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艳
摘要:目的:评价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护理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产科400例阴道试产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20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对比产后出血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后2h出血量(363±62)ml、产后出血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255±53)ml、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难治性产后出血。结论:预见性护理可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风险。
关键词: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3--01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的一种症状,是产科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3%,近年来因瘢痕子宫二次妊娠分娩比重、高龄产妇等危险因素增多,PPH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PPH危害极大,轻则延长住院时间,重则可致死亡,是产后子宫切除、分娩期产妇死亡的首位病因,PPH死亡率约0.2‰~0.5‰,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1/2孕产妇死亡事件与PPH有关,其中又有1/2是PPH引起的失血性休克、子宫动脉栓塞、全身性凝血综合征有关[2]。产后出血预防是产科护理重要内容,过去常采用应用缩宫药物预防,但PPH发生率仍居高不下,其中不乏难治性产后出血(intractable postpartum hemorrhage,IPPH),有80%的产后出血是可以避免的[3]。为此,某院试采用综合性预防性护理措施预防PPH,取得一定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产科阴道试产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无绝对剖宫产术指征;②知情同意。共纳入对象400例,年龄18~44岁、平均(27.4±2.2)岁。孕周38+3~40+7周、平均(39.3±0.6)周。经产136例,平均产次(1.6±0.8)次,初孕105例,孕次平均(1.9±0.8)次。有不良孕产史74例。PPH高危因素瘢痕妊娠15例、双胎39例、前置胎盘21例、生殖道感染89例。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20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孕产次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阴道试产路径开展护理,入院时落实检查、遵医嘱控制急慢性合并症与并发症,评估产力,按照路径在第一、二、三产程落实相应的护理,产后督促排空膀胱、鼓励早吸乳、安排早期康复训练排除恶露、补充饮食。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主要内容如下。
(1)完善入院评估:入院后登记,在每一个阶段识别评估PPH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如精神紧张、使用宫缩抑制剂、子痫前期、产程异常等。
(2)预见性护理:①分娩前,筛查营养不良,纠正贫血,将血红蛋白控制在12g以上,采用耳穴按压、情绪转移等方法减轻产妇疼痛,保障产程顺利,鼓励家属陪护,积极鼓励产妇,落实健康教育,评估产妇心理状态,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使产妇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②分娩时,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提高缩宫素管理水平,邀请药师监督,做好输液滴速调节、减少产道干预,缩短胎先露时间,加强监护,在胎先露时,立即在3min内通知助产士,提高臀牵引助产技术水平;③产后,延长PPH观察时间,产后6h全程监护,2h内务必停留在待产区,对于普通产妇,多观察、巡回,对于产程较长、产力较差、难产、子宫底高度不足者,使用仪器监护,并保留静脉通道,对于宫颈裂伤立即处置,同时注意获取患者主诉,问询患者有无排尿困难、肛门坠胀感,检查会阴,若见蓝紫色浸血立即停止医师,对于宫缩乏力者,徒手按压,鼓励早期康复训练,及早开展床上翻身、下地活动,以利于排出恶露,鼓励产后进食补充体能,若有条件安排母婴同室。
1.3观察指标
产后2h出血量,产后出血例。
1.4统计学处理
收集数据建立WPS xls数据表,以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表示,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产后2h出血量(363±62)ml,低于对照组(255±53)ml,实验组产后出血2例低于对照组14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难治性产后出血。
3讨论
近年来,有瘢痕子宫等高危因素产妇越来越多,产后出血量有升高趋势,有必要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产后出血危害。产后出血原因概括而言包括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四大类因素,其中宫缩乏力、产道损伤是可以控制因素,预见性护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识别、控制甚至消除产后出血危险因素
。临床上主要通过使用药物预防宫缩乏力最终降低产后出血几率,但用药存在一定的应用风险,且用药标准尚不确切,部分患者宫缩乏力风险仍较高,除用药外,还应采取综合护理措施[3]。
改进后的预见性护理需关注对象包括产前生理与病理状态、软产道瘢痕、子痫前期、胎位不正、肝脏疾病、精神紧张、营养不良、药物使用不当、产程异常、会阴裂伤与水肿等,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关系密切,如会阴切开等助产措施直接增加产后出血风险[4]。各种危险因素存在关联机制,第一产程处理不当便可能影响整个分娩过程,预见性护理符合集束化思想,控制整个产程中的危险因素。研究中,实验组产后2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提示预见性护理确实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可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风险。
参考文献:
[1]周正银.剖宫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3047-3049.
[2]龚小玲.产后出血的护理进展[J].临床合理用藥,2013,6(1):179-180.
[3]王绿连.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A):163-164.
[4]李瑞琴.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预防[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2):1613-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