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犇 谈铭斐
毛泽民是毛泽东的大弟,同时,他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财经专家,被誉为“中国红色金融的奠基人”。他的名字两次印刻在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上,一次是作为总经理出现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的股票上,另一次是以行长身份出现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第一套钱币上。这两次恰巧都发生在江西。
创办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1921年春,毛泽民受兄长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影响,毅然离开家乡韶山冲,投身中国革命洪流,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将从父亲毛贻昌那里学来的经商以及管家本领运用到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从此与中国早期革命的“钱袋子”以及江西这片红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毛泽民的红色金融事业是从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起步的。1922年11月,易礼容、毛泽民等前往安源经营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毛泽民起初任兑换股经理,后任代总经理、总经理。初登红色财经舞台的毛泽民,展现出过人的经济才能与金融天分。
合作社经营之初,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毛泽民想到父亲创办“义顺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办法,决定面向社员发行股票,扩充资本金,也让工人参与分红得到实惠。毛泽民规定每股股金银圆5角,采取群众自愿入股原则,工人们尽管生活比较拮据,但仍然积极响应号召入股,很快合作社就募集到股金7800余元。
毛泽民认为,让工人阶级相信党,光靠思想动员是不够的,必须解决工人实际困难。为做好服务工作,毛泽民经常深入到工人及其家属中进行调研,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从油盐酱醋到日杂百货,甚至还销售进步书籍。为提高合作社的竞争力,毛泽民充分借助合作社成员由煤矿和铁路工人构成的便利,到武汉、长沙、株洲等大城市采购货物,让工友通过铁路运输顺车带回,这既扩大采购的种类和数量,也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还节约运输储存费用。合作社货物品种丰富,而且物美价廉,很多商品价格比周边商号便宜1/3以上,深受路矿工人的拥护和欢迎。
合作社的迅速发展严重影响了旧社会商号的利益,许多商号开始私下结盟,准备联手搞垮合作社。他们秘密筹集资金,将合作社商品抢购一空,准备囤积居奇,搞垮合作社后再高价售卖。很快,毛泽民就发现了其中的蹊跷,一场斗智斗勇的商战就这样拉开序幕。毛泽民一方面让人加大货物采购量,确保了合作社商品能够正常供应,另一方面又让人连夜赶制了一批木质购物证发放给社员,社员凭购物证购物,这开创了我党历史上最早的限量购物凭证,堵住了其他商号从合作社抢购商品、转手倒卖的渠道。这些措施保障了合作社的经营以及工人的利益,让参与抢购、囤积居奇的商号傻了眼、亏了本,再也不敢同合作社叫板。为组织工人同资本家开展经济斗争,毛泽民还在合作社设立储蓄部,以商品作保,发行10万元铜圆券和纸币。
毛泽民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领导的这场经济斗争,虽然总体规模不大,却影响深远。此后各个时期根据地的经济运行管理,以及1949年的上海金融保卫战,都深受这场斗争的影响。
参与组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
1931年10月,毛泽民到瑞金参与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11月会议正式开幕,会议期间决定成立国家银行。鉴于毛泽民在负责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时表现的杰出理财能力,会议一致认为毛泽民是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行长的最佳人选。
毛泽民这个行长,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光鲜,可谓白手起家,工作的任何一点进步,都需要他开拓创新。他在较短时间内妥善解决了资金不足、制度缺失、货币混乱等问题,开启了他红色金融事业中最辉煌的一页。国家银行刚成立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启动资金不足,临时中央政府本应拨款100万元,但真正到位的只有从闽西工农银行转来的20万元,而且不久后也被转走了。毛泽民想尽办法推动国家银行运转,组织“没收征集委员会”随部队到战斗前方筹款筹粮。1932年3月下旬,中國工农红军东路军攻下漳州,毛泽民领导下的没收征集委员会得到资金100多万块银圆,这成为国家银行获得的第一笔大额资金。
创建初期,包括毛泽民在内,国家银行仅有工作人员5名,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也没有从事过银行业务,但他们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确保国家银行平稳规范运行。毛泽民是边干边学,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在没有经验可循、没有专家指导的情况下,受缴获的国民党税务机关四联单启发,他独辟蹊径,号召国家银行工作人员、红军战士,广泛收集涉及财政和金融等方面的书籍、单据、文件以及其他用具,集中开展研究,摸清其中蕴含的内在规律。仅用了几个月,毛泽民就组织人员研究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暂行章程》《定期放款暂行规定》《暂行汇兑规则》《定期抵押放款暂行规定》等一批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设计比较科学严密,不仅详尽规范了国家银行的运营发展,而且也有助于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国家银行成立时,苏区货币市场十分混乱,流通的既有国民政府发行的钱币,也有各级苏维埃政府发行的货币,甚至还包括清朝时期的铜板。货币市场的混乱,严重影响苏区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发行统一的货币成为国家银行必须完成的任务。统一货币,首先是要印刷出纸币。在采购专用油墨、纸张无果的情况下,毛泽民决定自己动手造纸、造墨。他带领大家剥树皮、砍毛竹,收集烂麻袋、破棉絮,砸碎后多次试验,最终成功研制出适用于造币的纸张。之后他又多方请教,将松脂、烟油、熟桐油等进行调配,研制出适合造币的油墨。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统一的货币开始发行,解决了苏区货币市场混乱的局面。
维持苏区货币稳定
统一货币的发行,引起了国民党的仇视,他们大量伪造苏区货币投放市场,试图破坏苏区的货币金融稳定。为做好货币防伪,毛泽民费尽了心思。一天,毛泽民在工作时吸烟,无意中将羊毛衫烧着,羊毛焚烧的特殊气味引发了他的深思。通过反复试验他发现,在造纸中加入一定量的羊毛,既可以通过阳光下透视羊毛纤维,也可以通过火燎纸币闻焦煳味来辨别钱币真假。这解决了防范国民党假币冲击的大难题,充分体现了毛泽民在红色金融实践探索中的智慧。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纸币需要有金银作为发行准备,以确保币值稳定。国家银行缺乏黄金、白银,毛泽民就创造性地采用钨石、食盐等物资作为货币发行准备。毛泽民兼任中华钨矿公司总经理的时候,积极发展采矿事业,拓展“对外”贸易,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大幅增加了苏维埃国家财政收入,提升了苏区货币的信用。为筹集经费,满足军事需求以及政府运转的需要,1932年至1933年毛泽民领导国家银行,发行了两期革命战争短期公债178万元、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这成为我们党领导下国债发行的开端。
1934年年初,第五次反“围剿”不断失利,苏区财政极其困难,加上敌人煽风造谣,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信誉严重受损、流通受阻,甚至引发了挤兑。面对这一金融危机,毛泽民沉着应对。一方面,他要求国家银行应兑尽兑,从金库中拿出大量现洋,按一元纸币兑换一元现洋保证兑换,即使库存的银圆快要见底,依然态度坚决地要求不能停止兑换,坚定维护纸币信用。另一方面,他别出心裁地上演了一出“空城计”,拿出国家银行压箱底的全部金银放进箩筐,由红军开道,组织运输队在瑞金县城沿路展示,并将这些金银在国家银行营业大厅堆成一座小山,场面非常壮观,这打消了不少群众心里的疑虑,兑换的群众由此散去了不少。仅仅是这样还不够,要维持币值稳定,还需要增加市场上的物资供应,确保货币能买到等值的商品。当时,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缴获了大量银圆以及食盐、布匹等日用品。当前线缴获的物资运抵瑞金后,毛泽民下令运输物资的车队先在大街上转悠,然后将食盐、布匹等日用品摆上合作社的货架,并且告知老百姓合作社销售的商品只收纸币、不收银圆。国家银行不但拿出银圆保证纸币兑换,同时卖出的物品又只收纸币,双管齐下,彻底消除了苏区群众心中的疑虑和恐慌,百姓们又争先恐后地兑换纸币购买商品,国家银行收回的銀圆比兑换出去的还多。毛泽民积极维护国家银行信用,领导这场货币战争取得胜利。
1934年10月,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包括毛泽民在内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14名工作人员,被编入中央军委直属纵队第十五大队。他们带着装有金银、纸币、印钞机等物品的上百个担子,离开江西,踏上了艰苦而又漫长的长征路。
自毛泽民创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开始,到撤离江西,短短不到3年。尽管这家银行没有雄厚的资本,也没有豪华气派的大楼,甚至被誉为“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银行”,但它为苏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支援战争等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也为我们党领导下的金融事业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储备了人才。今天的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就是在继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光荣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
(作者单位:赣州银行资金营运中心)
责任编辑 / 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