%的抑郁障碍患者伴有躯体症状[5],而中国抑郁障碍伴躯体症状患者则更为常见[6]。躯体症状与抑郁严重程度[7],及首发患者的自杀意念[8]呈正相关,并对抑郁障碍的病程具有负面影响[7]。

中国抑郁障碍患者的主要躯体症状为失眠、难以用言语表达的身体不适、体质量减轻、食欲不振、循环系统不适、头痛、性欲低下、胃肠系统不适和呼吸系统不适[9]。药物治疗是目前针对抑郁障碍躯体症状的主要治疗手段,特别是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noradrenaline reuptake inhibitor,SNRI)已被证明对抑郁障碍残留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10-11];但是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很常见,常与一些躯体症状相重叠,如恶心、头痛、头晕、呕吐、腹泻等[12],甚至可以导致停药[13]。而非侵入性脑刺激,即不需要植入就可以进行的刺激[14],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经颅随机噪声刺激(transcranial random noise stimulation,tRNS)与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等,具有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小的优点[15-16];目前已有研究开始探讨rTMS、tDCS 这两类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对抑郁障碍躯体症状的疗效。而将tRNS、tACS 应用于抑郁障碍的治疗仍处于初探阶段:有研究[17-18]发现tRNS对抑郁障碍治疗效果不佳;仅有几项小样本研究[19-20]证明tACS可能对抑郁障碍有效,能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认知[21],但尚未有研究专门探讨其对抑郁障碍躯体症状的影响。因此本文仅就rTMS、tDCS 在抑郁障碍躯体症状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 rTMS 在抑郁障碍躯体症状治疗中的应用

1.1 rTMS概述

rTMS 是一种非侵入性大脑刺激技术;在这种刺激技术中,变化的磁场会改变大脑神经回路的活动[22]。高频rTMS(≥5 Hz)被认为对大脑皮层有兴奋作用,而低频rTMS(≤1 Hz)被认为有抑制作用[22]。

rTMS 被认为能显著改善成年人的抑郁症状,已被加拿大情绪和焦虑治疗指导小组(Canadian Network for Mood and Anxiety Treatments,CANMAT)成人抑郁障碍治疗指南[16]认可为难治性抑郁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常联合稳定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23-29]。在抑郁障碍患者左背外侧前额叶(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LDLPFC)采用高频rTMS 治疗不仅可改善患者抑郁情绪,而且对躯体症状有显著影响[24];Zhang等[29]对抑郁焦虑共病患者予以10 次rTMS 后,发现rTMS 可改善青少年、成人、老年患者的躯体和心理焦虑,老年患者躯体焦虑的改善显著优于心理焦虑的改善,其中躯体焦虑通常表现为躯体症状[30],如头痛、失眠和疲劳。rTMS 在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躯体症状上具有潜力,特别是疼痛、睡眠、食欲和体质量问题等方面。

1.2 rTMS对抑郁障碍疼痛症状的治疗作用

抑郁和疼痛紧密关联[31],同时发生的概率为30%~60%[32]。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超过75%的抑郁障碍患者抱怨有疼痛相关的症状,如头痛、胃痛、颈部疼痛、背痛[33],而疼痛与抑郁障碍的治疗效果、缓解时间、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关[34]。

虽然目前仅有少量研究关注rTMS对于抑郁障碍患者疼痛的改善作用,但这些研究均发现rTMS能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如Phillips 等[28]对患者L-DLPFC 采用rTMS 连续治疗6 周,难治性抑郁障碍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改善。一项案例报告[35]显示,在rTMS 治疗过程中,抑郁障碍患者的头痛明显减少,但停止治疗后又恢复到基线水平,之后继续接受rTMS作为维持治疗时,患者头痛缓解的积极效果得以维持。

1.3 rTMS对抑郁障碍睡眠症状的治疗作用

睡眠质量差、失眠等常是抑郁障碍患者的主诉,伴有睡眠问题的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抑郁程度、更大的治疗阻力与更高的复发风险[36]。

对于rTMS 能否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症状,目前尚无共识。一些研究发现,rTMS 对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症状没有影响。如Kaur 等[25]给予患者L-DLPFC 高频rTMS 治疗4 周,发现rTMS 对患者的客观睡眠-唤醒没有影响。Antczak 等[24]给予抑郁障碍患者L-DLPFC 20 次高频rTMS 治疗,发现rTMS 对客观睡眠质量影响不显著。Nishida 等[26]通过先给予患者右背外侧前额叶(righ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R-DLPFC) 低频rTMS,再给予L-DLPFC 高频rTMS,共治疗10 次,发现患者客观睡眠有改善的趋势,但rTMS 对睡眠时长(total sleep time,TST)、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和觉醒(wake after sleep onset,WASO)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

另一些研究则认为rTMS 能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症状,认为在rTMS治疗后,患者从睡眠障碍中恢复的概率更大。Pellicciari等[27]给予患者10次rTMS治疗后,在其快速眼动睡眠期间观察到L-DLPFC的α波(8~12 Hz的平稳脑电波,在觉醒状态时产生)减少。Antczak 等[24]发现rTMS 对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长、TST、早醒、失眠)影响显著。

有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睡眠症状的测量方式不一致,得到的结论也可能不同。Nishida 等[26]分别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进行评估发现,经rTMS治疗后PSQI显著改善,而ESS无显著改善。

睡眠由多个维度组成,包括TST、SE、WASO等[26],rTMS 可能对特定的睡眠指标有效。如Sonmez等[23]给予青少年难治性抑郁障碍患者L-DLPFC 30 个疗程的高频rTMS(6~8周),使用青少年抑郁症状快速量表(17 个条目)自评版[The Quick Inventory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Adolescent (17-Item)-Self Report,QIDSA17-SR]的3 个条目评估失眠症状,用QIDS-A17-SR 的1个条目评估嗜睡症状,发现rTMS对患者的失眠症状无影响,对其嗜睡症状有影响。

1.4 rTMS对抑郁障碍食欲和体质量问题的治疗作用

目前rTMS对抑郁障碍患者食欲或体质量影响的相关研究数量仍较少,仅有一篇文献对此有报道,显示可喜的结果。Jaššová 等[37]通过在抑郁障碍患者的L-DLPFC上给予高频rTMS,使用宗氏抑郁自评量表第5 题和第7题进行评估,发现rTMS可以改善抑郁症状及相关的行为因素(食欲和体质量趋于稳定)。

2 tDCS 在抑郁障碍躯体症状治疗中的应用

2.1 tDCS概述

tDCS是一种无创神经调节技术[38],它使用2个头皮表面电极给予大脑皮层低强度的直流电(一般为1~2 mA),改变神经元的膜电位与自发去极化的速率,使阳极区域变得低极化,阴极区域变得超极化[39]。一项基于系统回顾和meta 分析的临床指南[40]指出,将阳极置于L-DLPFC 的tDCS 对改善抑郁障碍确实有效,被列为A 级推荐。与rTMS 相比,tDCS 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操作便捷[16]的优点,在抑郁障碍治疗上具有巨大价值。

目前仅有少量研究探讨了tDCS 对抑郁障碍躯体症状的疗效,部分研究未发现tDCS 对此类症状具有改善作用。如Brunoni 等[41]在患者(部分患者服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其他患者从未服用过药物或在药物洗脱期后参与研究)的DLPFC 上给予10 次tDCS 治疗,用蒙格马利抑郁评定量表的第3~5 题评估,发现tDCS 对TST 减少、食欲下降这两大躯体症状没有显著改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躯体症状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对治疗产生反应[42],而目前将tDCS应用于抑郁障碍研究[43-45]所实施刺激的时间较短,多集中在2~3 周(10~15 次)。同时,上述研究仅从量表的个别条目对躯体症状进行评估,无法完全确定tDCS 对抑郁障碍患者躯体症状的疗效,尤其是疼痛与睡眠方面。

2.2 tDCS对抑郁障碍疼痛症状的治疗作用

虽然目前尚未有研究专门探讨tDCS 对抑郁障碍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的疗效,但tDCS 在这方面具有应用潜力。一项基于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的临床指南[40]指出,在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 上给予阳极tDCS 可能对减轻神经性疼痛、纤维肌痛、偏头痛有效,被列为B 级推荐。同时,有研究[46-47]发现在DLPFC 上施加tDCS 也能改善纤维肌痛和偏头痛。而疼痛和抑郁常存在共病,tDCS 能在改善疼痛的同时,改善抑郁症状。一项案例报告[48]显示,在脑卒中患者的R-DLPFC 上给予阳极tDCS,在对侧眶上区给予阴极tDCS,连续2 周(5次/周)给予2 mA、持续20 min的刺激后发现,患者的抑郁症状、卒中后疼痛均改善;然而干预3周后患者症状复发(抑郁症状、卒中后疼痛恶化),继续给予1 周(7 次/周)2 mA 强度的周期性刺激,发现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疼痛完全消失。Khedr 等[49]对纤维肌痛患者的M1施加10 次tDCS 后发现,tDCS 能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与疼痛症状。

2.3 tDCS对抑郁障碍睡眠症状的治疗作用

虽然目前仅有少量研究探讨tDCS 对抑郁障碍患者睡眠改善的疗效,但均显示出可喜的结果。对照研究[50]发现2 周的tDCS 治疗对患者主观睡眠质量和睡眠持续性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且均优于伪刺激。Zhou 等[51]的研究证实双侧阳极tDCS 对抑郁障碍伴睡眠问题患者(治疗期间服用固定剂量的艾司西酞普兰和佐匹克隆)的睡眠质量和抑郁水平有改善作用;与伪刺激组相比,患者PSQI总分、TST、SE 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患者基线的睡眠水平可预测其对tDCS 的应答。如Rezaei 等[52]发现,对tDCS 无应答的抑郁患者睡眠问题更严重,睡眠问题可作为对tDCS 治疗是否有应答的预测因素。因此,tDCS在抑郁障碍患者睡眠症状的改善上具有应用潜力。

3 结语与展望

目前对于抑郁障碍的诊疗多关注情感与认知的改变,较少关注躯体症状,但躯体症状的改善对抑郁障碍症状的缓解、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如rTMS、tDCS 对抑郁障碍患者躯体症状的改善具有潜力,特别是疼痛、睡眠方面。

rTMS 在治疗抑郁障碍患者的疼痛方面,虽然目前已有研究证明,作用于DLPFC 的rTMS 能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疼痛症状[28,35],且作用于L-DLPFC 的rTMS 被认为具有明确的抗抑郁作用(A 级推荐)[53],但尚不清楚rTMS 的抗抑郁作用与疼痛减少的关系。疼痛感知是由一个复杂的大脑区域和回路网络(疼痛矩阵)控制,包括认知、情绪和情感要素,其中DLPFC 是参与疼痛感知的重要区域[54];而抑郁障碍患者大脑DLPFC存在皮层兴奋性失衡,即相较于健康人群,患者L-DLPFC兴奋性较低,而R-DLPFC 较高[55]。因此,刺激DLPFC 区域可能可以在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的同时改善其抑郁症状。同时,疼痛(头皮疼痛、头痛等)为rTMS可能的不良反应,是否会影响抑郁障碍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应被纳入考虑范围。

rTMS在治疗抑郁障碍患者睡眠方面,目前尚无共识。首先,这可能是因为睡眠变量包括多个维度,且研究者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睡眠进行测量,造成测量结果的不一致。其次,已有研究缺乏对于被试的严格控制,将rTMS作为药物之外的辅助治疗方法,即在rTMS 治疗过程中,被试仍服用稳定剂量的抗抑郁药和/或催眠药物,但较少有研究对药物的类型、服药时间长短进行控制,因此较难判断是药物还是rTMS对患者的睡眠产生了效果。最后,睡眠变量易受昼夜节律的影响[56],但很少有研究将每日采用rTMS 的开始时刻纳入考虑范围,刺激开始时刻的不一致可能会影响rTMS的治疗效果。

tDCS 在治疗抑郁障碍的疼痛方面,虽然目前尚无专门研究,但在L-DLPFC上施加tDCS已被认为对抑郁障碍治疗明确有效(A 级推荐)[40],且具有显著镇痛(偏头痛、纤维肌痛)的作用[46-47]。有研究[48-49]指出tDCS 能在改善患者抑郁情绪的同时改善其疼痛症状。DLPFC 在调节疼痛中起着关键作用[57];而目前将tDCS应用于抑郁障碍的治疗中,多选择L-DLPFC 为阳极刺激点以增强其兴奋性,选择R-DLPFC 或右侧框额叶为阴极刺激点以抑制其活性[58]。因此,作用于DLPFC 的tDCS 在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疼痛症状上具有潜力。

tDCS在治疗抑郁障碍睡眠方面的研究发现,tDCS能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和睡眠持续性[50],能在改善患者抑郁情绪的同时改善其睡眠[51],且对tDCS有应答的患者睡眠改善情况更好[52]。侧眶额皮层、楔叶及DLPFC 等脑区共同构成了抑郁与睡眠质量关系的脑神经环路基础,这些脑区间的连接增强可能使得相关个体长期处于某些负面情绪中,进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59]。由于tDCS 对抑郁障碍的治疗多采用DLPFC 作为刺激靶点,而DLPFC 又是抑郁与睡眠质量关系的重要脑区,因此,tDCS 是否能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是未来值得深入探讨的方向。

总体而言,目前将rTMS、tDCS 应用于抑郁障碍患者躯体症状治疗的相关研究仍较少,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缺乏对rTMS、tDCS 的参数(刺激靶点、刺激时长、刺激频率、刺激时间)及其他治疗方案使用的严格控制,而且采用不同的主客观方法测量躯体症状。虽然rTMS、tDCS 在治疗抑郁障碍患者的疼痛、失眠等躯体症状中具有一定潜力,但尚不清楚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同时,由于SNRI类药物已被证明对抑郁障碍患者躯体症状的改善效果较好[10-11],因此后续研究可扩大样本量,设立SNRI类药物对照组,在rTMS、tDCS 治疗的同时控制其他干扰因素,通过磁共振成像、脑电图等方式研究rTMS、tDCS 应用于抑郁障碍患者躯体症状治疗的效果及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躯体障碍疼痛
逍遥散治疗躯体症状障碍1例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02
疼痛不简单
现在干什么?
文学港(2019年5期)2019-05-24 14:19:42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疼在疼痛之外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0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海峡姐妹(2017年11期)2018-01-30 08:57:43
跨越障碍
搬家
诗林(2016年5期)2016-10-25 07:04:51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