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
牙缺失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见病因包括早期的龋齿或意外事故造成,且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影响牙齿健康美观度[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牙齿美学修复是上颌美学区域牙龈缺失患者关注的焦点[2]。传统取骨术采用普通骨凿取骨,虽然能满足手术治疗需要,但是患者疼痛感强,强烈的敲击感能引起患者恐惧,取骨大小、范围亦相对较差[3]。临床研究表明,超声骨刀设备具有良好的切割效能,能精准定点定位,创伤较小,取骨范围大小能满足临床各种需要[4]。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术对美观要求较为苛刻,良好的供区条件、先进设备的选用,有助于降低美学风险,提高种植体的长期稳定[5]。上颌结节区主要位于上颌骨后面峡部的圆形隆起,骨量相对充足,松质骨亦相对较多,是理想的取骨区。既往研究表明,该解剖点的供区取骨能解决前牙学区骨量缺损、不足等引起的种植体无法植入的临床困难[6]。因此,本研究以前牙美学区种植手术患者为对象,探讨上颌结节处取骨在前牙美学区种植手术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本院收治的前牙美学区种植手术患者86 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缺牙诊断标准[7];(2)具备普通骨凿取骨并置入骨缺损部位或上颌结节处取骨并将其植入骨缺损部位治疗适应证,且患者均可耐受;(3)修复完毕后均能接受随访,术前具有完整资料。排除标准:(1)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认知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者;(2)合并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或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 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骨凿取骨并将其置入骨缺损部位。手术前完成有关检查,评估患者身体状态;加强患者口腔专科检查,检查患者的主诉牙或主诉缺牙区,周围软、硬组织的关系、咬合;拍摄CBCT 确认主诉区域,采用骨高度、宽度、密度及缺损区域等进行评估,预估种植体的位置、种植量;采用普通骨凿取骨,备用;种植体准备完毕后进行常规消毒、铺巾,STA 局部麻醉,确定牙合关系,将植区软组织切开,尽可能不破坏牙龈乳头,并将黏膜瓣翻开,充分暴露骨平面,修正炎症、粘连组织及不平整骨面,利用先锋钻完成植入到成型,速度500 r/min,并以预定的植体选择合适的攻丝,逐级备孔,尽可能与邻牙体长轴匹配,保证患者良好的咬合关系,最终攻丝成型。取骨钻取少许松质骨填充到植道底部,并借助骨挤压器获得良好的骨紧实度,并以40 r/min 进行植体初步就位,利用机轮扳手完全就位,控制扭矩35~40 Ncm;上述操作完毕后严密缝合创口,安装愈合帽。观察组在上颌结节处取骨并将其植入骨缺损部位,操作方法与对照组相同,6 个月后对患者修复效果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PES 评分。两组修复前、修复后6 个月从近中龈乳头、软组织形态、软组织颜色、软组织质地、边缘龈水平、牙槽嵴外形及远中龈乳头水平,总分14 分,分值越高,修复效果越佳[8]。(2)WES 评分。两组修复前、修复后6 个月从牙冠形态、修复体色调、牙冠体积及外形、修复体表面纹理、透明度进行评估,总分10 分,分值越高,修复美观越佳[9]。(3)并发症及满意度。记录两组修复后感染、膜外暴露及软组织红肿发生情况;采用医院自拟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修复后6 个月满意度进行评估,包括修复方法、修复美观、修复安全性,每项总分100 分,≥90 分为满意[1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43 例(43 颗),男25 例,女18 例;年龄20~66 岁,平均(57.53±6.39)岁;病程1~9 个月,平均(4.26±0.61)个月。缺牙原因:外伤18 例,龋齿20 例,牙周病5 例;患牙中上中切牙18 颗,上侧切牙20 颗,上尖牙5 颗。观察组43 例(43 颗),男25 例,女18 例;年龄20~68 岁,平均(55.09±5.77)岁;病程1~10 个月,平均(4.31±0.64)个月。缺牙原因:外伤17 例,龋齿22 例,牙周病4 例;患牙中上中切牙19 颗,上侧切牙18 颗,上尖牙6 颗。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修复前后PES 评分比较 修复前,两组PES 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6 个月,两组PES 各项评分均高于修复前,且观察组近中龈乳头、软组织形态、软组织颜色、软组织质地、边缘龈水平、牙槽嵴外形及远中龈乳头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修复前后WES 评分比较 修复前,两组WES 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6 个月,两组WES 各项评分均高于修复前,且观察组牙冠形态、修复体色调、牙冠体积及外形、修复体表面纹理、透明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修复后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感染、膜外暴露及软组织红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6 个月,观察组修复方法、修复美观、修复安全性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修复前后PE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修复前后PES评分比较[分,()]
*与修复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修复前后WE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修复前后WES评分比较[分,()]
*与修复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修复后满意度比较 例(%)
前牙区域是口腔种植美学区域,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前牙美学修复人数呈上升趋势[11]。但是,由于该区域骨质菲薄,且部分患者修复时缺乏足够的骨量,不仅会增加修复难度,亦可影响修复效果。对于前牙美学修复患者,理想骨移植材料除了安全性高外,亦需要良好的成骨特性[12]。自体骨是临床上最为理想的移植材料,能避免植入后免疫排斥反应,具有良好的骨诱导能力,能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分化。传统取骨术多采用普通的骨凿取骨,虽然能满足手术治疗需要,但是患者疼痛感较为强烈、明显,再加上部分患者对于取骨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导致围术期应激反应明显,影响美容修复效果[13]。
近年来,上颌结节处取骨在前牙美学区种植手术中被应用,且效果理想[14]。本研究中,观察组修复后6 个月近中龈乳头、软组织形态、软组织颜色、软组织质地、边缘龈水平、牙槽嵴外形及远中龈乳头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修复后6 个月牙冠形态、修复体色调、牙冠体积及外形、修复体表面纹理、透明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上颌结节处取骨能提高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美观。上颌结节区在人体中主要位于上颌骨后侧下部的圆形隆起,该部位具有较为充足的骨量,且多为松质骨,是较为理想的取骨术区。既往研究表明,使用上颌结节取骨,可以解决因为骨量缺损、不足而导致的种植体无法植入现象[15]。同时,患者取骨过程中以超声骨刀设备进行切割、获取,能实现精确定位,对患者的创伤较小,能结合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取骨范围,可以满足不同患者需要[16-17]。既往研究表明前牙区种植术是一种高风险的美术术式[18],包括红、白美学效果,即牙龈软组织与硬骨组织。国内学者研究表明,牙龈软组织的形态附着在硬组织的美学轮廓,具有良好的新骨形成形态,能为患者后续修复奠定基础[19]。而上颌结节处取骨多为松质骨,血运相对丰富,植入后能与前牙区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同时,植骨后新骨形成时间相对较短,并且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且形成的新骨轮廓较为丰满,能获得良好的美观、功能[20]。本研究中,观察组修复后感染、膜外暴露及软组织红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修复后6 个月修复方法、修复美观、修复安全性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上颌结节处取骨用于前牙美学区种植手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获得良好的修复满意度。
综上所述,上颌结节处取骨用于前牙美学区种植手术中能获得良好的美学修复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