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住房的南斯拉夫经验

2021-01-04 22:17陈嘉琳
天涯 2021年6期
关键词: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安哥拉

陈嘉琳

2021年8月11日的《雅各宾》网站上,刊载了安娜·凯茨的文章,题为《在社会主义南斯拉夫,集体住宅不仅仅是丑陋的公寓大楼》。在文中,凯茨对社会主义南斯拉夫时期的集体住宅建筑进行了评介。

冷战结束以来,关于苏东前社会主义国家住宅的刻板印象甚嚣尘上,人们认为,这些国家里的工人住的都简陋寒酸,远远没有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感觉;或者,为了应对住房短缺,它们大都采用了前苏联千篇一律的“赫鲁晓夫楼”式预制板结构建筑方案。然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这一时期,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在建筑方面不仅风格多样,而且它还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即对于既住得起又能轻易复制之建筑的要求,是能够与灵活性、创造性和个人表达的愿望相结合的。

1957年,工程师布朗柯·齐泽利成立的塞尔维亚材料研究所研发了与苏联的预制技术不同的预应力预制混凝土柱和板坯系统(后被人们称为“齐泽利系统”),以应对二战结束之后贝尔格莱德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而驱动问题解决的基本理念,就是成本低廉而又葆有尊嚴的公共住房。其成果,就是呈现给居民的精心计划过的住宅街区:狭长的人行走廊、巨大的花草温室、社区每个四分之一圆面都有的小学,等等;人们的住宅也是灵活可变的:住宅空间可以根据家庭规模和居住人口进行改动和安排,而这又可以帮助培养某种“自我管理”的文化——就像有人评论的,人们对公寓所带来的心理影响有明确的意识:你推开门,应该能看到窗户,不然你会觉得憋闷。也因此,在当年的贝尔格莱德,工人阶级的经济型公寓经常是宽敞通风、视野开阔,而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如今,这些特征都成了豪华住宅的专属。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当时贝尔格莱德街区的社会/经济多样性异常丰富,大学教授很可能与工人比邻而居,阶级差异也在这一住房解决方案中得到极大消弭。

“齐泽利系统”既可以手工预制,也可以批量生产,且其组装过程相对简单,这就使其适用于多种建筑场景,并格外受到后殖民世界中发展中国家的青睐——据统计,“齐泽利系统”在古巴、安哥拉、菲律宾、匈牙利、意大利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受到社会主义影响的区域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有超过15万套公寓是依据此法建立起来的。比如,同为“不结盟运动”成员的安哥拉,就对南斯拉夫的公共住房问题解决方案心悦诚服,并邀请南斯拉夫专家来到安哥拉首都罗安达,为工人阶级建造高质量的住房。然而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原来的宏大计划最终只实现了一小部分,为工人阶级谋福祉的愿望更是没有达成。如今,罗安达市中心豪华高层公寓林立,并在2017年被评为世界上最为昂贵的城市——在全球资本主义的时代回看南斯拉夫公共住房的努力,我们不免要为历史的反转唏嘘不已。

猜你喜欢
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安哥拉
保函在安哥拉的应用
公民平等还是民族特权:南斯拉夫分裂的教训
“内裤跑”
七个兵征服贝尔格莱德
南斯拉夫诸语言
中国在海外修建的安哥拉最长铁路通车
豪情再续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