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湖北省监利县人民医院 放射科,湖北 监利 433300)
脑梗死主要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的脑组织供血障碍,使脑组织出现病变坏死情况,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临床上还可按照不同发病机制分为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其中以脑血栓形成最为常见[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与磁共振成像,为确保治疗有效性强调早期治疗,因此探讨不同检查方法对于早期脑梗死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本次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检查方法对我院早期脑梗死患者检查结果的差异性,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采集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我院早期脑梗死患者96例,通过随机法分为对照组48例与研究组4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51-79岁,平均(65.21±5.10)岁;研究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53-78岁,平均(66.02±5.0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实验对比。所有的患者参加本次实验都是出于自愿,且愿意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合作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严重的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思维逻辑异常者、糖尿病或对实验无法积极配合的患者、拒绝实验、有凝血功能方面的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传染性疾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64排CT检查。检查设备为64排CT(西门子definition),参数设置为120 kv电压,层厚7.2 mm,mAs为380,FOV范围230。具体检查流程:患者呈仰卧位,基线为听呲线,以颅顶至颅底作为扫描范围做连续横断平扫。将所获取图像数据作薄层重建后传至工作站。研究组患者:接受1.5T磁共振成像检查。检查设备为1.5T磁共振成像(GE),参数设置为层厚6.0 mm,FOV范围230。具体检查流程:使患者呈仰卧位后头部先进,通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轴位扫描,采集T2WI矢状位。由我院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阅片讨论,以一致性结论为准。
1.3 观察指标。①统计两组患者脑梗死时间低于24 h、24-72 h、超过72 h等不同脑梗死时间段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情况,根据统计结果计算总检出率。②统计两组患者发病-检出时间、病灶数量、检查时间及病灶大小等检查指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将本研究96例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录入到SPSS 22.0软件中行详细分析,两组患者的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以()表示,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率(%)进行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脑梗死检出结果对比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患者(%75.0),研究组患者检出率明显更高(93.8%),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脑梗死检出结果对比情况[n(%)]
2.2 两组患者发病-检出时间、病灶数量、检查时间及病灶大小等检查指标对比。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发病-检出时间及检查时间更短,病灶数量更少,病灶更小,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发病-检出时间、病灶数量、检查时间及病灶大小等检查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发病-检出时间、病灶数量、检查时间及病灶大小等检查指标对比()
病灶大小(mm2)研究组 48 1.05±0.45 3.0±1.0 11.1±1.4 8.2±1.7对照组 48 2.10±0.50 2.0±0.5 19.8±2.5 11.6±2.4 t - 10.814 6.196 21.036 8.009 P - 0.001 0.001 0.001 0.001组别 例数 发病-检出时间(d)病灶数量(个)检查时间(min)
脑梗死又可以称为缺血性卒中,为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种。是因缺氧、缺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软化。在病理变化过程中会发生较为强烈的炎性及氧化应激反应,导致人体中自由基多于正常状态。目前临床上虽然能够根据临床症状、发病诱因、神经系统症状诊断脑梗死,但由于部分症状缺乏典型性,难以与其他疾病准确区分,因此临床上对于脑梗死的定性诊断仍然以影像学检查结果为主[3]。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影像学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对于脑梗死也具有明确检查效果。目前临床上针对脑梗死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CT与核磁共振为主,64排CT使用新一代的大功率高毫安输出球管,探测器排数共有64层,螺旋扫描速度、时间分辨率均得到有效提高。64排螺旋CT的扫描最薄层达到0.64 mm,是现如今世界上可达到的最薄层厚度,是图像分辨率得到更大的提高。1.5T核磁共振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无骨伪影等优势。可多切面、多参数成像。具有较高重复性、对人体不产生伤害,和多排螺旋CT比较可动态增强反应更多的信息。上述两种检查方法均能够准确区分病变组织,但在实际检查中各具优势,因此对于两种检查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4]。
在早期脑梗死临床检查中,64排CT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病灶,且存在边界模糊情况,因此整体应用效果不够理想[5]。磁共振成像方法主要通过对梗死灶周围水肿情况的检查做出判断,其主要原理为:利用设备对水分子弥散的敏感性,以形成加权弥散成像,而脑梗死病灶存在细胞毒性水肿情况,相较于正常细胞而言,其容积量进一步增加,使扩散效果得到限制,因此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更为理想[6]。在脑梗死实际检查中可发现存在堵塞情况的受损区域脑组织供血血管表现为高信号,当血管闭塞时间不断增长后可导致信号逐渐增强,使磁共振成像检查准确性进一步提高[7]。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检查过程中需确保诊断者水平、设备型号、图像分辨率等内容的有效性,以免使诊断结果出现误差。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检出率75.0%,研究组检出率93.8%,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检出率明显更高;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发病-检出时间及检查时间更短,病灶数量更少,病灶更小。说明1.5T磁共振成像对于早期脑梗死的检查准确性更高,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与任海涛[8]等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在早期脑梗死检查过程中,1.5T磁共振成像的检查准确性更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有助于早期脑梗死转归,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