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木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轼,相传能“过目成诵”。有一天,一个朋友来看望苏轼,仆人说主人在忙,让他等一会儿。朋友左等右等,等了大半天没见苏轼出来,就起身要离去。刚跨出门,苏轼正好忙完,叫住了他。
“在忙什么呢?让我等了这么长时间。”朋友问。
苏轼作揖道:“请见谅。我刚刚在抄《汉书》,一时抄得来了兴致,把时间都忘了。让你久等了,真是抱歉!”
朋友大吃一惊,疑惑地问:“什么?你不是有过目成诵的本领吗?怎么还要抄书呀?”
苏轼连连摇头说:“别听人瞎传,我哪能过目成诵啊?老实跟你说吧,我经常读《汉书》,到现在这部书我已经抄了三遍了!”
朋友听了很吃惊,问:“什么?这么厚的《汉书》,你抄一遍得花费多长时间啊?”
“也没那么夸张,我抄书有自己的秘诀。”苏轼笑了笑,“一部书我并不是全文抄写,而是分段抄。第一遍抄,我每段抄三个字以提醒背诵;第二遍抄,我每段只抄两个字以提醒背诵;第三遍抄,我每段只要抄写一个字就能背出来了。”
朋友听后,决定考考苏轼。他拿来《汉书》,翻开其中的一页,随便挑了一个段落中的一个字,苏轼果然接着这个字就能背诵整个段落,竟一字不差。朋友向苏轼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原来,苏轼“过目成诵”能力的后面,藏着他许多不为人知的努力和汗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